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樑史上的創舉!通過浮船搬遷來的寶應運河大橋

寶應運河大橋橫跨京杭大運河,是連接寶應縣城區與運西的重要通道,該橋原先坐落於揚州,全長約175米,橋面寬10米,行車道寬7米。1985年,當時的江蘇省交通部門決定,將重達668噸的此橋,從揚州整體走水路浮運到108公里外的寶應安裝使用,這成為我國橋樑史上的創舉。

橋樑史上的創舉!通過浮船搬遷來的寶應運河大橋

橋樑史上的創舉!通過浮船搬遷來的寶應運河大橋

在揚州水利交通史上,有一件史無前例的壯舉:34年前,長54.6米、高12米、寬9.1米、自重668噸的揚州鐵橋通過浮船,整體搬遷到108公里外的寶應大運河上。108公里長、灣多水急的運河水道,在6天時間內,將水位誤差始終控制在±0.2米範圍內。作為大橋搬運的親歷者、水位調配的指揮者之一的水利專家徐炳順對那段往事歷歷在目,並向記者展示了整個運送過程的精彩老照片。

橋樑史上的創舉!通過浮船搬遷來的寶應運河大橋

揚州大橋搬家之前

橋樑史上的創舉!通過浮船搬遷來的寶應運河大橋

揚州市民來送別

橋樑史上的創舉!通過浮船搬遷來的寶應運河大橋

鐵橋移上浮船

橋樑史上的創舉!通過浮船搬遷來的寶應運河大橋

經過邵伯船閘

橋樑史上的創舉!通過浮船搬遷來的寶應運河大橋

駛入邵伯湖

橋樑史上的創舉!通過浮船搬遷來的寶應運河大橋

寶應大橋安裝就位

橋樑史上的創舉!通過浮船搬遷來的寶應運河大橋

現場人山人海,像過節一樣

運河大橋建成後,廢棄“系杆拱”運往寶應

在揚州水利局檔案室內,記者看到一份檔案寫著這樣的文字:20世紀50年代後期,揚州大運河改道由灣頭瓦窯鋪至六圩入江,為方便運河兩岸交通往來,1960年6月建成揚州京杭運河大橋。橋寬12米,行車道寬7米,長194米,計有7個孔,中間為通航孔,淨跨50米,系鋼筋混凝土系杆拱,其餘6孔為長20米的“T”型梁,是當時揚州區境內規模最大、技術標準最高的公路橋。1985年9月在原橋南側新建的運河大橋,與改造後的老橋合併為一體,原來大橋的系杆拱成了“廢物”,寶應正打算建大橋,於是決定整體搬到寶應。

從揚州大橋起,向北經邵伯湖航道,過邵伯船閘,進入大運河,繼續向北至寶應縣城運河公路大橋新址,全程108公里,途中要穿越邵伯湖、大運河。途經過程中,水位要求穩定,誤差小,不得有橫向流速。這在揚州水位調度史上尚屬首次。

五閘聯動降水位,一天放掉7000萬立方水

徐炳順至今還清晰記得:1985年9月20日,大橋系杆拱裝船的最後一天,下午要求把大橋下的水位從4.9米降至4.5米。當時江潮較高,短時間要放掉7000萬立方米的水,又出現了新的困難:不排掉,運大橋系杆拱的船經過灣頭時,因水位高,要碰到高壓線,船隻必須在21日上午通過邵伯湖,否則下午行洪,有橫向流速,那就要等到行洪以後才能通過,系杆拱已裝上船,大運河不能長時間地限航。

快速、準確地把水位降下來是當務之急。20日下午,市防汛辦公室一直保持著與江都水利管理處、泗源溝閘、瓜洲閘、揚州閘的聯繫排水。萬福閘因檢修,閘門不能全開,又加開了金灣閘;泗源溝閘克服潮汐、漁船的影響,將閘門全部打開;揚州閘每隔1小時觀測一次水位。當晚8時,萬福閘上水位已降到4.34米,通知關閘。

穿越108公里水路,順利安裝到寶應大運河

9月21日11時30分,裝載大橋系杆拱的運輸船順利通過邵伯湖。

9月22日,裝載系杆拱的運輸船,從邵伯船閘出閘後沿運河北上,經過車邏、高郵。9月24日,走了108公里水路,到達寶應。

9月25日晨,寶應大橋兩側人山人海。10時左右,寶應大橋工程處為了把系杆拱從運輸船上拉出,要求把運河水位降至6.0米,上下浮動不超過±0.05米,流速小於每秒0.5米。水位從6.36米降到6.0米,短時間內放掉3000萬立方米的水。

9月26日6時,寶應大橋附近的水位6.02米,達到施工要求。大橋工程處的工人開始緊而有序的工作。10時多一點,系杆拱全部就位,工地上歡聲雷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