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一代明君,為何遭到後世子孫的嫌棄,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

大侃歷史


明朝最傑出的皇帝,基本上都會想到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二人都堪稱是千古一帝。而朱棣以藩王身份起兵造反,最終成功登基大寶;他帶兵親征,痛擊蒙古部族,軍事能力在歷代皇帝之中超群;他開展了世界上首次大規模航海,將天朝威名遠播四方;他下詔編修《永樂大典》,留下無法超越的文化豐碑.。應該這些功績都是史無前例的。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帝王,其牌位也差一點兒被他的子孫後裔扔出太廟。



事情發生在朱棣死後一百多年,即嘉靖皇帝在位時期。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由於明武宗沒有留下任何子嗣,因此在其彌留之際,首輔楊廷和援引明太祖朱元璋, 所制定的《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原則,在武宗駕崩前五天以皇帝名義頒佈敕令,令14歲的朱厚熜縮短為其父服喪時間(其父興獻王朱祐杬病逝於兩年之前),並承襲興王爵位。武宗駕崩後,楊廷和讓司禮監請太后懿旨,正式宣佈明武宗堂弟——興王朱厚熜為新任皇帝。



按理說,朱厚熜之前就是一個外地番王罷了,一位外地藩王能夠如此幸運地進京做皇帝,也就是說對太后等人唯命是從,起碼也應該感恩戴德。然而朱厚熜剛剛進入紫禁城就開始了爭鬥—就是要讓自己的母親成為太后,並把父親牌位放進太廟祭祀。可是,按照傳統,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生父也不過是一個小小藩王,根本沒有做過皇帝,不可能進入太廟。況且朱厚熜之所以能夠當皇帝,是以明孝宗朱祐樘繼承人的身份來繼承皇位的,他應該尊奉伯父朱祐樘為皇考。 然而嘉靖皇帝卻死活不同意,堅持要尊父親興獻王朱祐杬為皇考,稱明孝宗為皇伯考。此外,他還堅持要讓興獻王進入太廟,嘉靖皇帝甚至還要為此毆打大臣,造成了流血事件,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大禮儀之爭”。到最後,大臣們實在是拿嘉靖皇帝沒有任何辦法,無奈做出妥協,允許嘉靖皇帝奉自己父親為皇考,奉明孝宗朱祐樘為皇伯考,這才結束了持續多日紛爭。可是新的問題又來了,興獻王朱祐杬的牌位該怎麼辦? 明太祖朱元璋劇照 自古以來,歷代王朝基本都有“天子七廟”的規定。簡單地說就是,天子的太廟裡只能放七位皇帝,如今太廟裡已經滿員了,嘉靖皇帝如果想把自己的父親放進去,就得從中間踢出一個。



明太祖朱元璋作為開國之君,毫無疑問是必須放在太廟中的。那麼在剩下的皇帝之中,按照親遠疏近,挑選出血緣關係最為疏遠的一個皇帝踢出去,這樣才可以放進自己父親的牌位。除了朱元璋外,跟嘉靖皇帝關係最疏遠的就莫過於朱棣了。 然而朱棣何等功勞,為大明王朝強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動朱棣的牌位不就等於動大明江山的根基嗎?滿朝大



臣一個個哭天喊地,哀求嘉靖不要動朱棣的牌位,為防止嘉靖把朱棣的牌位丟出去,眾人於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把朱棣的廟號從“太宗”給改成了“成祖”。就常理而言,被稱為“祖”的牌位都是不能動的,這樣一來群臣才算是保下了朱棣的牌位。 嘉靖皇帝眼看著朱棣的牌位已經不給動了,那就只能動下一位——也就是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朱高熾做太子的時候很不受待見,即位以後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可以說是太廟中七個皇帝中“最軟的柿子”。於是,仁宗朱高熾的牌位被丟出太廟,放在後殿的角落裡。



最後,嘉靖皇帝最終實現了把自己父親供奉在太廟的心願,把興獻王加封為“明睿宗”,在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進入太廟。不過明成祖朱棣雖然逃過了被移去太廟的命運,可他的兒子卻沒辦法跟他一樣幸運,慘被嘉靖皇帝父親—也就是自己的四世孫所取代,後輩不孝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啊!


