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版權 原創保護新方向

摘要:今天,新華網版權鏈推進計劃在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發佈。據悉,該計劃以“保護版權 鏈接價值”為目標,旨在推進各內容機構開放合作,依託版權區塊鏈服務平臺,合法高效開展版權保護,重塑版權價值鏈,共同構建繁榮清朗的數字內容生態。


區塊鏈+版權 原創保護新方向


“翻版有例禁始於宋人”。

中國的版權保護自宋代開始,但直到今天,版權侵犯、侵權申訴、版權國際化等仍然是大眾關心的嚴峻問題。

隨著區塊鏈的追根溯源功能逐漸被大眾接納,區塊鏈+視頻溯源、區塊鏈+版權保護、區塊鏈+法律等諸多的嘗試都在告訴我們,除了數字貨幣,區塊鏈可以實現更多的應用落地。

共享財經獲悉,今天,新華網版權鏈推進計劃在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發佈。

據悉,該計劃以“保護版權 鏈接價值”為目標,旨在推進各內容機構開放合作,依託版權區塊鏈服務平臺,合法高效開展版權保護,重塑版權價值鏈,共同構建繁榮清朗的數字內容生態。

區塊鏈溯源優勢

防偽溯源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區塊鏈落地領域之一,也是巨頭們爭奪區塊鏈技術落地的第一個領域。

那麼,與傳統溯源相比,區塊鏈溯源有什麼優勢?區塊鏈技術能解決溯源業務中什麼痛點?

簡單地說,區塊鏈溯源,是指加入到區塊鏈中的記錄被永久存儲,區塊鏈中的每一筆交易記錄中均綁定了交易者信息,被完整記錄和追溯,不可被摧毀或篡改。

區塊鏈的數據安全基於非對稱密碼學原理對數據進行的加密。同時,藉助分佈式系統各節點的工作量證明等共識算法形成的強大算力來抵禦外部攻擊。

如果希望能夠修改區塊鏈數據,則意味著需要擁有51%全節點算力,這無疑保證了區塊鏈數據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因而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顯然,相比傳統追溯,區塊鏈溯源的優點就十分明顯了。

系統安全性極大提高——

傳統追溯中數據記錄通常由一箇中心機構完成,一旦中心機構的數據記錄被銷燬,就相當於徹底“毀屍滅跡、無處追溯”了。而區塊鏈中,每個節點都有一個相同的數據記錄備份,單個節點出問題,不會對整個系統和數據記錄產生影響。

數據記錄難以被篡改——

傳統追溯中,不少機構修改數據記錄就像家常便飯一樣。但區塊鏈系統中,所有節點都有同樣的數據記錄,修改自己節點的數據記錄沒有意義,除非能控制系統中51%以上的節點,否則系統會參考多數人的記錄來判定什麼才是真實結果。

數據透明度高,更容易追溯——

區塊鏈系統中,所有節點參與數據記錄,數據記錄對所有節點公開透明。而以時間戳形式連接的數據區塊,相對傳統溯源,更容易追溯。

因此,從某些層面而言,區塊鏈技術溯源的確可以很好的彌補傳統溯源的推卸責任、篡改賬本、責任追究、私鑽空子以及信息遺失的情況。

隨著近年來我國數字版權市場快速增長,版權領域確權難、用權難、維權難的問題愈發凸顯。

今年2月由維權騎士、鯨版權與知產力等聯合發佈的《2018年度內容行業版權報告》顯示,2018年被侵權的作者佔全體作者的41%。而在內容層面,平均每篇內容的被侵權量為7次。

今年4月26日,在2019中國網絡版權保護與發展大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了《2018年中國網絡版權保護年度報告》。

另外,2018年,圖片作品侵權案件呈爆發式增長,公眾號抄襲、非法轉載現象嚴重,案件區域集中態勢非常明顯。刑事案件中,遊戲作品仍然是“重災區”。

今年4月10日,一張黑洞照片,讓“視覺中國”利用侵權官司漫天要價的行為再度被討論。

近幾年,隨著自媒體興起,圖片版權問題也成為痛中之痛。

而如果利用區塊鏈技術,其可定權、可追溯、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等特點,是否能讓版權問題徹底得到解決?

