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自此走向繁茂

今日立夏 | 万物自此走向繁茂

今天3時03分,立夏來了~

今日立夏 | 万物自此走向繁茂

當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是為太陽迴歸年的5月5日或6日,北半球的春天算是過去了。“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告別春天,進入到夏天。

立夏以後,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華北、西北等地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此時中國南北氣候差異較大,南國似暑北國春,綠秀江淮萬木蔭。

立夏習俗

迎夏

在古代,立夏這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硃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願望。

今日立夏 | 万物自此走向繁茂

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江南水鄉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

嘗新

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在常熟,嘗新的食物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說。九葷為鯽、鹹蛋、醃鮮、滷蝦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筍、蠶豆、豌豆、黃瓜等。

今日立夏 | 万物自此走向繁茂

鬥蛋

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後再套上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鬥蛋遊戲,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破者認輸。

今日立夏 | 万物自此走向繁茂

秤人

古時立夏日有“秤人”之俗,到立秋再秤,看經過苦夏,瘦了多少。酷暑之下,大汗淋漓,正是最好的減肥季節。

今日立夏 | 万物自此走向繁茂

有意思的是,當時“懸以大秤”,民間形容是,“風開繡閣揚羅衣,認是鞦韆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秤,評量燕瘦與環肥”。閨秀都走出了深閨,懸秤看來像是鞦韆,燕是趙飛燕,環是楊貴妃了。

節令提示

立夏到來,意味著炎熱的夏季拉開序幕。氣溫漸升,日光漸燥,身體各臟器也隨之發生不小的變化。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科主任王東旭指出,作為暮春與盛夏的過渡期,立夏前後要格外注意做好各臟器的調養,為盛夏後身心漸入佳境奠定堅實基礎。

養心神—增靜減怒

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通應。夏與心相通,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

今日立夏 | 万物自此走向繁茂

立夏後的高溫容易引起情緒焦躁,導致心火過旺, 引發各種疾病。特別是老年人,受情緒起伏及氣候外感因素的影響,發生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並不少見。因此,立夏後養心是第一要務。養心要做到“戒躁戒怒”,靜養身心,保持內心安靜、情志開懷,以降心火。

調胃氣—增稀減肉

立夏後常因氣候燥熱而食慾不振,其實這是因為溼熱蘊積在內,腸胃缺乏運化動力的反映。調養胃氣,讓胃口這個吸收營養的“加油站”動力十足,才更有利於食物的消化與吸收。胃喜潮溼,因此多吃稀食是順應胃氣的重要方法。

今日立夏 | 万物自此走向繁茂

早晚喝些大米或薏米粥。體質弱的人還可以增加一些紅棗或者生薑。這樣既有助於生津止渴, 還能幫助滋養胃陽。肉類與油膩性食物則是阻礙腸胃消化的“絆腳石”,在保證每日所需的基本蛋白質以外,最好減少肉類的攝入。

護脾氣—增酸減涼

中醫認為,脾為化生之源,是人體的氣機樞紐。但如果脾氣不足,吃進的食物就不能順利轉化為水谷精華,或者已經轉化為精華的也不能順暢運送到身體各個臟腑。夏季更易發生脾胃不和及脾虛等症狀。吃冰冷食物,往往最先損傷的就是脾胃。因此,護養脾氣不能過多食用寒涼食品。而應以溫補為佳。

今日立夏 | 万物自此走向繁茂

此外,酸味食物有助於增強脾胃的消化功能,具有健脾的功效。夏季出汗過多容易損耗津液,常吃一些番茄、山楂、獼猴桃等略帶酸味的水果,能夠斂汗祛溼,有助於生津解渴、健脾消食。

“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春生夏長,萬物自此走向繁茂。立夏不僅給予我們時間的意義,更讓我們學習領悟,懂得成長的道理。人生的繁茂奠基於青年,卻不止於年齡。夏天到了,讓我們在陽光下恣意汗水,奮鬥不息。

安徽衛視新媒體中心出品

來源:《時間之書:餘世存說二十四節氣》、人民日報、人民網-健康時報、中國國家地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今日立夏 | 万物自此走向繁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