歷史的循環


朱棣是一代明君,為何遭到後世子孫的嫌棄?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
若要評選明朝最傑出的皇帝,很可能或許都會想到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二人都堪稱是千古一帝。其中朱棣以藩王身份起兵造反,並且成功登基大寶;他帶兵親征,痛擊蒙古部族,軍事能力在歷代皇帝之中超群;他開展了世界上首次大規模航海,將天朝威名遠播四方;他下詔編修《永樂大典》,留下無法超越的文化豐碑......可以說,這些功績都是史無前例的。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帝王,其牌位卻差點兒被他的子孫後裔丟出太廟。

史上哪個朝代都無法避免這種爭鬥,明朝也是。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明朝在那個時代的綜合國力也算得上十分強盛的,但是也沒有逃得過王朝“300”年的魔咒。在明朝存在的264年間,共產生了16位皇帝,他們也都個性鮮明。洪武13年,朱棣獲封燕王,鎮守北平,當時的北平可不是什麼太平地界,經常受到邊境強敵侵襲,可以說是明朝與北方遊牧民族對話的前站,朱元璋能把這裡交給朱棣,也能看出他對這個兒子的信任,朱棣沒有辜負期望,多次帶兵出戰,生擒北元大將帖木兒,戰功赫赫,讓朱棣逐漸成了家族中最受依仗的藩王。

朱元璋為了抵禦外患,給了各地藩王很大的權力,使得他們擁兵自重,尤其是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十分悲痛,執意要把皇權交代長孫朱允炆手中,只不過朱允炆年幼,京城的大將都死傷殆盡,軍事行動處處依靠藩王,對此朱允炆十分憂慮,上位不久之後就決定削藩,數個藩王都被貶為廢人,其目的就是為了打擊朱棣勢力。

到朱棣的登位,其實是不光彩的,他是從自己的親侄子朱允炆手中搶奪的。即使這不光彩的經歷,也沒有掩蓋住他的光芒。朱棣一手開創了永樂盛世,還組織編撰了《永樂大典》,後來的鄭和下西洋也是在朱棣的支持下進行的。朱棣是一個有野心的人,遠遠不滿足於燕王的地位。當時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在悲痛之下立嫡親孫子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朱棣就開始謀劃自己的大業。朱允炆自然也是知道自己叔叔的野心,在他即位後,就採取削藩,來削弱朱棣的勢力。

然而嘉靖皇帝堅持要尊父親為皇考,還要其牌位進太廟。朝中官員實在看不下去,就一直給這位新皇帝上摺子,說這麼做有違天倫綱常。不過嘉靖皇帝卻是鐵了心,對這些建議根本不理會。隨著時間推移,群臣與嘉靖皇帝愈發對立,其分歧也越來越大,最終嘉靖皇帝為了顯示自己的決心,派錦衣衛將大臣處以廷杖,數十位大臣瞬時血濺當場,這就是著名的“大禮議之爭”。老臣們到最後也怕了,只能無奈妥協,讓嘉靖皇帝奉自己的父親為皇考,奉明孝宗朱祐樘為皇伯考,這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對此嘉靖百般不情願,堅持要給父親掙個名聲,執意與大臣們對著幹,不惜大動肝火,當場打死數位反對者,一時間僵持不下,大臣們只好退一步,答應嘉靖的請求,不過這件事還不算完,古時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的說反,也就是太廟中只能有7位皇帝,除了開國君主之外,其餘的則按照“親盡則祧”的原則。

嘉靖要把父親的靈位放進去,自然就要難出來一個,按照關係親疏來看,朱棣自然是最遠的那個,就在嘉靖要動手的時候,卻被大臣們聯手攔了下來,不少人痛哭流涕,誓死捍衛朱棣靈位,勸說嘉靖將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徹底斷絕他的想法。既然朱棣的位子動不了,就從其餘的靈位下手,找來找去選定了明仁宗,明仁宗在位短短一年,沒有太大的壯舉,於是嘉靖就把仁宗的靈位搬到別處,換上自己父親的牌位,可憐朱棣雄才大略,死後還差點被扔出太廟。


嘉1240嘉


“嫌棄”和“扔出太廟”之言多少有些聳人聽聞。但是嘉靖對朱棣的“熱愛”卻摧毀了朱棣多年經營的“正統”。朱棣雖文治武功樣樣不落,但是得位不正,他既不是父死子繼,也不是兄終弟及,而是最為後人詬病的“篡位”,篡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因此朱棣一生都在為自己的正統性而努力,更是將自己改為馬皇后嫡子,身後廟號“太宗”,以顯示自己的得位之正。

