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學校教師工資有三六九等,而工作任務卻平均分?大家怎麼看?

綠色人生539


一個學校工資分三六九等,工作卻平均分,依我看,這還算是好的了!有些學校工作多的拿得少,基本不幹活的反而拿得多,你又如之奈何?

學校裡工資差距主要成因無外乎三項:一是崗位工資,也就是職稱工資,從初級到中級、高級,差距每兩級之間便有千元/月。現在中小學設到正高,差距更驚人了。

二是薪級工資,也就是工齡和崗位任職年限交叉形成的工資,年限越長職稱越高的薪級工資就越高。

三是績效工資,扣除每月隨卡走的基礎績效後,獎勵性績效差距其實並不大。比如中級十級與副高七級只有70餘元/月的差距。

所以,只要職稱高、薪級高,哪怕工作量畸低,獎勵性績效幾近於無,也比低職稱的、剛入職的、工作量大的老師工資高。

各校在計算獎勵性績效時,還有很多對於行政後勤人員的傾斜政策,將他們按職務折算工作量,稀釋了一線老師的付出,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但是,績效工資總量這麼多,還是從教師應發工資中扣除的,不可能差距懸殊,所以,幹得再多也抹不平因職稱、薪級產生的差距。

最好的辦法是一方面規定高職稱者應該承擔更多的基礎工作量,否則,就按完成量來核減工資。另一方面,籌措獎勵性績效工資資金,不從教師工資中扣除,而是另起爐灶,並且分開檔次,完全按工作量來衡量,與職稱全脫鉤。這個差距至少要與職稱產生的工資差距持平,才有意義,否則,就是隔靴搔癢,沒啥實際意義。



劍客談教育



我想對這個問題我應該有發言權。我工作20多年,2017年才評上職稱,比起我們同學至少差了一級,一個月大概要少兩百多。

1.老師工資為什麼會有三六九等。

老師工資不同,主要是因為職稱不同。特別是對於新學校的老師,老師們從四面八方調入一所學校,有的工作二十年都沒評上職稱,有的工作十來年就評了職稱,再調入新學校,工資差距就大了。

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九年義務制學校。小學老師和初中老師評職先後不一樣。即使同時參加工作,評職稱的時間也不一樣。就拿我和我同學來說,我評的是小教職稱,他評的是中教,儘管是同一所學校,但是中教職稱有名額,小教職稱卻沒有名額。所以我們的職稱是一拖再拖,這就導致我比他的工資低了很大一截。

除了打卡工資以外,高級職稱在加工資時普遍要多一些,以前的差距還更大,這就導致初級職稱和高級職稱的工資差距越來越大。

除了這些,還有一個是績效工資。做的工作量不同,效果不同,所得的績效工資也不一樣。


2.在很多學校存在工作量分配不均衡。

大部分學校工作任務是比較均衡的,但是我們學校一直就存在工作量不均衡的情況。因為有的老師寧可少拿錢也不想做事,有的老師好說話,做事踏實,領導也喜歡安排他們做事,找這樣的老師做事領導們省心,也放心。

我們學校有兩位老師帶的是上自習的班級的主科,擔任教研組長。我就上了六年級語文,當班主任,還當教研組長,另外擔任學校報道員,還是學校語言文字工作室的聯絡員。不是因為我的工作能力有多強,而是因為我比較好說話,領導一安排我做事,我就樂意接受。

我們學校有的老師工作量就比較少,因為學校領導一安排他們做事,他們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理由。被拒絕了一兩次,領導也就不再找他們了。

3.工資多少學校沒有發言權。

目前,我們的工資依然主要是以職稱為依據,而職稱評定則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上級主管部門分配名額,自己還要符合條件。

