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男子”庾亮為什麼那麼厭惡“老好人”王導

東晉一朝,皇權不振,所以朝廷及地方大權都握在士族門閥手中。從公元318年晉元帝司馬睿建立東晉到公元420年晉恭帝司馬德文禪位給劉裕,這一百年間,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你方唱罷我登場,紛紛登上政治舞臺,執朝政之牛耳。

“美男子”庾亮為什麼那麼厭惡“老好人”王導

東晉初期形勢圖

一、元舅庾亮

其中尤以潁川庾氏出身的庾亮最有特點,庾亮本是晉明帝皇后庾文君的哥哥,晉明帝死後其子晉成帝司馬嶽年幼(5歲)登基,無法處理朝政,庾亮以"元舅"的身份輔政,所以按理來說庾亮應該算是外戚,但是庾亮執政後的種種作為,說明其還是站在士族門閥的立場之上的,其執政風格與東漢外戚執政大不相同,因而後世站在外戚的立場來看他,只不過是因為他恰巧是皇帝的舅舅罷了。

咸和二年(327年),東晉執政庾亮由於對駐守在歷陽(今安徽馬鞍山)的流民領袖蘇峻極度不信任,因而極力徵召蘇峻入朝為官,以期剝奪蘇峻的兵權。儘管曾有人勸阻庾亮,不要操之過急,一面釀成禍端,但庾亮心意已決,對於蘇峻的一再退讓,絲毫不理睬,堅持徵召蘇峻如此擔任大司農(主管農業),最終逼反了蘇峻,蘇峻與祖約(祖逖之弟)聯手攻入建康(今南京),庾亮倉皇出逃,太后庾文君憂鬱而死,這就是轟動一時的

蘇峻、祖逖之亂

“美男子”庾亮為什麼那麼厭惡“老好人”王導

蘇峻之亂

這場內亂持續了兩年,咸和四年(329年),蘇峻亂平,對於造成這場大禍的直接責任人,庾亮難辭其咎,因此庾亮時候堅辭中央官職,請求去地方上擔任刺史,最終朝廷任命庾亮為豫州刺史,此後庾亮始終在地方上活動,直到鹹康六年(340年)病死在任上,再沒有回中央為官。

二、庾、王之爭

作為曾經的中央最高執政,庾亮離開中樞到地方任職十幾年,那麼這麼多年他都在忙些啥呢?魏晉南北朝研究的大師田餘慶曾經總結過庾亮這段時間的舉動,並將其劃分為三大部分。

庾亮外任地方,主要目的有三:一,以外製內,制約王導,遙控朝政;二,與王允之激烈爭奪江州;三,驅逼桓宣,兼併桓宣部曲,取得襄陽。

在這三件事中,無疑以庾亮與王導的的爭鬥最為吸引人眼球。

"王與馬共天下",這是王導曾經的榮耀,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家的榮光不如往昔,尤其大將軍王敦發動叛亂身亡之後,雖然琅琊王氏沒有受到牽連,但其一家獨大的局面也終被打破,踩著王敦的屍體,不少後起的世家門閥追了上來,潁川庾氏就是其中之一。其實也很好理解,權力嘛,誰都想要,但蛋糕就那麼大,每家士族都想多吃點,為了爭權奪利就只能大打出手了。庾亮與王導也不能免俗,但庾亮與王導之爭,除了權力爭奪之外,還有別的因素。

“美男子”庾亮為什麼那麼厭惡“老好人”王導

王導

其實曾經王導與庾亮之間也曾有過極為親密的關係。當年庾亮將要出鎮外地時,有部下曾勸說王導要小心提防庾亮從地方起兵反撲中央,但王導卻認為自己與庾亮"休慼是同,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晉書·王導傳)"。他倆曾經到底有多親密呢,這麼說吧,二人曾經是戰友,聯手打壓過東晉宗室的權力擴張。

事情要往前撥到晉明帝(322——325年)時期,當時東晉宗室南頓王司馬宗十分得到晉明帝信任,甚至晉明帝讓其掌管皇宮禁軍,由此司馬宗手上有十分強大的軍事力量。晉明帝此舉實則是想要擴大宗室權力,藉此來打壓掌權的門閥士族。門閥士族當然不能坐以待斃,明帝此舉令庾亮、王導感到警戒,但晉明帝為人雄才大略,庾、王二人一時無法下手。

“美男子”庾亮為什麼那麼厭惡“老好人”王導

史書記載庾亮是一位美男子

好在晉明帝活的不長,太寧三年(325年)晉明帝駕崩,年二十七歲。繼位的晉成帝年幼,於是庾亮、王導抓住機會,誣告南頓王司馬宗謀反,並且絲毫不給其辯解的機會,逼殺了這位頗有作為的司馬氏宗室。

