人民日報再聚焦揚州“網紅漁村”:如何變“賣魚蝦”為“賣體驗”

11月11日,《人民日報》生態版(16版)刊發了《從山水田園到“詩和遠方”》的報道,以“江蘇發展鄉村旅遊,改善生態富民增收”為主題,講述了江蘇發展鄉村旅遊的3個案例。其中,第二個案例聚焦“網紅”漁村沿湖村的漁民如何變“賣魚蝦”為“賣體驗”,藉助鄉村旅遊,實現了強村富民。

人民日報再聚焦揚州“網紅漁村”:如何變“賣魚蝦”為“賣體驗”

在“變‘賣魚蝦’為‘賣體驗’”中,文章寫道:今年36歲的馬明斌怎麼也想不到,一個曾經的“漁花子村”,如今竟然成為遊客爭相打卡的“網紅休閒地”。

馬明斌的老家,在揚州市邵伯湖西岸的沿湖村,是當地唯一純漁民居住的行政村,部分村民至今仍保留著傳統漁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長期以來,村民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徘徊。

近年來,沿湖村通過改善湖泊生態、保護自然溼地、完善基礎設施,搶抓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機遇,推動農旅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從“賣魚蝦”到“賣體驗”的轉變。2014年,沿湖村進一步依託漁業特色資源,鼓勵漁民發展漁家樂、水上船家、民宿客棧,吸引遊客“深休閒、微度假”。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是馬明斌。

他開起“小馬哥”漁家樂,主打邵伯湖漁文化特色。遊客嚮往的,不僅有湖裡鮮美的魚蝦,還有周圍的生態溼地美景,更有前來越冬的天鵝。“小馬哥”生意日益興旺。

如今,村裡300多戶常住居民中,30多戶陸續做起了漁家樂,漁民年均收入翻了幾番,從幾年前的5000多元增長到3萬多元。

“做足水文章,深挖漁文化,借力互聯網,發展鄉村遊,圍繞‘生態+文化+旅遊’,尋求特色發展。”沿湖村黨總支書記劉德寶說,村裡還設立漁家學堂,組織漁民傳承漁家麵食等非遺文化;組建俏漁娘宣傳隊,創作編演“魚燈舞”“水上迎親”等舞蹈節目;建成200平方米的漁家鄉村書房,成為漁民充電的平臺載體和遊客打卡的熱門景點。

最令馬明斌自豪的是,藉助鄉村旅遊,沿湖村實現了強村富民。平整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一排排二層樓房漂亮整潔,昔日貧瘠的小漁村變身“國家級最美漁村”“鄉村振興旅遊富民先進村”及“全國生態文化村”。該村去年接待遊客23萬人次,帶動村民就業1120人,實現旅遊收入2500多萬元。

“沒想到,我的故事上了《人民日報》。這都歸功於政策好、機遇好,政府發展鄉村旅遊的點子好啊!” 記者聯繫上了馬明斌,他激動地說,他的故事只是沿湖村漁民轉型成功的一個縮影。轉型之前,他做過臨時工,賣過魚蝦、螃蟹,日子別提多苦了。2014年,他響應政策,首先開起了“小馬哥”漁家樂,打造了特色民宿客棧,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而至,如今生意一天比一天火爆。

據悉,上個月,沿湖村入選了首批二十二家“江蘇鄉村旅遊重點村”。

記者 居小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