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青年的“進城式”社交

在河北老家的很多親戚朋友眼裡,來到北京這種高大上的一線城市工作生活,也就相當於走出了省城走向了世界,過上了西裝革履出入高端公寓和寫字樓的“精緻人生”。

可是她們卻萬萬沒想到,在北京待了將近四年的我現在甚至都不能算是一個“城裡人兒”。

北漂青年的“进城式”社交

一、一入北京深似海,從此成了“村裡人”

2015年11月的某一天,在北京的大雪中先後輾轉多處隔斷與小公寓後,我無奈地認清了一個慘烈的現實:

自己一個月三千塊錢的實習工資哪怕不吃不喝,也不夠讓我在五環外只有一張床的地下室裡安穩地睡上三個月。

北漂青年的“进城式”社交

來之前在學校認真搜尋的房源已經看遍了,眼瞅著距離返回學校火車的發車時間還有不到兩個小時,北京這“租房一日遊”基本上就算是涼了。

就在這時突然接到了朋友的電話:

考不考慮住遠點兒?東沙各莊有個公寓我住過,400一個月。


行啊!你住過就行!誒等會兒,剛才你說沙什麼莊?


哦反正你就放心吧,是北京的地方。


那就行!

北漂青年的“进城式”社交

現在回憶起來,真是佩服自己當時心大。像東沙各莊村這樣的城中村,其實已經和北京不在同一個次元了。

不過也不止我,北京活在“村兒”裡的年輕人們大有人在。

北漂青年的“进城式”社交

北京是一座包容性與矛盾性共存的城市,這一點在地鐵公交以及分散於北京的城中村裡可以集中體現:

地鐵裡高跟鞋踩得咔咔響的五百強精英們與農民工們爭搶一個座位;居民區里老北京和外地打工者們共用同一個衛生間。

有不少住在回龍觀的互聯網民工時常感嘆自己的“都市異鄉人生活”,卻也有很多距離地鐵十公里以外的城中村公寓上張貼著“誰言在他鄉,寄身成故鄉”

北漂青年的“进城式”社交

你覺得每天從遠離地鐵的草廠地擠公交去酒仙橋上班已經足夠讓人身心疲憊了?

殊不知草廠地東北兩公里外還有個地方叫崔各莊。

北漂青年的“进城式”社交

你以為北五環天通苑裡就算是蝸居了?

你在地圖上從天通苑北開始順著立湯路再往北找,東三旗、平西府和東沙各莊這三個地方每天早上也都在公交站牌兒處上演著堪比大片兒的“生死離別”。

北漂青年的“进城式”社交北漂青年的“进城式”社交

除此之外,北邊的巴溝、唐家嶺,南邊兒的六里橋也都算是北京知名度比價高的的城中村了。

曾經多少人在這些“村兒”裡十幾平米的小屋子起步,吃十塊錢的盒飯維持生活,直到最後紮下根來。

北漂青年的“进城式”社交

史各莊隨處可見的小公寓們 / 圖片來源:天涯社區@mattspace

很多人為了較為低廉的房租選擇住在城中村裡,但是也有很多住在城中村裡的年輕人卻並不只是為了圖個便宜。

比如聚集在亦莊、中關村、後廠村的互聯網民工們:

他們紛紛拋下了四環裡的朋友和繁華的商圈來到這些“城鄉結合部”,為的只是早上能夠多睡上30~40分鐘,並且告別晚上加班後排隊打車的絕望。

北漂青年的“进城式”社交

這類區域與上面提到的城中村有所區別,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房屋租金並沒有體現出一個“村莊”應有的“樸實”。

而最大的相似點就是每到節假日想去市中心約朋友花天酒地的時候,都會被通勤搞丟半條老命。

北漂青年的“进城式”社交北漂青年的“进城式”社交

我有個在順義工作的程序員朋友,我們倆每次約飯都要提前半個月開始計劃:

從“尋找一個距離適中的飯店”到“定一個不會耽誤各自末班地鐵”的時間都要經過嚴肅的討論。

按他的話就是:

