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漢武帝茂陵,中國的金字塔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陝西省咸陽興平市,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茂陵總體地理風貌,為黃土高原中的渭河平原黃土地貌,南北參差不齊,錯落有致。

古建築:漢武帝茂陵,中國的金字塔

茂陵

茂陵東西為橫亙百里的“五陵原”。西距興平市12公里,東距咸陽市15公里。其北面遠依九嵕山,南面遙屏終南山。傳說漢武帝劉徹在一次打獵的過程中,因在茂鄉附近發現了一隻麒麟狀的動物和一棵長生果樹,認定茂鄉是一塊風水寶地,於是下詔將此地圈禁起來,開始營造陵墓。此地原屬漢時槐裡縣之茂鄉,故稱“茂陵”。

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漢帝國徵募工匠、徭役數萬人,在槐裡縣(今陝西省興平市)茂鄉開始修建茂陵,至後元二年(前87年)竣工,歷時53年。《晉書·索綝傳》雲:“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說,漢武帝動用全國賦稅總額的三分之一,作為建陵和徵集隨葬物品的費用。建陵時曾從各地徵調建築工匠、藝術大師3000餘人。

古建築:漢武帝茂陵,中國的金字塔

茂陵霍去病墓

茂陵形制,是漢興厚葬的典型。

一是梓宮。茂陵的梓宮,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是放在墓穴後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後半部是一槨室,它有兩層,內層以扁平立木疊成“冂”形,南面是缺口;外層是黃腸題湊。其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檫和楠木,三種木料,質地堅細,均耐潮溼,防腐朽性強。

二是黃腸題湊。所謂“黃腸題湊”,“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據史籍載:天子死後,所作黃腸題湊,表面打磨光滑,頗費人工,要由長90釐米,高寬各10釐米的黃腸木15880根堆疊而成。

三是便房。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設有便房。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簡單地說,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饗之所,將其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與死者一起殉葬於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

四是地宮。茂陵這座“金字塔”在高大的夯土封冢之下,是它的核心建築——地宮,成為“方中”。張湯調任茂陵尉,他親自抓的一項具體工程就是“方中”建設。方中內部豐富多彩。

古建築:漢武帝茂陵,中國的金字塔

茂陵石碑

茂陵有七個之最:一是修造工期最長,歷時53年;二是規模最大,已經探明的從葬坑就達400多處;三是隨葬品最多,武帝去世下葬時,陵墓中的葬品已經塞不進去。即史書所云“不復容物”;四是耗資最巨,修陵費用佔武帝時期每年稅賦的三分之一;五是茂陵城邑最為繁華;六是陵區最為廣闊,數十座陪葬墓大多都各具特色;七是茂陵本體最為高大,在西漢11座皇帝陵中獨樹一幟。正如著名文史學家武伯綸先生趣言:茂陵絕對是一座“違章超限”建築。

古建築:漢武帝茂陵,中國的金字塔

茂陵特色建築

自漢唐以來,政要學士,文人墨客等在茂陵留下了眾多的詩文墨跡、楹聯匾額,衍生了光彩奪目的“茂陵文化”。例如:“茂陵煙雨埋冠劍,石馬無聲蔓草寒”(唐·薛逢)、“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唐·李賀)、“英雄從來只數君,荒墳猶自上侵雲”(清·徐開熙)、“茂陵何崔峻,巍巍一望中”(費尚彬)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