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大咖深度點評,直接“放大”攝影作品增加看點


這幅作品是由錢良鳴老師所拍攝的,作品的名字叫做《愛不釋手》,這幅作品拍攝的是一個秋天的小品,秋葉在綠草的映襯下格外顯眼,逆光的運用增加了紅葉的透明感。信息本身不重要,樹葉只是一個抒情的載體,所以大可盡力在畫面中注入作者的主觀感受。

這幅作品是由鄧顯傑老師所拍攝的,作品的名字叫做《燦爛陽光》,畫面道路上的電單車疾馳而來,明快而有生氣。左側的人物與右側的毛主席塑像形成呼應,結構平衡穩重。因為陽光在人背後,鏡面的反光落在人物的臉上,如果利用現在相機高速聚焦與連拍的功能,去著力放大這一亮點,應該會是一個有趣的嘗試。

這幅作品是由陶建中老師所拍攝的,作品的名字叫做《“禮花”渲染新時代 》,這幅作品的作者選擇了一個正面的角度,把人物放置在畫面的對角線上,左邊割槍噴出橘紅色的線條與右側焊槍形成的藍光,既有色彩上的對比又有位置上的呼應,畫面因此有了生氣。


這幅作品是由張立強老師所拍攝的,作品的名字叫做《春早人更勤 》,畫面中的陽光穿過樹林形成一縷縷光柱,渲染了畫面的氣氛。一群婦女從林間走來,既為畫面點景,也緊扣了照片的標題。主體人物有些重疊,如果多拍幾張,在這個距離上應該還有足夠的拍攝機會。

這幅作品是由袁名俊老師所拍攝的,作品的名字叫做《花叢中的孩子》,孩子們在草地上盡情地撒歡,攝影師捕捉到了他們自然生動的表情,傳遞出親切樸素的氣息。人物有些重疊,如果繼續連拍,間距就會拉開。背景的天空是人為地改造,完全沒有必要。

這幅作品是由谷茂安老師所拍攝的,作品的名字叫做《穿山而過》,畫面用了對比的手法表現了太行山的險峻與道路的艱難,山石與汽車既有大小的對比,又有顏色上的差異,醒目又讓人難忘。構圖上把車放置於畫面的下側,也有利於強化山的分量。如果取景範圍再大一些,這種效果應該更加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