《晉書·趙胤傳》:南頓王宗反,胤殺宗,於是王導、庾亮並倚仗之。

是的,庾亮、王導聯手殺死了司馬宗、打擊了宗室權力的擴展,在維護門閥利益這一點上二人是一致的,所以王導才會對人說自己與庾亮"休慼是同"。

但到後來這二人還是交惡了,以至後來每當起西風颳起塵土的時候,王導都要舉起扇子遮擋,並說"元規(庾亮字元規)塵汙人(晉書·王導傳)"。庾亮出鎮的地方在建康的上游,也即西邊,連飄起塵灰都要說這是庾亮的鍋,可見這時王導內心有多麼不待見庾亮。

王導這麼討厭庾亮,那麼庾亮怎麼看王導呢?庾亮可不像王導這樣光會打嘴炮,庾亮秉承著"能動手就別吵吵"的理念,準備直接幹王導。

鹹康四年(338年)庾亮給坐鎮廣陵(今江蘇揚州)的太尉郗鑑寫了一封信,商量一塊廢了王導。庾亮在信中表示廢了王導的原因有二,一是王導任用的武將多是不法之徒,自己很擔心再次釀成蘇峻之禍(實則是庾亮對王導培植自己武裝的不滿);二是王導在朝中欺壓天子百官,行為舉止令人難忍。所以才想與郗鑑商量廢除王導輔政大臣的身份。郗鑑是王導的兒女親家,庾亮能直接跟他說廢了王導,可見庾亮有多麼厭惡王導。當然最後由於郗鑑力陳朝廷穩定的重要性,加上一年之後王導病逝,又過了一年庾亮病逝,這件事也就這麼不了了之了。

三、本質

那麼一個問題來了,是什麼讓曾經共同戰鬥的親密夥伴變得如此敵視對方呢?其實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二者執政理念不同

東晉建立之初,民生凋敝,百姓流離失所,國家動盪不安。針對這種情況當時執政的王導大行"清靜"之政,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漢初"無為而治"的翻版。王導為政盡力籠絡江南豪族,協調南北門閥士族的利益,為此奉行

"寬恕"、"簡易"的宗旨。

“美男子”庾亮為什麼那麼厭惡“老好人”王導

先來說"寬恕",當初蘇峻兵敗後,不少蘇峻的老部下都被王導赦免並收編,連叛將都能赦免。那麼對於江南豪強、僑姓士族的一些"錯誤"當然是更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再說"簡易",什麼叫"簡易"啊,其實就是不怎麼辦事。王導晚年,面對公務文書,幾乎不怎麼仔細看,只在上面署名許可而已,似乎什麼都不管,一切都交由下面的技術官僚來處理。

王導的所作所為翻譯過來其實就是"不折騰",確實當時戰火遍及神州,最需要做的就是休養生息,所以此時王導實行"清靜無為而治"是正確的。對於王導的不作為,當時的人多有不解,認為他"憒憒(糊塗)",所以王導曾說"人言我憒憒,後人當思此憒憒(世說新語·政事)"。

庾亮顯然看不上王導的"無為"之政,庾亮更喜歡"有為"之政。《世說新語》曾記載,王導曾在大熱天去庾亮的官署看他,看到庾亮事必躬親、十分負責,就勸他天這麼熱可以休息一會兒,卻被庾亮白了一句,你天天休息,啥事都不幹,百官都不認為是正確的。

庾亮想要成就一番大業,尤其是其一心想要北伐,恢復故土。而要北伐就必須有強有力的大後方支撐,王導執政時期法令廢弛,多縱容不法,以期拉攏東晉各大集團,這種一盤散沙的政府顯然不能支撐庾亮的野心,因此庾亮執政時期嚴刑峻法,打壓不法,以建立強大的政府。無論是當年逼反蘇峻,還是後來想收拾王導,都是基於這一點出發。

“美男子”庾亮為什麼那麼厭惡“老好人”王導

應當來說當時東晉已經建立幾十年,根基穩固,正如漢初由"文景之治"過渡到漢武帝時期一樣,王導的執政手段已經有跟時代脫節的苗頭,而庾亮的一些作為是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的。但東晉畢竟不是西漢,它的皇權始終是羸弱不堪,世家大族不可能放任庾亮的集權行為損害自身的利益,因而其會反撲,最終庾亮的執政實際上是失敗的,他的北伐還沒有成型就夭折了,而潁川庾氏也在他死後很快退出了東晉政治舞臺。

最後即使是庾亮本人也不是支持無限制擴大中央集權的,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是天然搭檔,雖然東晉皇權弱小,但如果庾亮一直擴大中央權力會不會導致皇權反撲,也很難說。而庾亮說到底出身門閥士族,也是門閥士族執政的代表,在這一點上他又與被集權的門閥士族有相同點,如此矛盾的共同點註定他的改革不會成功。

綜上,再點評一下庾亮與王導之爭,固然有著權力之爭的一面,但更多的似乎還是二人為政的路線之爭。

參考文獻:《晉書》、《世說新語》、《論庾亮》(李濟滄)、《論東晉門閥政治鬥爭中蕪湖的地位——以琅琊王氏、潁川庾氏家族為例》(黃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