村兒里人進趟城不容易,當然得安排地明明白白。

二、被地鐵限制的夜生活

小時候出去玩兒被爸媽管著,說好幾點回家就要幾點回家,遲到五分鐘都有可能被教訓。

但是誰能想到現在都大學畢業進入社會了,一個月裡可能都沒幾次的夜生活還要被地鐵限制。

北京幾年待下來,好吃的飯店沒記住幾家,幾條開往五環外的地鐵末班車時間卻早就爛熟於心了。

舉個例子:

假如家住後廠村春暉園的你晚上要在三里屯太古裡附近和朋友一起吃飯,你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團結湖的十號線和開往西二旗方向的13號線在10點半差不多就沒車了……

所以你需要在8點前完成飯店等桌,然後在十點前趕往地鐵……

也就是說好不容易花一個多小時進趟城,然而留給你們用來吃飯聊天的時間卻根本沒多少。

北漂青年的“进城式”社交

“進一趟城”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你說打車回家?先不說一百多塊錢的打車費對你來說是不是小意思。

三里屯這類地方晚上打車排起隊來,絕對能讓你對“絕望”二字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所以對於我們這些“村兒里人”來說,地鐵絕對是最最上等的出行工具。

之前沒意識到這一點,直到後來13號線地鐵站在年後暫時封站,給了我們當頭一棒。

北漂青年的“进城式”社交

在那短短的一週裡後廠村的交通基本上癱瘓了一半,整個軟件園裡都充滿了眾多後廠村村民的哀嚎。

北漂青年的“进城式”社交
北漂青年的“进城式”社交

三、拼命進城的年輕人們

你可能會以為,住在各種交通不好的偏遠“村莊”里正好啊,遠離市中心繁華商圈,索性就減少社交,沒事兒多在家休養生息。

不但能空出大把的時間來讀書鍛鍊,還能減少開支,降低生活成本,豈不是美滋滋?

是的,曾經我也有過這個看似合情合理的單純想法。但是後來發現住得偏遠不但不會減少生活開支,反而會拿出更多的錢用來打車。

因為即便要經過各種艱難險阻,大家也沒有放棄過進城社交的打算。

北漂青年的“进城式”社交

人類終究逃不過真香定理,進城社交也是一樣

因為整個後廠村裡別說商圈了,連一家像點兒樣子的商場都沒有。

北漂青年的“进城式”社交

後廠村裡找一家適合聚餐的飯店太難了

公司的小規模內部聚餐直接在樓下食堂搞定,有時候膨脹一下想吃完飯順便逛個街也不會走太遠。

除了小區門口非常復古的華聯商場,一般也就是地鐵13號線兩站地即達的宇宙中心五道口或者同在中關村的新中關購物中心。

北漂青年的“进城式”社交

13號線回龍觀地鐵對面的華聯商場內部

但是在這幾個充滿了行色匆匆上班族的商場逛完之後,通常會有兩個感受:

一是自己沒離開公司多遠,二是逛來逛去好像還是沒有出村兒……

除了這個原因,“村兒”裡的生活也總讓他們感到昏天黑地,村頭的各種小飯店雖然應有盡有,但依然無法釋放掉他們在工作中積攢的壓力。

每天早上回龍觀新村出來衝入後廠村的周星星就習慣以“村裡人”自嘲。

按他的話說,自己從二線城市來到北京,本以為是一次升級,沒想到一頭扎進了農村的包圍圈。

所以為了提醒自己還是一個“城裡人”,星星一有時間拼了命也要進城感受一下“大城市的繁華”。

北漂青年的“进城式”社交

深夜的回龍觀新村住宅區

說白了,住在“城裡”也好,住在“村兒”裡也罷,這些北漂的年輕人們不願意放過任何一個可以發洩壓力的方式。

而社交似乎是被他們拼命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

拼命進一趟城苦點兒累點兒沒關係,“儀式感”這種東西有了,才能多一點迎接週一工作日的元氣。

本文作者上流君。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上流UpFlow“(id:heyupflow)。網易上流工作室,專注研究青年城市文化,你身邊那些有趣的人,背地裡都關注了上流君!

本文為LinkedIn經授權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LinkedIn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圖片來源於原作者。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進行刪除,並就版權問題聯繫相關內容來源。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獲取更多信息。

©2019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