給誰評職稱並不完全由學校說了算,老師自己還要努力。

而績效更主要的是看你的工作量以及工作效果。只要有足夠的工作量,工作效果比較好,那麼績效工資相對就高得多;反之,則會出現較大差距。

有的學校老師對績效工資發放意見挺大,平常學校安排工作時推三阻四,但是等到領錢時發現自己領的少,又埋怨領導不給他安排工作。


語文教育楊柳依依


在今日頭條上看到一篇關於中小學教師評定職稱的文章,文後跟貼若多,對此一直有看法,也就忍不住也跟了幾句:

中小學教師評定職稱是極其荒謬和極度不公平的。中小學教師一般都是擔同等課程,譬如農村小學早些年一二年級都是包班,無論上課批改作業等等,完全沒有任何差別,那時大家和睦相處,很和諧的。但因職稱評定,有人高級,有人一級,或二級,工資立馬拉開距離,而且差別很大,一樣幹活出力,一樣付出,卻同工不同酬,想想是多麼的不合理。再說了,就是所謂的高級教師,也僅僅是所教班級的幾十個學生受惠,(而且評職稱裡面貓膩很大),並沒惠及全體學生。最主要的是中小學評職稱無形中增加教師矛盾,大大傷害低級職稱老師。(好在凡低級者均是弱勢,只能含屈而忍)。中小學評定職稱人為地製造不公,太失策了!


閒雲61095578


請問,在現階段,哪個單位的工作人員的工資沒有三六九等?

公務員從正國級到一般科員,又有多少等?

企業從高管到一般職員,又有多少等?

即使工人,從高級技師到一般工人,又有多少等?

即使農民,因為自已竟是僱主,也是僱工,沒有分等,但他們的收入就沒有高低的嗎?

談到教師,有人把工資高低的責任全推給職稱,我想問,沒評職稱之前那麼長的日子裡,教師工資沒高低之分了?

其實,在當年那個時代,教師也是有級別的,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有一批教師可以把家中是農村戶口的配偶和未滿十八歲的子女轉為商品糧的,依據就是教師的級別。

在每一所學校,除了可以評定職稱的一線教師外,還有一批根本不會參加職稱評定的非一線教師,這些人是不是終身就不漲工資了?

其實,教師與公務員,其他事業員工的工資發放制度大致相當,工資差距也大致相當。比如一個鎮政府,人家高的正科,低的一般科員,基本類同鄉村學校,中級到初級,學校高級多少有點,鄉鎮有副處的卻很難得。

為什麼獨獨在網上關於教師的工資差距就有人天天抱怨個不停呢?

相對公務員,高級的相對副處,中級的相對科級,初級相等科員,都存在大致相當的差距。特別是在一個縣裡,你覺得是副縣級以上幹部和高級教師,哪個會多些?

何況,這種差異也是一種輪迴,每個人不都是從年輕到年老,最後退休的嗎?


飛鳥留痕2O16


中國基礎教育學校的教師工資確實分三六九等。三是最低等,初級教師的工資是最低的,拿十三、十二、十一檔工資,大概也只有三四千元;六是中級教師,拿十、九、八檔工資,大約4000到5000元。有5000多元的,那要有30年以上教齡。九是高級教師,拿七、六、五檔工資。有一定的教齡,老教師,工資一般都在5000以上,有的高達7000多元。

從這些數字我們可以看出,基礎教育學校教師工資的差距。一個13檔的年輕人3000來元,和一個50多歲的高級五檔教師,相差三、四千元。這就是分配的不公平。

我們說,拿高工資的教師是不是工作量就大呢?是不是教學成績特別好呢?不一定。恰恰相反,拿高工資的老師一般都在50歲以上,他們已經年老體衰,工作量比年輕人要小許多。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人過50,免疫力就差,幾十年下來,繁重的工作任務,他們己是多病纏身。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學校領導,以人性的態度,對待拿高級工資的老教師們,給他們分的課少一點,讓他們臨近退休時,愉快一些,那並不為過。可是巨大的工資反差,讓許多年輕教師心理不平衡。發牢騷,說怪話,甚至罵人。年輕教師這樣的情緒,可以理解,收入與工作任務成反比,還不讓有意見,那怎麼能行?