可以看到,作為區塊鏈技術最有前景的落地應用,溯源、確權已經有許多成功案例。

去年9月18日,在螞蟻金服技術助力下,杭州互聯網法院正式上鍊,成為全球首家用區塊鏈審判的法院。

起訴人可以通過線上申訴入口,在線提交合同、維權過程、服務流程明細等電子證據,公證處、司法鑑定中心、CA/RA機構、法院、螞蟻金服等鏈上節點來共同見證、共同背書,為起訴人提供一站式服務。

區塊鏈技術不僅保證了“可信”,還顯著降低了法律維權成本。

諸如原創作品未經授權被使用、兼職工作拖欠薪酬等法律糾紛,因為標的金額不大、蒐集證據並證明證據有效性的成本卻非常高,被稱為“最打不起的官司”。法院運用區塊鏈技術判案後,上述現狀有望得到根本性逆轉。

目前,區塊鏈技術在司法領域的一些運用已經得到了監管部門的認可。2018年9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發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基於區塊鏈技術存證的電子證據,“能夠證明其真實性的,互聯網法院應當確認”。

而在談及保護知識版權的問題時,各界人士對區塊鏈的作用皆持肯定態度。

2018年,DG資本全球董事長熊曉鴿在中國網絡版權保護大會上表示:保護知識產權,最好的“武器”是區塊鏈技術。

火幣大學校長於佳寧也曾指出:區塊鏈技術是版權保護天然需要的技術。

“互聯網環境下的區塊鏈技術與知識產權保護是當前的重要課題。”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韓秀成在2018年年底的清華大學區塊鏈與版權保護論壇上強調。

而對於利用區塊鏈進行版權保護的應用落地工作,也已有越來越多的公司投身其中。

2017年,瑞典的Spotify(歐洲最大的主流音樂平臺)利用區塊鏈技術追蹤版稅支付,保證創作者和版權所有者能夠得到相應的回報。

2018年3月,阿里音樂與Merlin(獨立音樂數字版權代理機構)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阿里音樂公開宣佈:希望通過AI和區塊鏈技術,為獨立音樂公司、音樂人及音樂作品的合法權益提供全方位保護。

去年9月,百度區塊鏈實驗室發佈《百度區塊鏈白皮書V1.0》稱,百度將超級鏈技術與AI、大數據等優勢相結合,相繼推出圖騰、百科上鍊、百度會學等六大應用。

在內容版權領域,百度基於區塊鏈的公信力及防篡改性,推出了原創圖片服務平臺圖騰,圖騰結合百度的人工智能識圖技術,讓作品的傳播可溯源、可轉載、可監控,改變傳統圖片版權保護模式。

而在今年3月28日的中國版權服務年會上,DCI體系論壇主辦方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聯合新浪微博、迅雷、京東等國內多個重量級互聯網平臺,發佈了中國數字版權唯一標識(DCI)標準聯盟鏈,用區塊鏈技術完成版權保護。

而關於今天推出的新華網版權鏈推進計劃,新華網移動增值與信息化事業部總經理陳華介紹說,新華網版權鏈平臺具有專業審核快速確權、全網監測追蹤溯源、自動取證合法維權、便捷授權按需交易等四大優勢,可實現確權存證、溯源監測、取證維權、授權交易等主要功能,將有效推進新聞作品與數字內容產品、書畫藝術品、企業商業品牌等知識產權的保護與價值分發,以及數字文化區塊鏈地圖應用。

目前,我國版權保護雖然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也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比如現行著作權法律制度不能適應產業發展新需求,侵權盜版方式“去中心化”增加版權保護難度,內容產業“重產輕質”創新能力不足,版權國際應對面臨更多挑戰。

因此,創新版權治理模式,推動版權信息共享,促進交易平臺透明化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些正是區塊鏈+版權的發展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