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意識是怎麼產生的(五)

否定意識是怎麼產生的(五)

(續上) 蒂姆和老人的故事,反映了我們大腦進化過程中存在不少缺陷。日本芥川獎得主禪僧玄侑宗久,在快樂生活心得的大作“禪的生活”一書中提到:

“美國的大腦生理學家保羅.麥柯林把複雜的腦功能分為三類。在最深處支撐著我們的生存本身,執掌“感覺”和“身體”的,是爬蟲類型的腦。這在最近,常常被叫作“反射腦”,即精靈型腦。

而執掌“感情”的,是被叫作“動物腦”的舊哺乳類的“情動腦”。

第三種是被稱作大腦皮層的新哺乳類型的腦,即“理性腦”。

大腦皮層有左腦和右腦之分,各自擔負不同的功能。我們的腦功能,便是由各具不同功能的三種腦協作綜合而發揮功能的。粗略考察一下外部刺激的流向,我們便可以知道,五官攝取的信息首先由反射腦變成“感覺”,繼而在情動腦被轉換成“感情”,然後再由右腦變換為形象。通過感性將它們捕捉住之後,最終左腦進行“思考”將其“語言化”。”

所以說,我們大腦皮層進化過程是疊加覆蓋式的。“反射腦”和“情動腦”是舊的,而“理性腦”是新的。即在舊的功能基礎上,再增加新的功能。

對大腦進化的過程,打一比方。就像是你買了個二手房,裡面老的水電、地下管道之類的都沒有更新,還是老的。你只不過添加了許多現代電器產品,方便你過現代的生活。但因為老的東西和現代的東西並存,你的現代生活質量肯定會大打折扣。不是一會兒跳電,就是哪裡水冒出來了,總之是問題頻發。

並且,我們大腦面臨著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無常的社會環境,進化要求大腦變得簡單、高效率運行,以適應新環境。

顯然,最簡單、最有效的就是我們大腦建立起否定反應的運行機制。這是我們人類生存下去的法寶。因為我們人類的本能就是恐懼,只有恐懼才能讓我們提前避開危險,避免讓自己處於不利之地。所以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否定,即使否定錯了,自己也沒有損失,這種做法對我們人類來說最安全,最能夠存活下去。

所以,蒂姆和老人之所以會對別人有那樣的看法,會那樣誤判別人的言行舉止,是出於他們大腦中的否定思維所產生的否定反應機制。其中的原因之一在於我們大腦中探測器的作用。

“最強大腦”總決賽國際評委邁克爾.加扎尼加,在其科普經典著作“人類的榮耀”—是什麼讓我們獨一無二的書中提到:

“這個探測器誕生於人類幾千年前,我們沒有更新它。它特別喜歡搞事,所以有時即使沒有活物,它也會找出“活物”來。當你在午夜時分聽到一個異常聲音的時候,你腦海裡首先出現的恐懼是“什麼人?”而不是“什麼東西”。當你看到一條什麼東西在黑暗中飄來飄去的時候,“是什麼人”的恐懼立刻從你腦海裡蹦出來,因為我們的探測器並沒有更新,還是老的、舊的。

這個探測器在幾千年前的社會環境裡,還沒有非生物能自己移動或者發出聲音。因此我們大腦探測器在接受外來信息時,首先考慮潛在的危險來自活物顯然是對自己有利的,可以提前作出安排,避免自己處於困境,遭到傷害。

那些因為這樣做而活下來的人把這樣的基因傳遞給了我們,我們現在仍然在使用這個舊的探測器。

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的確會造成一些大錯,產生一些大的誤會,但通常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人的生存安全才是第一要緊的事。即便我們後來發現的那飄來飄去的東西,只是別人扔在大樹上的一條毛巾,而那些聲音則是房子因為低溫而發出的嘎吱響聲。”

是啊!人類這個老舊的探測器,雖然在保護自己生存上有功,卻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少令人哭笑不得的煩惱。我們大腦中有很多類似功能的探測器,之所以我們容易疑神疑鬼,比如我們一看見有一小群熟人圍在一起說悄悄話,馬上心裡就會暗自嘀咕:“她們是在說我昨天那件事嗎?”我們在公共場所一聽到有人喊:“東西被偷了”也會立刻莫名其妙地臉紅心跳。

蒂姆和老人也一樣,即便他們後來發現是自己走眼看錯對方了,想歪了。對方根本就不是那種人。探測器也不會改過來,還是會繼續那樣工作下去。(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