我們仔細想一想,人一代代產生,又一代代老去,新陳代謝,週而復始。誰都有老的時候,任何人都不是常青樹。所以,今朝你吃虧,明朝就會找回來。嫌棄老人的社會,絕不是一個正常的社會。

但是,巨大的工資反差,也體現了我們的工資制度有漏洞,老年教師和青年教師工資應該有差別,但是差別不能這麼大,大的讓人有意見,讓人罵娘就不好了,所以應該縮小老年教師和青年教師的工資反差。


寒韓寒


教師的工資的確分三六九等,但是工作量從來不會平均分。

一、工資分等級

一個教師工資的多少會有很多因素的制約,比如教齡、職稱、學歷等。

即使同一年分配的教師,由於學歷的不同,工資也會有所差別。

其中教師間工資拉差大的最主要原因是職稱。一級教師每個月會比二教教師多出700多元,高級教師又會比二級教師多出1000多元,其中五險一金也會相應的上漲。

但是職稱的晉升會很困難,需要一定的教齡、公開課證件、教學成績證件作為保障。每張證件的背後卻需要付出大把的時間和辛勤的汗水,只有評過職稱的老師才懂得裡面的辛酸。

二、工作量不會平均分

題主所說的工作平均分,這種現象根本不可能。

學校工作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學校的教學工作都是以年輕教師為主力軍,教齡越短,職稱越低,工作量越大,他們主要教學語、數、英等主要學科。

2、年齡偏大的教師、職稱偏高,他們不會考慮繼續晉級,並且精力有限,只是在熬年限、等退休。所以他們主要教美術、體育、音樂、實踐等考試不會考到的學科。

3、學校中高層,他們也會代課,但是都是教小科,每次上課都是以各種理由不去上課,讓班主任代上。

累死的累死,但拿不到證件;閒死的閒死,但每次都能拿到證件。

上課的時候不見人,搶證件的時候比誰都積極,“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在教師這個行業可謂體現的淋漓盡致。


數學微課


為什麼一個學校教師工資有三六九等,而工作任務卻平均分?大家怎麼看?

子木老師將針對這個問題,認真分析,談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在學校總有人在說工資的事情,似乎老教師工作量少些,拿工資少些,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1、老教師也年輕過,記得自己年輕時,同時帶過三個班級的語文,工資70塊錢,老教師比我多一倍多,也沒有覺得自己冤屈。很多年輕人都是如此,只是覺得年輕時,正是鍛鍊自己的時候,出點力也是應該的。

2、老教師工作基本上都參加工作二三十年了,當年的工作條件更苦,生活也很苦,就是這樣一年年過來了,努力工作,努力取得成績,參加縣區基本功大賽、優質課大賽,參加省市優質課大賽,取得較好成績。發表論文,不是那些純理論的,二是自己工作中的親身經歷的事情,分別發表在國家級,省級教育教學雜誌上。哪有時間去說三道四,跟人家比工資高低?

3、不排除有些人依靠著自己的各種關係評上的職稱,但是大多數還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評上的,因為在學校進行初評,到縣區再評,最後進入市裡終評。也是需要條件的,你的條件比別人好嗎?當別人在熬夜寫論文時,你在看電視;當別人研究教學與教學方法時,你在享受天倫之樂;當別人不斷進修時,你在喝酒;當別人工資拿得高時,你不淡定了。該你吐槽了!呵呵,有意思嗎?

第二、那個學校、哪個單位的工作量可以平均分?工資必須相同?

1、不要說學校,任何單位的工作量都不可能平均分,因為各項工作都有,很難量化,不可能所有的工作都是計件工作,做一件給你一件的錢。尤其是學校,做後勤的、教學一線的,教幹,工作量可能一樣均分嗎?

2、工作即使均分,工資就一定相同?第一年參加工作的和參加工作幾十年的必須相同?工廠裡的老闆必須和工人同工同酬?學校領導必須和剛畢業的新教師工資必須相同?等你工作三十年後,你再說這話?有的教師連班主任都沒有帶過,讓他跟那些老班主任一樣的工資?還有的教的學生成績總是比別人差很多,也得和別人工資一樣多?

