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廉遇到清醒《世說新語》德行 27


27、周鎮罷臨川郡還都,未及上,住泊清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時夏月,是暴雨至,舫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復坐處。王曰:“胡威之清,何以過此!”即啟用為吳興郡。

周鎮從臨川郡卸任回到京城,還來不及上岸,船停在青溪渚。丞相王導去看望他。當時正是夏天,突然下起暴雨來,船很窄,而且漏雨,幾乎沒地方能坐。王導說:“就算胡威的清廉也超不過這個吧?”於是任他做吳興太守。

周鎮字康時,陳留尉氏人。他只在《世說新語》出現過這一次。

青溪是三國東吳在建業城(今南京)東南開鑿的一條水渠,曾是六朝時漕運要道,發源於紫金山西南,流經南京主城入秦淮河,長十餘里。後逐漸湮沒,今僅存入秦淮河的一段。

《世說新語》裡的王丞相專指王導,字茂弘。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琊王氏”,臥冰的王祥的同父異母弟王覽是王導的祖父。琅邪王司馬睿即是在王導的建議下移鎮建鄴,最終建立東晉,他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

王導在作為主角在《世說新語》中出現八十多次,僅次於謝安的九十多次。

琅琊王氏專出書法家,王導也是。《淳化閣帖》有收錄他的草書《省示帖》。

當清廉遇到清醒《世說新語》德行 27


胡威字伯虎(又作伯武),淮南壽春(今安徽壽縣)人。曹魏至西晉時期名吏,曹魏徵東將軍胡質之子。

王丞相拿胡威作比,因為胡威和他的父親胡質都是以廉潔著稱的。

《晉陽秋》和《晉書》裡關於他們倆有個大同小異的故事:

胡質任荊州刺史的時候,胡威從京城去探望,到了要回家的時候,父親給他一匹絹。胡威說:“父親您是如此廉潔高尚的人,怎麼會有這個?”胡質說:“這是我俸祿中省下來的的,給你當盤纏。”胡威這才接受了上路。

(錢穆《讀史隨劄》裡略考證過當時的一匹絹大約相當於一千文錢,相當於十斛粟,相當一個苦力一個月的工錢,相當於一棵樹的桔子。)

這還沒完。

一路上胡威自己住店,自己餵驢、做飯。有一個他父親手下的都督,在聽說胡威要上路的時候就故意請假回家,然後在半道上等他一起走。路上經常幫胡威做事,並提供一些飯食。胡威覺得有問題,一問原來是他父親手下的都督。於是胡威把父親給的那匹絹送給這名都督當作酬勞,打發他回去了。之後胡威又寫信告訴胡質這件事。胡質打了這都督一百杖,革去了官職。

還沒完。

胡威後來作了徐州刺史,晉武帝和他談聊天,稱讚他父親廉潔,問胡威說:“你和你父親誰更廉潔?”胡威答道:“我不如父親。”武帝問為什麼,他說:

“臣父清畏人知,臣清畏人不知,是以不如遠矣。”

也就是說,我父親清廉怕人知道,而我清廉就怕人不知道,當然還是我父親更勝一籌。“

對此,餘嘉錫說:

都督此舉,誠有意為讒,然雖相助經營,又進少飯,威已謝之以絹,無損於父子之清白。威誠不能 隱而不白以欺其父。為質者聞之,喚都督來,呵斥其非,使知愧悔足矣。此輩小人,何足深責!竟與除名,已嫌稍過;而又杖之一百,豈非欲眾口喧傳,使人知其清乎?好名之徒,傷於矯激,乃曰”清畏人知“,吾不信也。


那個都督當然是有意獻媚,但也就是搭把手做事,送點吃食而已,胡威已經用一匹絹回報,足以不損這父子倆的清譽。胡威把這事告訴父親胡質,胡質把這都督叫來訓斥一頓,讓他知道自己做錯了,也就差不多了。對這樣一個無名小人,何畢大動干戈?又是除名,又是杖責,不就是想鬧出個動靜,讓大家四處宣揚,都知道他的清廉嗎?喜歡追求虛名的人,就壞在喜歡矯枉過正,弄出點聲響。還說什麼“清畏人知”?我可不信。

餘嘉錫,你孤獨嗎?

那肯定是的。

腦子這麼清醒,哪能不孤獨?

不孤獨,哪有時間寫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