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解讀之中原學府第一流--鄭州大學

學校簡介

學校規格

鄭州大學為河南省屬高校,目前學校為河南省非軍校類最好的大學,1996 年,進入“211 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17年,進入一流大學建設高校B類,共設自定一流學科三個:臨床醫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

學校區位

學校法定住所地為河南省鄭州市科學大道 100 號,學校總佔地面積 5700 餘畝,分為四個校區均位於鄭州市區:主校區(科學大道 100 號)、南校區(大學北路 75 號)、北校區(文化路 97 號)和東校區(大學北路 40號)。

名校解讀之中原學府第一流--鄭州大學

學校師資力量與辦學規模

學校面向全國招生,現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 5.4 萬餘人、各類在校研究生1.9 萬餘人,留學生近 2000 人;現有教職工 5700 餘人,其中兩院院士、學部委員 11 人,海外院士 4 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7 人、長江學者 7 人。

名校解讀之中原學府第一流--鄭州大學

學校發展歷程

原鄭州大學創建於 1956 年,是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1996 年被列入國家“211 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鄭州工業大學成立於 1963 年,是原化工部直屬的重點院校;鄭州大學醫科教育源於 1928 年的國立第五中山大學,1952 年河南醫學院獨立建院,開啟了河南醫學高等教育的先河;2000 年 7 月,原鄭州大學、鄭州工業大學和河南醫科大學三校合併組建新鄭州大學。

學科建設

學校設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 管理學、藝術學 12 大學科門類。臨床醫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 3 個自定一流建設學科有凝聚態物理、材料加工工程、中國古代史、有機化學、化學工藝、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6 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化學、材料科學、臨床醫學、工程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6 個學科(領域)ESI 排名全球前 1%,化學、臨床醫學 ESI 排名進入全球前 3‰;學校有 30 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 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4 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

鄭州大學暫無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一個橡塑模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互聯網醫療國家工程實驗室。

學生分析

性別結構

鄭州大學2018屆畢業生中男 8441 人,佔 48.15%,女 9088 人,佔 51.85%。

生源地

2018 屆本科生來自全國 30 個省市,其中河南省 9154 人佔比接近70%,其餘省份生源均不超過3%;而2018 屆研究生中河南本地生源佔比超過85%,排名第二的山東僅為2%。

學科專業分佈

從下圖明顯可以看出,鄭州大學是以理工科和醫學為主的綜合性大學。

名校解讀之中原學府第一流--鄭州大學

2018畢業生數據

鄭州大學開設專業比較多,各專業人數比較分散,人數佔比位列前十名的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臨床醫學、護理學、會計學 、金融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法學、化學等專業。

名校解讀之中原學府第一流--鄭州大學

2018畢業生數據

就業情況

鄭州大學 2018 屆畢業生總體調查就業率為 91.34%,其中博士畢業生調查就業率為 98.18%

,碩士生調查就業率為 93.45%,本科生調查就業率為 90.82%。

從事崗位

鄭州大學2018屆畢業生職業類別中工程技術人員佔 30.54%,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佔12.09%,具體情況見下圖:

名校解讀之中原學府第一流--鄭州大學

2018年畢業生調查數據

就業單位的性質

鄭州大學畢業生進入民營企業就業的佔比最高為32.37%,國有企業24.42%,醫療衛生單位13.38%。

名校解讀之中原學府第一流--鄭州大學

企業規模

2018 屆畢業生到世界500強企業佔 26.05%,中國企業500強(除去世界500強)16.84%,中型企業佔 20.07%,小微企業為13.83%。

就業地

鄭州大學畢業生選擇在河南就業的超過50%(其中鄭州佔比超過七成),此外北京市佔7.32%,廣東省佔7.19%,上海市佔5.36 %,浙江省佔5.14 %。

薪資待遇

鄭州大學公佈的2018 屆畢業生生均薪酬為5178 元/月,其中本科生為5062.39 元/月,研究生為 5474.69/月。薪酬位列前三名的本科專業是:軟件工程(7416.67 元/月)、信息與計算科學(7000.00 元/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嵌入式軟件)(6692.31 元/ 月)。薪酬達到 10000 元/月的碩士專業有 4 個:工商管理、橋樑與隧道工程、無線電物理、中外政治制度。

名校解讀之中原學府第一流--鄭州大學

本科薪資排行

名校解讀之中原學府第一流--鄭州大學

碩士薪資排行

升學情況

鄭州大學 2018 屆畢業生升學單位位列前三位的單位有:“985”、“211”大學或“雙一流”建設 高校 ,佔 86.77%,國家科研院所佔 7.06%,其他一本院校 114 人,佔 4.82%。學校並未公佈主要流向學校。

名校解讀之中原學府第一流--鄭州大學

(本文所有就業數據均來自鄭州大學網站公開數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