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場吃“豆腐”,下半場啃“骨頭”,數據成為增長關鍵

從“豆腐”到“骨頭”,互聯網的下半場裡,企業要怎麼做增長?

上半场吃“豆腐”,下半场啃“骨头”,数据成为增长关键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分享的主題是:基於中國市場現狀,我們該怎樣去做增長?

幾年前,美團的王興先生最早提出了「互聯網下半場」的概念,當時網上存在很多爭議。

但是今天,重點不是我們要不要準備進入「互聯網下半場」,而是我們已經在「互聯網下半場」裡面了。

一、互聯網上半場:靠 「豆腐-TOFU」 驅動增長

「豆腐」這個詞在英語裡就是 TOFU,那為什麼「互聯網上半場」要靠吃豆腐來做增長呢?

1.1 什麼是「豆腐-TOFU」?

做 Marketing 的同學對漏斗結構非常熟悉,它有頂部、中間、底部。漏斗叫 Funnel,TOFU 就是漏斗的頂部(Top of the Funnel),而它的中間部分叫 Middle of the Funnel。

上半场吃“豆腐”,下半场啃“骨头”,数据成为增长关键

TOFU 裡的用戶人群非常寬泛,但我們很難描述這一類用戶到底是誰,畫像是怎麼樣的。

一般來說,這個階段的人群對產品的價值認知可以說是最低的,基本上還沒有需求;他們的另一重要特點是,其單體價值是最低的,或者說極低。

進入漏斗中間後,我們會有初步的用戶畫像、用戶分群。這裡面的用戶開始意識到產品或者服務的價值,有了這方面的需求,而且需求是不斷提升的。其單體用戶價值是中等的。

上半场吃“豆腐”,下半场啃“骨头”,数据成为增长关键

進入了真正購買的階段以後,用戶人群非常細分,畫像很清晰,也許人群數量相對來說比上面的漏斗少很多。但是,他們已經決定購買了或者已經買了,在考慮第二次購買、重複購買。

1.2 市場在變,用戶在變,靠「豆腐 – TOFU」是否還能驅動增長?

在 GrowingIO 2017 年增長大會之前,我們對大約 200 家客戶進行了調研,包括 30 家頭部企業。

當時 Linkedln 的增長與產品國際化全球副總裁 Aatif Awan 問,大家都怎麼做增長?

95% 的客戶,異口同聲地說出兩個字——買量。

買量是我們做增長的最佳途徑,通過買量的方式,在過去 10 年裡,我們非常成功地完成了互聯網的上半場。其中有兩大驅動因素:

1)持續爆發的用戶數量和用戶需求

可以看到,互聯網、房地產、金融、電商、消費品各個行業都在蓬勃發展,市場驅動是現狀,因此我們需要趕快抓住這一波流量進行跑馬圈地。

2)領導力驅動增長

在中國市場裡,我們原來能開 100 家店,第二年能開 500 家店,第三年能開 2000 家店。這種執行效率、管理能力和領導能力,我個人認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這是驅動增長非常重要的引擎。

2018 年初發生了很多明確的變化:

  • 每一臺手機上安裝 App 的數量,整體趨勢是下降的。
  • App 被卸載,最近的一些分享報告顯示,大家在換機的過程中,一些比較老的 App 會被卸載或者不安裝。
  • 推廣費用增加。單體用戶的投放成本在以每年 20%-25% 的速度持續增加。
  • 業務增長趨緩。無論是傳統實體行業,還是現在的互聯網新經濟,其業務增長都出現了瓶頸。
  • 融資難度大,由於缺乏資本、資源,一級、二級市場形成趨冷,增長乏力,這不僅限於互聯網初創公司。
上半场吃“豆腐”,下半场啃“骨头”,数据成为增长关键

這是截至今年 9 月份的數據,大家可以看到,在兩年前,移動端用戶的增長還在 17% 左右,而今年 8 月份已經降到 1.7%。

與此同時, App 的安裝數量在下降,用戶也逐漸多元化了,我們該怎麼辦呢?

