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知道浙江紹興,瞭解魯迅故里之三味書屋

二期——知道浙江紹興,瞭解魯迅故里之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坐落於魯迅先生的塾師壽鏡吾的住宅——壽家臺門內,是臺門 東首的一間平屋,它坐東朝西,北臨小河,距離魯迅故居東面約百米,與 魯迅祖居隔河相望。書屋距今已有 110 多年的歷史,但屋內陳設依然保存完 好,房子、桌椅、匾額、對聯大多是當年的原物。

三味書屋是當時紹興城內一所頗負盛名的私塾。魯迅12歲開始到這裡 讀書,前後長達約 5 年時間。在此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為魯迅日後從事文 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他受益匪淺。

三味書屋的面積約35平方米,正中上方懸掛“三味書屋”匾額,是清 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題。根據壽老先生後人回憶,此匾原為“三餘書屋”, 三餘取自《三國志》董遇的一句話:為學當以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意思是告誡人們,要利用一切的空餘時間發奮讀書,蘇 東坡因此說道:“此生有味在三餘。”後來塾師壽鏡吾的祖父壽峰嵐將“餘” 改為“味”。大家仔細看這匾中的“味”字,書寫風格與其他三字略有不 同,實為後人所寫。何為“三味”?“三味”的意思:讀經味如稻粱,讀史 味如餚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佐餐的調料)。就是說,讀書的味道,像是 吃米飯、佳餚和調味料一樣,層層遞進,漸入佳境。匾額下掛著一幅《松鹿 圖》,畫意暗合中國傳統的吉祥語“福祿壽喜”,松喻長壽,“伏鹿”是福祿 的諧音,梅花是中國的喜花,也隱喻書塾的教育目的。學生在書塾中學習猶 如伏在古松下苦讀,梅花香自苦寒來,一旦學業成功,就能參加各級科舉 的考試,進入官場。《松鹿圖》下循例擺設長條案桌,兩邊的柱子上有一副 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意思是人生最值得稱道的品德 是孝順,最為有趣的事情是讀書。下邊放有八仙桌和高背椅,是供塾師使用 的,桌上陳列著壽鏡吾的手抄本《唐詩》《雜選本快筆》及其所藏的《十七 史論贊》等書。兩旁各備有一隻茶几和兩把太師椅,供來客歇坐。學生每天 上學要先對著匾額和《松鹿圖》行禮,然後才開始讀書。

二期——知道浙江紹興,瞭解魯迅故里之三味書屋

長條桌上擺放的是魯迅塾師壽鏡吾的畫像,壽鏡吾(1849~1930 年),名懷鑑,字鏡吾,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宿儒。魯迅對先生壽鏡吾充滿了 敬意,稱讚他為“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老先生品行端潔, 一生視功名如草芥,自考中秀才後便不再應試,而是設帳授徒為業。他教書 極為認真,對學生要求也極為嚴格。他的為人和治學態度,對魯迅有著很大 的影響,是魯迅極為尊敬的老師之一。

三味書屋每年正月十八開學,學費按一年四節(清明、中秋、端午、過 年)計算,每節大洋兩塊,各放假一天,清明放假四天。除此之外,學生不 許無故曠課。

在這裡,我們已不見了搖頭晃腦領讀的先生,也聽不到學生們朗誦的稚 聲,但講臺和書桌一如當年。魯迅 12 歲至 17 歲曾在三味書屋讀書,他用過 的書桌就擺放在東北角。剛開始,同學們進出小園要從他座位邊走過,為了 不影響學習,他就要求壽老先生調換位子,把座位移到東北角。魯迅使用的 是一張兩抽斗的硬木書桌,桌面右邊有一個一寸見方的“早”字,是魯迅當 年刻下的。關於這個“早”的來歷,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1893年,魯迅的祖父因科場舞弊案被捕入獄,父親又重病臥床。當時,兩個弟弟尚年 幼,作為周家的長子,13 歲的他過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幾乎是每天,除 了要出入於當鋪和藥店之間,給他久病的父親去抓藥外,還要幫助家裡勞 動。“名醫”給父親開出的藥方很怪,藥引更是奇特。一般醫生常開的“生 姜”“竹葉”他是不用的。最起碼是“蘆根”,這要魯迅到河邊去掘,“經霜 三年的甘蔗”需要魯迅花費兩三天時間去搜尋,“原配蟋蟀一對”更是忙得 魯迅和他的兄弟幾乎是翻遍了百草園的每一塊石頭。

