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草聖”林散之的楷書水平如何?

麼嬌


林散之先生以草書聞名於世,大家都知道他是當代“草聖”,殊不知在60歲以前他都在寫楷書、行書。他自己曾談到:“十六歲開始學唐楷、魏碑,三十歲以後學行書,六十歲以後才寫草書的。”從現在所能看到的林散之的楷書作品來看,同樣非常精彩。見所附圖片:

從上面這兩幅林散之的楷書作品看,非常有風骨,見精神,法唐楷正宗,而不拘泥一家,自成風貌。看下面這幅小楷作品,有魏碑筆意,更具有難得的自然書寫的書卷氣。

林散之楷書寫得好,是與他堅持每天臨池分不開的。根他自己說,十七歲開始,每天早晨起來寫一百個中楷,一天也沒有落下,直到四十歲以後才不天天寫。他臨寫魏碑以《張猛龍》最多,有兩部櫥那麼高!不過現在能看到的,還是臨寫漢隸最多。見下圖:


林老說:“我不是天才,只是比較勤奮而已。”將這句話,與書法同道們共勉。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我關注這個問題有一段時間了。


為什麼遲遲沒有發聲?

因為我對於大師級的作品的評論還是比較慎重的。林散之先生作為當代草聖,他的草書和草法我至今還不太懂,說明我的水平還有限。

可奇怪的是:張旭和懷素的草書,我倒是能看明白一些,是林散之的草書比張旭懷素的草書高明呢,還是那什麼,我就說不明白了。

但是對於楷書還是能發表一些意見的,因為我對唐朝的楷書大家都有一些瞭解,凡是學書法的,他逃不過王羲之,歐陽詢,褚遂良等。
林散之的楷書具有行書的特性,有些筆畫彎曲嚴重,筆畫對比強烈,況且筆畫之間有牽絲連接,是那種比較活潑的楷書。

這一點我倒看出有點褚遂良的風格。
大家比較一下是不是很像,重點看一下“捺”畫。
我看出林散之的楷書更加隨意一些。


林散之的楷書,最大的特點是瘦硬,結構還是比較嚴謹的。

最後還是有點兒疑惑不解,老先生的楷書能讓人看明白,為什麼他的草書看不明白呢?

我們這些書法愛好者有能真正的看明白的嗎?


京東千里行書法


中國書協原主席沈鵬先生與李志敏和林散之兩位方家也有不少交往,他評價李志敏:“足下此格為《現代書法藝術作品》全書第一流作品”;他評價林散之:“沒有摻入其他因素,進入了書法的最高殿堂”。

一些國際著名的藝術理論家對李志敏和林散之都很關注並給予高度評價,法籍華裔書法理論家熊秉明先生評價李志敏:“當代書法要從碑帖結合上找出路,狂草就應該像李志敏這樣寫,引碑入草價值不容低估”;日本書法家青山杉雨先生評價林散之:“草聖遺法在此翁”。


精品藝術鑑賞


題主有挖坑嫌疑,林老楷書基礎渾厚,本人比不了!


三悟軒


我雖然寫字有五十多年了,但是不敢妄言。因為林老是老前輩,我沒有這個資格評說!如果說我的感受,(只是代表個人,一孔之見)我真的很喜歡林老的草書:散談,優雅,大方,字裡行間充滿了書卷氣。


一隅軒主


據說郭沫若當年去南京有人提議郭老寫副字。林散之的孝子賢孫說,郭沫若說:我在南京我不敢寫字,因為有林散之。當時我讀了這篇文章,不瞞各位,心中作嘔。


半流堂文玩書畫部落


當代草聖是日本人推崇喊出來的,的,林散之先生的草書正適合日本人的審美,其實當代日本人的所謂書法實在不咋地。如圖。



做個好人多好呀


知道林老的時候其實已經是大學的時候了,有幸和林老的一位後人做了大學同學。以前從沒想過會和“傳說中”的人物有任何聯繫,以前的我對於草書也是嗤之以鼻。認識了同學才開始第一次用心真誠得去了解這位大師。文化是需要人引導的,以前的我看待草書就是覺得就是隨便畫幾筆,那是沒有用心去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與沉澱,在書法中都得自己去感受。

從完全不認識這位大師到開始認識我同學,然後就發展成為2018年參與組織了在蘇州廣電大樓舉辦的林散之書畫展,我就是這樣一步步慢慢的與大師有了聯繫的。2018廣電展的時候,我看到了好多最開始的我,我就會像我同學一樣去引導,一切用心去感受,草書的精髓就是隨心。


吞象文創


林散之,詩書畫三絕,楷書根基十分了得,但草書水平最高,可謂一代宗師。在我眼裡他的草書水平在近現代可以和毛澤東、沈鵬並駕齊驅。


沈輝書法


自己的水平不高,不妄評他人。

不過可以說一句,不是俺喜歡的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