下面的數據是今年,在拜訪客戶的時候問了很多企業一個問題:您今年最關注的 KPI 是什麼?

上半场吃“豆腐”,下半场啃“骨头”,数据成为增长关键

超過 50% 的企業說是轉化率,“今年老闆要的增長是以轉化率為基礎的增長”。

另外一點,我們要健康的 GMV。

什麼意思?

舉個例子:我們有一個做教育的客戶,其網頁點擊的平均成本在 200-400 元之間;但是留資以後的成本增加了 3-4 倍,變成 600-800 元了。留完資以後,完成線下門店註冊的成本變成了 2000 元。註冊完買單的成本變成了 7000-8000 元。最終的獲客成本要 8000 元左右,如果不把產品賣到 2-3 萬,這個企業就是在虧損的。我們還要再拿錢去買廣告,花 1 萬塊錢買來客戶。

最終,做一個客戶虧一單,這個公司要麼融資,要麼倒閉,這就是現狀。

所以,我們要追求健康的 GMV,要做一單能掙錢,要把產品賣給好的客戶,而好的客戶要能夠回來。

兩年前,95% 的人靠「豆腐- TOFU」驅動增長,現在已經開始慢慢遷移了。

二、互聯網下半場:要靠啃「骨頭」驅動增長

講到這裡,咱們再講講怎麼啃 「骨頭」,即依照骨頭模型做增長。

現在做流量生意的企業,基本上都進入了最後的馬太效應階段,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壟斷,處境越來越艱難。

我們線下做服務,做重,毛利會減低,不像線上的毛利那麼高了,該怎麼啃骨頭?

2.1 認識我們要啃的 「骨頭」 模型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 「骨頭」 模型。

以前我們只考慮漏斗的上部(媒體流量產生了各種廣告),現在我們要優化上端的漏斗。

我們要經營博客、知乎、視頻,要給銷售線索打分,要細化每一個 leads(線索),每一個銷售線索要與線上、線下活動進行融合,讓用戶不斷提升購買意願。

上半场吃“豆腐”,下半场啃“骨头”,数据成为增长关键

再往下走,進行私域流量、用戶再運營或者 CRM 體系,我們需要對用戶進行再次觸達,精準運營,讓買過一次的用戶變成第二次購買的用戶、忠誠客戶。同時。他們還要能給我們帶來流量。

這整個漏斗由上到下,就是我們要啃的「骨頭」模型。

2.2 開始 「啃骨頭」的三個環節

接下來我們要開始「啃骨頭」了,這裡有三個很重要的環節,跟以前講的「增長黑客」模型有呼應,但也會結合中國市場的現狀。

1)第一個環節:激活和轉化

第一點也是非常基礎的,我們必須要專注激活和轉化階段。我們有客戶說,他們過去兩年通過優化落地頁,轉化量提升了 11 倍。

上半场吃“豆腐”,下半场啃“骨头”,数据成为增长关键

大家想一想,如果只做廣告投放、做大量的關鍵詞,我們能不能在過去兩年時間裡,把整體轉化量提升 11 倍?我覺得這是非常困難的。

但是,在這裡把工作做紮實了,把細節做出來,就能夠產生效果。

2)第二個環節:復購和會員

其次,要非常專注現在的復購和會員體系。

前段時間,Costco 在上海的那家店被擠爆了。有人唱衰,說這個會員體系可能只適用於美國,在中國不會有太大的繁榮,但「增長黑客」以前也是美國的模式。現在中國很多企業已經開始做會員體系了。

上半场吃“豆腐”,下半场啃“骨头”,数据成为增长关键

大家仔細思考,為什麼 Amazon 20% 的收入來自於會員,為什麼 Costco 的整個盈利都來自會員?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能這麼做?為什麼還做到了?

我強烈建議大家,在明年的戰略裡,我們要把復購、健康的 GMV 和會員體系這些工作做好,做紮實。

3)第三個環節:私域流量

2018 年底吳曉波先生提出了「私域流量」的概念,在這之後誕生了好幾個現象級公司,最近大家還聽到過這種聲音嗎?

