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帶一路” 發展新時代留學

共建“一帶一路” 發展新時代留學

留學人員是實現民心相通的天然橋樑。

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建“一帶一路”承載著世界各國人民對文明交流的渴望、對和平安寧的期盼、對共同發展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新時代,留學事業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實現光榮使命——服務偉大夢想,助力教育改革創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當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滾滾向前,開放融通的潮流滾滾向前,變革創新的潮流滾滾向前。站在順應歷史潮流、增進人類福祉的戰略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倡議。作為其實踐平臺,共建“一帶一路”承載著世界各國人民對文明交流的渴望、對和平安寧的期盼、對共同發展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作為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核心的全要素流動,共建“一帶一路”關鍵在人,流動的人,跨境流動的人,旨在以人的跨境流動架設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自唐代玄奘沿古代絲綢之路西行天竺求學以降,留學人員便堪此大任。進入新時代,留學事業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實現光榮使命——服務偉大夢想,助力教育改革創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做好留學戰略佈局,服務偉大夢想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重要論斷。新時代留學事業務必站在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打開更寬廣的國際視野,練就更深邃的戰略眼光。

百年留學史記錄中華兒女追尋民族復興的夢想,堪為一部“索我理想之中華”奮鬥史。鴉片戰爭驚醒睡獅,自此,“立政首在儲材,儲材必資遊學”。留英的嚴復帶回《原富》《天演論》等8種科學典籍,劉步蟾、林泰曾、薩鎮冰等北洋海軍將領帶回強軍夢;留日的李大釗、陳獨秀、陳望道等帶回馬克思主義,魯迅、郭沫若、田漢等帶回文化啟蒙;留德的蔡元培、馬君武等帶回現代大學制度;留法的周恩來、鄧小平、蔡和森等帶回革命火種,巴金、冼星海、徐悲鴻等帶回繆斯女神;留蘇的瞿秋白、劉少奇、張聞天等帶回布爾什維克;留美的詹天佑、錢學森等帶回科學精神……在東京組建的同盟會,創會成員以黃興、宋教仁、廖仲愷、秋瑾等留日學生為主體,成立僅兩年便有960多位留日學生入盟。中共一大代表12人,8人擁有留學經歷。“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3名得主,21名為歸國學人。時人驚呼:“留學生者,20世紀最美之詞也,新世界之主人翁也,強國之原素也。”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重要論斷。基於這一論斷,新時代留學事業務必站在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打開更寬廣的國際視野,練就更深邃的戰略眼光,在“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確立方位,不斷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就此,務必做好留學的戰略佈局,以歐美髮達國家為基礎,擴大留學版圖,重點在於三條線:分佈於“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上合組織國家,分佈於“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周邊國家,分佈於“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自然延伸的非洲國家和拉美國家。對於發達國家,本著不妄自菲薄的態度,推進來華留學,擦亮“留學中國”品牌;對於發展中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本著不妄自尊大的態度,推進出國留學,實現留學目的地國家以及語種的全覆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把握航向,以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來研判世情,以共建“一帶一路”作頂層設計,留學事業定能為實現偉大夢想提供堅實的國際化人才支撐。

吸收國際先進經驗,助力教育改革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等重大部署,以此回應新時代新形勢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百年留學史鋪展一串串留學人員敢為人先的銳氣,上下求索的執著印跡。被毛澤東同志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留德汲取現代大學制度開闢者洪堡思想之精粹,由此奠定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北大模式,並把這所昔日的京師大學堂改造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

作為全球進步主義教育之地並擁有杜威、桑代克、孟祿等教育名家,哥倫比亞大學培養的中國學子為20世紀中國教育改革創新鑄就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陶行知、陳鶴琴、郭秉文、蔣夢麟、張伯苓、胡適、馬寅初、馮友蘭、任鴻雋、潘序倫、朱經農、劉湛恩、歐元懷、陳裕光、楊蔭榆、俞慶棠、潘光旦、楊振聲、嚴鶴齡……這個留學人員群體找準了專業優勢和社會發展的結合點,找準了先進知識和我國實際的結合點,真正使創新創造在中國教育版圖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等重大部署,以此回應新時代新形勢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實施6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我國開放空間從沿海、沿江向內陸、沿邊延伸,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亦助力我國完善教育對外開放佈局,形成重點推進、合作共贏的教育對外開放局面,構建因地制宜、特色發展的教育對外開放格局。開放激勵改革,開放倒逼改革,開放引領改革。留學人員得風氣之先、開風氣之先,理應走在創新前列,勇當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生力軍,力爭有所突破、有所發展、有所建樹。

當前國內教育改革發展所面臨的深層次矛盾,需要在更高層次的教育對外開放中尋求良方。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框架下發展留學事業,即為更高層次的教育對外開放,亦為“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應有之義。務必把新時代留學事業置於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人民滿意教育的要求中。以統籌謀劃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來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學校師生有序流動、教育資源高效配置、辦學理念互學互鑑,進而破解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瓶頸。

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需要留學人員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也是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百年留學史證明,不論留學人員身在何處,始終把祖國和人民放在心裡,自覺使個人成功的果實結在愛國主義這棵常青樹上。

今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南開大學時指出,南開大學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這是南開的魂。1917年,張伯苓赴哥倫比亞大學訪學,歸來遂創辦南開大學。該校是抗戰時期第一所被日寇毀掠並化為焦土的高等學府。劫難當日下午,張伯苓對媒體慷慨陳詞:“敵人此次轟炸南開,被毀者為南開之物質,而南開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益奮勵。”不到月餘,張伯苓四子張錫祜殉國,年僅26歲。驚聞噩耗的張伯苓慨然道出“吾早以此子許國”。曾就讀於法國里昂大學的陳毅和聶榮臻,以開闢華中根據地和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為民族解放立下汗馬功勞。錢學森突破麥卡錫主義的重重封鎖而決然投入祖國懷抱。英國利茲大學博士黃大年以身許國。在其內心深處,祖國需要就是最高追求,為國擔當即為人生信條。

習近平總書記把培養什麼人確立為教育的首要問題,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確立為根本任務。作為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學事業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共建“一帶一路”落地生根,唯有在沿線國家民眾中形成一個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構建人文格局,支點在遊走於中外文化之間的留學人員。

留學人員是實現民心相通的天然橋樑。留學事業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留學人員心中牢牢紮根。

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需要留學人員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也是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列舉現代名家大師郭沫若、李達、艾思奇、翦伯贊、范文瀾、呂振羽、馬寅初、費孝通、錢鍾書。這群學人均為歸國留學人員,雖西學深厚,卻自覺明晰為誰著書、為誰立說,把學術論文書寫在中華大地上,其原創性的學術成就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增強“四個自信”,激盪家國情懷,留學人員須把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精神、文化創新成果推廣開來、弘揚起來、傳播出去,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這既可助推國際社會感知中國、理解中國、熱愛中國,亦可融通中國夢和世界各國的夢,循著“一帶一路”播撒絲路精神的種子。

(作者:俞可 張娣 潘雨晴 單位: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委託專項“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教育論述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19年4月26日第05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