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 湖南雨後春筍冒出“尖腦袋” 據說與臘肉是絕配喲!


湖南是我國竹類資源的主要分佈區。湖南多丘陵,紅壤是上好竹林生長的好去處。湖南竹林面積相當廣闊,無論是河灣還是丘陵、無論是平原還是山谷,都可以看見竹林的身影。2018年,湖南全省竹林面積已發展到1639萬畝,位居全國第二。在三湘四水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下生長出來的春筍,種類豐富多樣、味道也鮮嫩可口,品種有楠竹筍、麻竹筍、壽竹筍等。

其實,在湖南,一年四季都有筍,不過冬春兩季毛竹筍產量巨大,蓋過了其他筍的風頭。朋友笑著說,只有春筍才能長成竹子,且春筍的味道最佳。吃貨們都知道,春筍最當時,沒有比筍更能說明“不時不食”的食材,等春雷,候春雨,就是為了這一口鮮。如果想吃春筍,也不能等春筍躥得太高,摸摸筍尖,變硬的話,就不必難為自己的牙齒和胃了。

春筍週期非常短,也就一個月左右。每年春分過後,到穀雨期間,可延長至四月底,春筍最為鮮嫩。五一之後的春筍,口感就比不上四月份的春筍。錯過,便要等來年。四月的湖南,氣候溼潤,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正是山林屋後竹筍雨後出土的時節,一顆顆、一簇簇,偷偷探出頭,筍尖帶著雨露,晶瑩剔透,煞是好看,滿山遍野,讓人心動。


於是,跟著朋友們披著薄霧進山,尋找正待破土的春筍,聞一道筍香,就格外讓人躍躍欲試。當然,採春筍也是門辛苦活、技術活,但相當有趣。

朋友憑藉多年經驗,小心翼翼地順著春筍邊緣挖松泥土,並手把手教授挖筍經驗,春筍出土10-15釐米是最佳挖掘時機,早了損害竹根部,晚了則影響雷竹的壽命。挖春筍時,挖鍬距離春筍5釐米,與地面保持30度夾角最佳,挖出來是形成一個平滑的斜切面。手握鐵鍬瞄準鮮筍,狠、準、快,鐵鍬一抬,新鮮的竹筍就從土裡冒了出來。然後,輕輕地取出,確保不傷根,把泥土填回,以利再生竹筍。

一根脆嫩新鮮的春筍,挖出即可生吃,一口咬下,無澀無渣,甘甜爽脆,竹的清香縈繞口中。 不時不食,這自然的力量、時令的賞賜。這是湖南春筍獨有的味道。四季更替,大地的養分,雨露的恩澤,都藏在這春筍裡了。


春筍甜嫩,不論怎麼做都好吃,煲湯、小炒、剁餡、油燜,皆成美味,素有“葷素百搭”的盛譽。據美食家介紹,一支大的春筍,因其各個部位鮮嫩程度不同,可分檔食用,各具特色。如嫩頭可用來炒食;中部可切成筍片,炒、燒或作為菜餚的配料;根部質地較老,可供煮、煨以及與肉類一起烹湯,還可放在壇中經發酵製成黴幹筍,燉食別有風味。

竹筍炒臘肉、竹筍燉排骨、清炒筍尖……餐桌上的春筍,總是換著花樣出現。當這脆嫩春筍,被送到你手中,吃進嘴裡,你會明白:這才是春天的味道。

在湖南,人們能想到的春筍的最佳拍檔,當然非臘肉莫屬。鮮筍炒臘肉,完美融合了新陳兩種滋味,那是絕配。但鮮筍根本用不著放味精,本身就很鮮了,味道清淡些才好。 鮮筍提供不了太多的能量物質,90%都是水分,剩下那點乾貨,纖維素、糖和蛋白質佔了大部分比重,所以這是為什麼吃再多筍,也常常會感覺“刮油”的原因。和臘肉一起炒,則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湖南衡陽的南嶽衡山,山高多竹,山上寺廟宮觀僧道多喜素食,筍的做法也頗多講究。 據說,觀音菩薩生日前後,採摘山間一種鮮嫩肥壯小筍去殼洗淨,稍煮,取出曬乾,置茶油浸泡貯存,時愈久,質愈佳,味愈香。油筍呈條狀,形成鳳尾,色澤淡黃油亮,肉質細嫩,鬆脆爽口,富有奇香。食時取出,略加鹽椒,味美無比。也有鹽水煮過,幾曬幾蒸,入壇收貯之鹽水小筍,亦別有風味。

朋友告訴我,他第一次採挖春筍時,由於沒有經驗,貪多貪重量,挖到的春筍,與兩三歲的小朋友一樣高,最大的一顆近二十斤。他說,倘若挖到了這樣的春筍,也難不著勤勞善良的湖南人。

這樣的大顆春筍,不適合鮮炒著來吃,可將鮮筍曬乾,製成幹筍及玉蘭片,雖鮮甜已大大流失,但一年四季都可吃到,非常方便。在傳統湘菜中,玉蘭片是優秀配角,泡發後雪白晶瑩,多少保留了筍的清香,與火腿、雞肉、鱔片等等燴在一處,全然不會搶了風頭,可也不埋沒自己,吸收了它物的精華後,口感更豐富了。


湖南桃江縣、綏寧縣、安化縣和桃源縣是咱中國有名的“竹子之鄉”,竹產業在助力精準扶貧、生態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益陽桃花江竹海、耒陽蔡倫竹海風景更是非常漂亮,成了省內外有名的竹林休閒旅遊基地。

春筍不但是一道美味佳餚,它也象我們樸實堅強的湖南父老鄉親一樣,有著可親可敬的品格。它從不用人給他施肥澆水鬆土,彷彿它的生命就是為付出而生。看似脆弱的身軀,卻有著無比強大的生命力,不經意間就長成一根筆挺的竹子。它從不嫌棄腳下的土地貧瘠,就算是一堆亂石,它也能頑強地從中探出身子。 文/圖 納蘭小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