3、還有,誰能把學校的工作均分到讓每個人都滿意?學科不同,你怎麼量化?教語數外的和音體美的老師的工作量如何均衡?也不要音體美老師也每天佈置作業,每天批改?一週一檢測?校長的工作量和一般教師的如何均分?

第三、為什麼很多教師十分反感評職稱?

1、職稱,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有自己的一套評價系統。教師職稱評定是對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專業技術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的一種綜合性評價,關係到教師的切身利益。職稱本身沒有什麼錯,這是進行操作過程中出現了問題。

2、現實中在職稱評審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弄虛作假、按資排輩、人情關係等不公平的現象。這種現象很難真正完全消除。我們是個重視人情的國家,幾千年都這樣過來了,要想一下子完全改變,根本做不到;換做是你自己,你會超脫世俗嗎?所以說,改變不了世俗,就想改掉職稱評價體系,但是就目前而言,估計也很難。因為還沒有其他相類似的評價系統來替換它。讓大家很反感的,還有就是職稱的名額限定問題等等。

3、其實在職稱背後隱藏著更多的問題。比如職稱改革的嚴重滯後,已經遠遠不能與教育發展變化相適應,使得職稱不能準確 反映教師的德能勤績,評定辦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教育教學,成為一種與“金錢” 直接掛鉤的“待遇”,越來越脫離職稱設置的目的和初衷。

總之,怨天尤人改變不了什麼,大家都是帶著鐐銬跳舞的人,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在現有規則中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讓自己走得更遠些。或者說,讓自己更強大些,才是硬道理!


子木老師講語文


每個教師身上都有一個標籤,這個標籤就是職稱。教師就是被不同的職稱劃分為三六九等。暫且不說這職稱是否與教師的實力相符,單從職稱定三六九等工資來說,我想試問一下:這三六九等的工資等級是否代表相應的工作量和質?

題主所言的工作量平分,大概指每週課時數彼此相當,這是相對的平均。

工資是以職稱為主導,有什麼職稱就有什麼樣的對應工資。也就是說工資是和職稱發生了關係。而題主是按正常的工資本義來考慮的,工資本來是與工作實際發生關係的,有什麼樣的勞動就有什麼樣的工資。兩種思考方向不同,結論自然就不同。職稱工資制度是跳過勞動實際,直接以職稱套工資的,它不考慮勞動量的多少和教學業績的優劣,因此它是武斷、任性的,它自身對勞動價值的否定,導引著教師對勞動的否定甚至歧視。現實中那些職稱低、工資少而工作量並不少甚至還多的教師飽受被歧視的痛苦。工作量相當又業績合格甚至優良,而工資卻少,這就是一種分配製度上的差別對待的歧視。那些仍然認為依職稱定工資具有合理性的想法,是頑固不化、對教育和教師不負責任的表現。哪怕依課時量來定基礎工資,也比職稱套工資強一萬倍!

職稱套工資制度的初衷是調動積極性,可是這種正面作用非常有限。職稱工資制度已演變成一顆毒瘤,是引發教育內諸多矛盾、教師積極性整體不高、教師身心健康受損(因職稱而身心疲憊或心力交瘁)、教師職業道德上不去(只愛職稱就好、何需愛崗敬業)的重要原因。職稱套工資制度,可謂”罪孽“深重,已嚴重阻礙並擾亂了中國的教育!

百姓茶館呼籲:教師職稱套工資制度亟需改革,刻不容緩!