有一次醫生開的藥方中要用十年的陳米做藥引,而這藥引藥店是沒有 的。那天早上,魯迅為了採辦這味藥引而焦急地四處奔波,雙手空空地從親 戚朋友家趕回時,已是日上三竿,上學從未遲到過的魯迅這天遲到了。壽鏡 吾先生是不準學生無故曠課,也不準學生任意遲到早退的,要是學生三天不 來三味書屋讀書,他就要上門去催問:“你家某某為什麼不來讀書?”回答說 生病或有什麼事所以沒有去,他才“噢噢”地回去了,或者說一聲:“那麼 病好了馬上叫他來。”現在他見平時很用功讀書的魯迅遲到了,就沉下臉嚴 厲地責備了他一頓。魯迅回到座位坐下後,心裡很為自己的遲到而難過,就 悄悄地用小刀在書桌右下角刻下了這個“早”字,用以自勉。事後,壽鏡吾 先生從其他學生口中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便想方設法弄來了幾升“陳倉米”, 親自揹著送到魯迅家裡,一進門就高興地說:“樟壽(魯迅名),你要的陳倉 米我尋來哉。”

二期——知道浙江紹興,瞭解魯迅故里之三味書屋

二期——知道浙江紹興,瞭解魯迅故里之三味書屋

對於這件事,魯迅直到晚年還記憶猶新,並在一次閒談中告訴了他的夫 人許廣平。1956 年,許廣平來到紹興,特地去了三味書屋,並藉助手電筒的 亮光在昏暗的角落裡找到了魯迅當年親手刻下的這個“早”字。

魯迅在三味書屋求學期間,除了完成塾師規定的功課之外,還找了許多 課外書來讀。魯迅先生讀書並不死記硬背,而是注重理解和掌握。他曾製作 了一張小巧精美的書籤,書籤兩端剪貼著紅色的花紋圖案,中間寫著十個方 正的工筆小楷“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夾到書中,勉勵自己。因 為他讀書都是按照“三到”方法,所以比別人學得快、學得好,為此常得到 塾師的稱讚。有一次,壽鏡吾出了個“獨角獸”的三字課題,同學中有的無 言以對,有的對“三頭蛇”“八腳蟲”等,胡亂地對對。唯獨魯迅根據《爾 雅·釋地篇》對了個“比目魚”,壽鏡吾先生聽了連聲叫好,說:“‘獨’,不是數目字,但含有‘單’,的意思,‘比’,也不是數目字,卻帶有‘雙’的 意味,可見是用了心思對出來的。”

書屋南北邊各有圓洞門與其他房子相通,南首一間鋪著地板,懸有匾額 一方,曰:“談餘小憩。”壽鏡吾的第二個兒子壽洙鄰曾在此教授幾個啟蒙的 學生,魯迅二弟周作人就曾在這裡就讀。

三味書屋後院還有一個小園,小園東北隅是一株有百餘年樹齡的蠟梅, 均系原物。小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常和同學們來小園嬉戲玩耍,他們在 這塊小天地裡抓蟋蟀、找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

魯迅曾經說過:“孔孟的書我讀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與我毫不相 幹。”儘管如此,魯迅對三味書屋仍留下非常深刻的記憶,在《從百草園到 三味書屋》一文中對它做了生動細緻的描繪。新中國成立後,三味書屋主人 的後代壽積明等將它慷慨捐贈給了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