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觀察|少年自殺,總有“最後一根稻草”

齊魯晚報評論員 王學鈞

15歲男孩陽陽(化名)自殺了。生前,他是四川遂寧安居區聚賢初中初三的一名學生。上月末的那個星期五,住校的他回到家中,喝農藥自殺。喝藥前8分鐘的經過,他用手機完整記錄了下來。遺留的視頻中,他一邊燒語文課本,一邊“聲討”自己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

陽陽的屍體至今仍停放在殯儀館未火化,他的父母說“在等一個公道”。不過,從當地相關部門的回應來看,他們期待的這份“公道”不一定能夠出現。對於陽陽的自殺,遂寧市安居區教育和體育局有關負責人給出的調查結論是,“學校和老師均無責任和關係”。

如此急促而徹底的“撇清”,實在讓人難以接受。不錯,學生出了事,不應一味責怪學校和老師。何況,陽陽是在家中自殺的,自殺前還跟自己的父母“吵”過。一股腦地將陽陽自殺的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太過簡單粗暴。但是,像當地相關部門這樣,完全“切斷”當事學校和老師跟陽陽自殺之間的關係,也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表現。

無論如何,遺留視頻所反映的問題應該有一個認真的說法。在這起悲劇中,陽陽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關鍵人物。無論是在視頻中,還是在班級QQ群裡,陽陽一直將矛頭指向了這個“毀掉”自己的人。作為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少年,陽陽的“控訴”或許有因情緒化而不妥當的地方。不過,能讓一個孩子自殺前這麼“惦記”的人,恐怕不會是一個跟孩子自殺“無責任和關係”的人。對此,不僅相關部門的調查結果要有所交代,當事學校和老師也應有個像樣的解釋。

在某種意義上,陽陽的自殺反映出他心理上的脆弱。對一個只有15歲的孩子而言,這份脆弱並不多麼出人意料。青春期的少年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敏感而自尊。在這個階段,如果自我認同感被嚴重傷害,這些少年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心理問題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便會導致自殺這樣極端行為的出現。有研究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面對少年人的自殺,推脫責任固然可恥,苛責孩子們的脆弱也有失公允。該做的事情很多,當務之急在於社會學家米德所說的“重要他者”的覺悟與行動。在少年人成長過程中,最關鍵的成年人角色有兩個:一個是家長,一個是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必須帶著一顆小心謹慎的心,仔細呵護每個孩子的“自我”,要防止“捧殺”,更要防止“棒殺”。一旦發現孩子存在心理問題,就要儘快向專業人士的求助。

原因種種,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可是,舍此,別無他法。作為孩子的“重要他者”,你也許暫時尚無力做得更多更好,但至少要竭盡全力做到:不讓自己的某種言行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