只去裂變沒有價值的產品是無意義的,只是在推廣沒有價值的東西,過眼雲煙而已。

最本質的東西,還是產品價值、客戶滿意度。

上半场吃“豆腐”,下半场啃“骨头”,数据成为增长关键

產品的核心價值打好了,再去產生我們真正的公司粉絲、產品粉絲,產生我們的產品大使、商業大使,這才是真正的核心粉絲。

三、數據驅動增長的關鍵步驟

上半场吃“豆腐”,下半场啃“骨头”,数据成为增长关键

3.1 關鍵步驟一:數據

數據驅動增長的起點不是數據,而是要把我們線下的各種實體業務變成數字化,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

數字化轉型、數字化升級,絕對不是隻是給傳統企業做的。我們只有做完數字化,有了小程序、App、網站各種觸點,才能做數據化。

數據化的核心目標是什麼?

我們要收集 3 類數據:

  1. 用戶行為數據;
  2. 用戶的交易數據;
  3. 用戶的畫像數據。

這三類數據非常簡單,我們今天不講供應鏈、財務或人力管理體系,只講用戶、增長和價值。

3.2 關鍵步驟二:連接

我們有了那麼多數據源,下面必須要做的就是讓數據之間產生連接,連接會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這是以前我在領英、Ebay 工作時深刻體會到的,也是 GrowingIO 創始的根本,我們企業的願景就是要用數據連接世界,幫助每個人生活變得更美好。

連接的力量是極大的,對內我們把數據連在了一起,對外我們把用戶和產品、用戶和用戶連接在一起。

3.3 關鍵步驟三:智能

如果只有數據、連接,而沒有分析、洞察,沒有預測模型的算法,就不可能做到根據用戶來精準運營,因此智能化也是 GrowingIO 下一階段需要協助我們的客戶做的工作之一。

3.4 關鍵步驟四:運營

即使我們把數據、連接、智能都做了,沒有觸達用戶的手段,沒有持續運營的理念,我們也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商業價值。

數據、連接、智能、運營,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做起來可能非常難。

四、為什麼數據越來越重要?

為什麼現在數據變得越來越重要?

分享美國人講的兩句話,他們做得非常成功。

優秀的團隊知道如何針對度量的內容進行優化。

我們首先要定下北極星指標,定下核心轉化節點,然後根據這些核心的衡量指標進行優化;這是我們普世的增長核心理念,也是優秀的團隊要做的。

偉大的企業會針對最重要的事情優化度量的方法。

優秀的團隊背後還有偉大的企業。偉大的企業會針對最重要的事情優化度量的方法。

在過去,我們講的創新、創造,是產品創新、營銷創新、管理創新、運營創新,很少提及衡量方法的創新。

上半场吃“豆腐”,下半场啃“骨头”,数据成为增长关键

給大家舉幾個公司的例子,斯隆改造通用汽車,杜邦兄弟改造杜邦,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資本和股本的效率。

這個當時創新出來的指標,把兩家企業變成了偉大的企業。之後,通用電氣的傑克韋爾奇引入了一個指標「SixSigma」,用它來管理整個生產流程,把通用電氣變成了一家股東回報比超過 10 倍、20 倍的企業。

所以,今天我們應該在數據上、衡量上、戰略上做哪些創新呢?

  1. 公司的戰略目標要清晰,我們到底要去做什麼事?
  2. 需要把這個戰略目標分解成核心的經營指標。
  3. 上下同欲。必須有更多的員工、團隊朝共同的核心指標努力。

這三個方面的創新一定會造就偉大的企業。

我們過去的工作經驗,以及我們客戶現在在做的工作,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在業務衡量、戰略制定、數據分析上做創新、迭代、進化。

我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作者:張溪夢,GrowingIO 創始人&CEO;公眾號:GrowingIO

來源:GrowingIO 2019 增長大會(北京)演講

本文由 @GrowingIO 授權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