題主所言朱棣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到是朱棣所樂見的。“周制,天子七廟。太祖百世不遷,三昭三穆以世次比,至親盡而遷。”朱棣遷廟之時,恰遇嘉靖帝小宗入大宗之際,而嘉靖帝“孝子心切”要追尊自己老爹興獻王為興獻皇帝,便引發了“大禮議之爭”。

但是嘉靖帝又想要讓自己的老爹入太廟,“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而明朝因太祖制改為供奉九位皇帝,除開國皇帝外,後世皇帝的牌位都遵循“親盡則祧”。其實就算將興獻王塞進太廟也不用祧朱棣出來,因為朱允炆和景泰帝未入太廟,因此剛好九缺一。但是嘉靖帝野心不止如此,為防自己死後,大臣借嘉靖帝入太廟之際,以其父非正統皇帝為由將其父移除太廟,所以嘉靖帝要先給自己留好位置,因此就要將與自己血緣關係最遠的移出太廟,而此人正是朱棣,但是朱棣作為自己一支的開山鼻祖,再加上萬世功勳,嘉靖帝是萬萬不敢,因此嘉靖帝就改“太宗”廟號為“成祖”,讓朱棣與朱元璋一般永世配享太廟,然後將朱棣之子仁宗朱高熾移出。

所以說朱棣並沒有被子孫嫌棄而差點移出太廟,反而是因為敬畏而加尊成祖,永世配享太廟,只是徹底毀了朱棣繼位的正統性。

個人之見,還請大家踴躍留言,一起探討。


最知之


題主說的應該是嘉靖帝朱厚熜差點乾的荒唐事了,與其朱棣不受待見,不如說是一場政治較量的結果。

當初明武宗朱厚照早逝,又因為沒有子嗣,只能迎立外藩入朝。選來選去,選中了當時的興獻王次子朱厚熜,應該算是朱厚照的堂弟了,這就是著名的嘉靖皇帝了。結果這哥們兒與眾不同,上位之初便與大臣們掐了起來,他想追立自己的生父為皇帝,生母為太后,並迎進太廟。這下問題來了,可你是繼承你堂哥的位子,按理他應該認朱佑樘為爹的,所以大臣們就不幹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大禮議之爭。

最終大臣們還是妥協了,同意嘉靖的要求。但這時候問題又來了,按照規定,太廟內只能放七個排位,你把你爹放進去,那就得拿一個出來,拿誰好呢?朱元璋那是肯定不行的,按照傳統只能以血緣親疏來算,結果算下來,朱棣離得最遠,這下大臣又不幹了。於是,大臣們為了保住朱棣的牌位開始動起了腦筋。最後,大臣們決定,改朱棣的廟號,由太宗改為成祖。這下嘉靖沒招了,因為一般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稱“祖”,牛叉如李世民也只能稱“太宗”。稱祖之後就是牌位升遷百世不遷。

最終,嘉靖皇帝沒辦法,只能把朱高熾的牌位請了出去,才把自己父親的牌位迎進去。

所以說,這其實就是一場政治較量的產物。


做車燈的漢雷


朱棣創造了永樂盛世,大明在他的手中走向輝煌,朱棣是大明最出色的帝王。要說他的子孫嫌棄他估計是不敢的,只是在建文舊臣和一些士大夫眼中,朱棣是個反叛者,他的即位不是名正言順,所以遭到後世人詬病也在所難免。

(明成祖朱棣)

得位不正

建文帝即位後,在齊泰、黃子澄的影響下,開始削藩,這無疑觸動了朱棣的核心利益。況且要不是朱元璋太過喜歡長子朱標,本來繼承皇位的就該是朱棣。

幾番刺激之下,朱棣決定出兵,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反叛。朱棣打的旗號是:“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建文帝朱允炆)

朝廷內有奸臣,藩王可以出兵討伐,這尚且說得過去。而奉天子密詔就純屬胡編,明擺著是和平年間,朱允炆讓朱棣來打自己,這肯定是說不過去的。

等朱棣打到了南京,理論上清君側是除掉奸黨,那除掉之後還是應該由朱允炆當皇帝啊,為何朱棣馬上要抓住朱允炆,並很快即位。再說,哪怕是朱允炆死了,也應該是朱允炆的兒子來繼位,也輪不著朱棣。不論朱棣如何辯解,藩王反叛、得位不正是板上釘釘。