百姓茶館話人生


題主所說的工資和工作量都是引起教師之間矛盾的誘因。

一、關於工資

1.工資分配不均

要說清楚工資分配不均,首先要搞清楚教師工資的組成。老師的工資一般是由崗位工資(與職稱有關)、薪級工資(與學歷和教齡有關)、績效工資(與每個月的工作量有關)和地方性津貼(與工作單位地理區域有關)這幾部分構成,所以無論哪一方面具有差別,都會造成工資不等。因此經常看到,同一年入職同一單位工作的教師,十年後工資會相差一大截,大家都被工資制度劃分為了三六九等。


2.工資引起的問題

拿我們這個地區來說,同一年入職同一單位的老師,薪級工資和地方性津貼沒有差別。績效工資也因工作量相當而差別不大,所以拉開差距的就是崗位工資,它完全由職稱高低來決定。如果在入職5年後,甲老師評上了中教一級職稱,他每月會比乙老師多拿大約300多元;如果10年後,甲老師評上了中教高級職稱,乙老師還是中教二級,那麼工資差距會達到每月1000元左右,一年下來就是1萬多元,關鍵是這還影響了五險一金的比例。所以說為了縮小工資差距,老師們就拼命的去評職稱,可是職稱哪那麼好評!首先有名額限定,接著是論資排輩,好不容易準備齊全評職稱所需要的條件,結果條件又變了。所以說評職稱除了靠能力之外,關鍵靠的是運氣和人脈。正因為如此,現今的老師絕大多數都支持取消職稱評審,因為評審過程中的苦和痛,只有老師們自己知道。


二、關於工作量

1.工作量分配也不均

題主所說的工作任務平均分,我沒有體會過。在我們這裡,工作任務根本不可能平均分配,往往都是教齡短的,職稱低的,工作量最大;教齡長的,職稱仍然低的工作量次之;教齡長,職稱又高的,基本上屬於撿閒差。說起來似乎都很有理,第1類人大多年輕,年輕就要多幹嗎,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第2類人基本屬於年富力強的中年人,工作起來非常有經驗,那就多幹點,另外不是沒評上職稱嗎?通過增加工作量,來取得評職稱的條件;第3類人年紀偏大,評上高級職稱後基本也快退休,體力和精力都跟不上了,無論從管理層還是一線的老師都會對其進行謙讓,所以工作量很少。


2.工作量帶來的問題

如上所述,不同人有不同的工作量似乎無可厚非,而問題就在於時間長了大家都覺得理所應當,年輕老師就該多幹,中年老師就該挑大樑,而年紀大的老師就該是閒著。所以就出現了分工嚴重不均等,有人整日奔波還幹不完,有人卻無所事事。最讓人生氣的地方在於每個月發工資的時候,靠工作量帶來的績效工資差距最多不到300元,而靠職稱、教齡帶來的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差距卻可以高達2000元,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我乾的多,為什麼還拿的少?所以說工資組成部分中的不同差距也造成了教師之間的矛盾。時間長了之後,無論是年輕的、中年的還是年紀大的,都不願意再幹活,誰不喜歡歇著。


後記:按勞分配大家都無怨言,縮小差距不會激化矛盾。教師隊伍1700萬人,期盼職稱評審和工資分配能夠朝民心所向的方向進行改革。



紫木玉


道理很簡單,教師工資由國家標準決定,由縣級以上財政統一發放;教師工作由學校安排和考核。



就教師工資而言,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按政策執行和調整,與學校沒有什麼關聯。當然,教師的工資還包括獎勵性績效工資和增量績效工資,一般獎勵性績效工資沒什麼差別;增量績效工資與每位教師的工作量和工作業績緊密關聯,通常一年下來,會有8000元左右的差距。



就教師工作而言,通常是根據學校規模,由教育局分配編制,然後由學校安排各位教師的工作量。一般而言,學校領導的課時會相對少些;男教師55週歲以上、女教師52週歲以上,工作量會減半;一般教師都是按規定滿負荷工作。如果滿負荷工作的教師,工齡短、職稱低,工資相比於工齡長、職稱高的老教師,會低到5000元/月。



另外,每個企事業單位的薪酬制度都有三六九等,員工、主管、部門經理、副總和老總的工資也會有很大差距,並不是只有學校才有差距。個人認為,制定者的主要考量是讓從業人員有一技之長和長期主義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