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之氣是什麼?《世說新語》德行 34

四時之氣是什麼?《世說新語》德行 34


34、謝太傅絕重褚公,常稱:“褚季野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

褚裒字季野,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東晉時期名士。康獻皇后褚蒜子之父。褚蒜子嫁晉康帝司馬嶽,生晉穆帝司馬聃。

四時之氣亦備,究竟是個什麼樣子?說氣度不凡,彷彿太平庸了。又有說這是指人氣度弘遠,但還是不夠貼切。我以為的“四時之氣亦備“,應當是猶如四季交替一般的人事變換皆瞭然於心的一種胸中自有丘壑。

又說桓彝曾評價褚裒:

季野有皮裡春秋。

這是說他表面什麼都不說、不顯露,而內心自有褒貶和打算。

那麼,謝安這句話裡的“雖不言”也是重點。閉嘴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啊!褚裒卻可以做到。

四時之氣是自然界的萬千氣象。不言,然後才可以備四時之氣,而不是市井之氣,甚至廟堂之氣。

就像莊子說的,這是天籟與人籟的不同。

天籟可以震懾人心,人籟會擾亂人心。

另一個不亂說話的人是阮籍,《世說新語•德行》15裡說:

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

司馬昭說阮籍這個人啊太謹慎,每次和他聊天,盡說些虛的,從來不品評人物。

阮籍一族自曹魏時期便是閥閱大家,雖然放浪形骸,但避禍之道還是深知的。

所以,在那樣一個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亂世,曹爽徵召,他就裝病;司馬昭欲結親,他就大醉不醒。

再看褚裒,東漢亡於外戚,而他女兒先是皇后,再是太后。處在這樣位置上,又怎可以不謹言慎行?

自保是一門學問。

自保,從操作上來說,不是一味的充耳不聞,熟視無睹,不作為。

雖然,孟子說

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

孔子說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入,無道則隱。


都是叫我們要懂得離開危險的環境。但有時離開不了,那就必須根據事態發展選擇最穩妥的應對方法。

從目的上來說,自保不是僅求一個苟且偷生的結局,而是保全自身價值,去做更有用的事。

如果阮籍真的去做了曹爽的幕僚,一年後曹爽被殺,阮籍也有可能被誅連,哪裡還會有他對思想史、文學史的影響?

俗話說得好:“別死在傻子手裡。”

也不能給他們陪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