殺戮舊臣

朱棣靖難的目的主要除掉奸黨,針對的是齊泰、黃子澄等人,要說朱元璋給孫子留的這幾位顧命大臣,實在是不怎麼樣,要能力沒能力,要水平沒水平,除了給建文帝出餿主意,沒有辦過什麼正經事。

方孝孺同樣是顧命大臣之一,朱棣本不想殺掉方孝孺,但方孝孺寧死不從,讓他寫繼位詔書,方孝孺就是不寫,這還沒完,還對朱棣出言不遜。

史料記載“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

方孝孺扔掉筆,寧死不屈,朱棣大怒,殺掉了方孝孺十族。對於不服統治的人,統統被朱棣殺死,比如練子寧、宋徽、葉希賢、周璿、卓敬等等。

權力交替之際,無數建文舊臣人頭落地,有的大臣則甘願俯首稱臣,而那些被殺舊臣的家屬必定不會說朱棣的好。

所以哪怕朱棣做出再大的功績,國家再興盛發達,也無法掩蓋其繼位前後的醜惡嘴臉。這就是朱棣被後世詬病的原因所在。


九魚亭


只對朱棣遷都北京存在質疑。遷都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從古至今人們對朱棣遷都大部分持肯定態度,什麼遠離南方敵對政治勢力,經濟北遷,天子守國門等等說法,總體來說都過於追捧,但也不可否認朱棣的遷都確實把北方經濟發展帶動起來,北京遠離富庶的江南地區,國家的經濟命脈全靠漕運維持。一旦南面發生戰事,漕運被截斷,那麼北京城的處境就可想而知了。而且定都北京,雖然加強了對北方的軍事控制力,但卻削弱了對南方的經濟控制力。而且國家賦稅百分之70都是靠南方地區,往北方運送糧草成本簡直是天文數字。

震懾到了北方蒙古殘餘勢力,優越的的地理位置便於調兵遣將,確實震懾到了北方敵對蠻夷。天子守國門。軍事影響的前提是大明朝必須坐擁強大的國力,晚明國力衰弱,軍事力量不足,就會成為北方各勢力的重點目標,萬曆開始朝廷就和東北崛起的後金打仗,持續了幾十年,對於衰退的王朝確實吃力,再加上李自成的搭配,最終天子也沒有守住國門,試想如果不遷都,滿清肯定不會那麼快就兵臨城下,如果坐擁南京又會怎樣?

就軍事影響來說,朱棣的遷都現在來看是加速了大明的衰亡。


蕭同學


最主要的原因是後繼者不是自己的直系血脈。

中華五千年是家天子的傳統,血脈是傳承的首要條件,皇位更是如此。

一個不是自己嫡系血脈的人上位,必然不能維護你的利益。大家都是皇室中人,你能享受香火,我的父親也應該能,不管你曾經做了多少貢獻。這是名分的事情!


雲水遙


樓主說的應該是嘉靖年間的大禮儀之爭。嘉靖是從堂兄朱厚照手裡繼承的皇位,但他卻想要追封自己的父親為皇帝,入太廟,這與當時的禮儀是不符的,但嘉靖在與朝臣的鬥爭中贏得了勝利。可是太廟裡只能供奉九位皇帝,按禮制,親盡則祧,朱元璋是太祖皇帝,萬世不祧,那就只能選擇太宗文皇帝永樂了,可嘉靖明白永樂帝的地位,因此將其廟號改為成祖,也為萬世不祧之君,而將仁宗皇帝搬離了太廟。因此後世皇帝一直是在提高永樂的地位,從沒有想過貶低他。


崑崙山的神龍


扔牌位有點兒誇張吧?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治國能力還是很強的,天子守國門說的就是他吧!朱棣執政期間對北方的作戰和控制還是超過歷史上其他統治者的,他自己也是死在征戰的歸途中。鄭和下西洋也是擴大了明朝的對外交流,編著永樂大典對後世文化傳承也做出了貢獻。對這麼牛的一個先祖怎麼可能扔牌位呢!只是朱棣的繼位不是朱元璋直接傳位的,是通過戰爭打敗自己的侄子得來的。不管怎麼說,他侄子是皇長孫是朱元璋的欽定的皇位繼承人,是大多數人眼裡的正統。後世子孫就是在崇拜朱棣,也會顧忌朱棣繼位的事情。


無牌騎士


朱棣能夠搶皇位成功主要歸功於朱元璋!有因才有果!如果不是朱元璋對諸多開國功臣集體屠殺~僅憑朱棣又如果能夠造反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