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最大芯片企業負債2035億!依靠瘋狂併購能否超越三星?


國內最大芯片企業負債2035億!依靠瘋狂併購能否超越三星?


自上交所債券信息披露平臺獲悉,紫光集團去年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6.31億元,同比盈轉虧,下滑159.43%。對於利潤下滑,紫光集團表示,系財務費用增加及二級市場公允價值變動所致。截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紫光集團負債合計 2035.81 億元,同比增長 57.52%。其中,流 動負債 794.53 億元,同比增長 45.10%;非流動負債 1241.28 億元,同比增長 66.65%。

據官網介紹, 紫光集團有限公司是清華大學旗下的高科技企業,形成了以集成電路為主導,從“芯”到“雲”的高科技產業生態鏈。目前,紫光集團是全球第三大手機芯片企業;在企業級IT服務細分領域排名中國第一、世界第二;與英特爾、惠普、西部數據等全球IT巨頭形成戰略合作。紫光集團旗下有紫光股份、紫光學大和紫光國微等上市公司及多家子公司。

對於飽嘗“缺芯”之痛的國人來說,中國最大芯片企業負債2035億,虧損6億,實際上都不是事。即使負債和虧損再多,只要能在芯片技術上不斷取得進步,不斷縮小與國外差距,都應該支持。當年三星臥薪嚐膽數年,致力研發芯片,後來一舉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的芯片霸主,至今無人撼動。無疑,三星就是國內有雄心的芯片企業學習的對象、超越的目標。國內芯片企業依靠買買買來快速發展芯片產業,也是一條可行的捷徑。但前提是關鍵技術需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國內芯片企業崛起最終還得靠耐得住寂寞的研發與科技創新。


國內最大芯片企業負債2035億!依靠瘋狂併購能否超越三星?


1、雄心:芯片製造基地規劃總投資合計約1000億美元

紫光集團有限公司披露2019年非公開發行紓困專項債券項目,擬發行金額為100億元,項目承銷商/管理人為東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該項目目前狀態為已反饋。有報道稱,此次申請發行紓困專項債,計劃將部分募集資金用於投向與紫光集團主營業務有協同效應,但存在暫時流動性困難的優質企業,如集成電路上下游企業等,以共同做強做大產業。

紫光集團在發行文件中表示,公司未來3~5年仍將對芯片產業保持較大規模的投資,公司與武漢、成都、南京和重慶等地方政府簽訂協議,將聯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地方基金和當地政府指定部門等共同投資建設芯片製造基地,以上芯片製造基地規劃總投資合計約1000 億美元,公司將面臨較大的資本支出壓力。

紫光集團在官網介紹中也稱,2016年始,紫光相繼在武漢、南京、成都開工建設總投資額近1000億美元的存儲芯片與存儲器製造工廠,開啟了紫光在芯片製造產業十年1000億美元的宏大布局。


國內最大芯片企業負債2035億!依靠瘋狂併購能否超越三星?


2、買買買:紫光集團通過併購進入集成電路芯片產業

紫光集團正式進入集成電路芯片產業則是在2013年,此前,由於紫光集團並沒有涉及芯片產業,缺少基礎,於是,紫光集團就直接選擇了通過併購來進入集成電路芯片產業。

2013年6月,紫光集團以17.8億美元將在美國上市展訊實施私有化,強勢進軍集成電路芯片產業。2014年,展訊就發佈了當時首顆國產28nm的四核智能手機單芯片。2014年又以9.1億美元收購了銳迪科,正式組建瞭如今的紫光展銳。上述兩家公司為中國第一大和第二大芯片製造商。

2015年5月,紫光股份宣佈以不低於2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惠普旗下“新華三”51%股權。同年10月,紫光股份又斥資38億美元入股西部數據獲得15%股權。隨後,西部數據就爆出以約190億美元收購存儲芯片製造商閃迪。同年12月,紫光集團又以135億元人民幣入股了兩家臺灣企業。2015年,紫光集團又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以及國家開發銀行達成了300億元的戰略合作意向,目標就是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航母。

在不斷擴張中,紫光系負債也在不斷上升。據紫光集團2016年報,截至年末負債合計986億元,而這一金額在年初為521億元,負債一年上升89%。截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紫光集團負債合計 2035.81 億元,負債率為73.44%。


國內最大芯片企業負債2035億!依靠瘋狂併購能否超越三星?


3、路徑:紫光集團“從芯到雲”總體戰略

自2018年5月8日起,紫光國芯的證券簡稱由“紫光國芯”變更為“紫光國微”。公告稱,公司在紫光集團“從芯到雲”總體戰略的部署下,從事集成電路設計相關業務。而這一變更是為了進一步反映公司所處行業,明確了紫光國微聚焦微電子領域的核心業務定位。

在國內芯片企業中,紫光集團佈局較廣,涉及產業鏈上的設計、生產到封測等環節,但國內整體芯片佈局處於比較早期階段。“我們現在基本上完成了面上的一個佈局,但是在更多細節上進入到高端還有很大距離。”紫光集團副總裁、紫光展銳首席運營官王靖明對媒體坦言,目前紫光的產品並不全。

紫光稱,芯片產業可以提升紫光集團雲計算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而云計算產業又可以為芯片產業提供應用市場。公有云是一項燒錢的業務,“120億的投入是一個基本線,甚至偏少了。未來,還會在發展過程當中通過自身發展或者融資等方式來加大投入。”目前,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整體保持快速增長。根據國際研究機構IDC數據,2017年上半年整體規模超過10億美元,同比去年增長近七成。2017年上半年,阿里雲IaaS層營收5億美元,佔據47.6%中國市場份額,隨後是騰訊雲、金山雲、中國電信和Ucloud。

4、質疑:郭臺銘稱,趙偉國不過是一個炒股的投資者

早在2015年,時任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前往中國臺灣,並建議中國臺灣開放陸資投資IC設計行業,並願意讓旗下兩家IC設計公司展訊、銳迪科與聯發科合併,以期攜手超越高通,甚至與世界半導體教父、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商談入股收購的事宜。

針對於此,鴻海董事長郭臺銘稱,趙(偉國)不過是一個炒股的投資者,怎麼能去問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一個世界半導體教父,公司多少錢要賣?張忠謀60多年半導體經驗,“不是你今天用錢就可以買的”。


國內最大芯片企業負債2035億!依靠瘋狂併購能否超越三星?


5、啟示:三星十年鏖戰,終成世界霸主

根據相關調研機構公佈的數據: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總數達到了1698家,但是我國在去年仍然進口了4000多億個芯片,國產芯片自給率不到20%,而美國與韓國這兩個國家則為全球提供了60%以上的芯片。國內芯片企業如何自強?我們看一下三星成為行業霸主的經過,或許對我們有所啟發。

1983年,李秉喆在留學歸來、野心勃勃的李健熙的多次勸諫下,於京畿道器興建立第一個半導體工廠,正式向內存宣戰。三星剛剛染指半導體時,日本已經是世界霸主。而且其剛推出64K DRAM,內存價格就暴跌,到1986年底,累計虧損3億美元,股權資本全部虧空。可一身賭氣的李健熙依然堅持“越是困難,就越要加大投資”。經過將近10年鏖戰,三星終於在1992年超越日本NEC,首次成為世界第一大DRAM存儲製造商,並在其後25年連續蟬聯世界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