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概況

旅順口區隸屬遼寧省大連市,位於遼東半島最南端,南與東南瀕臨黃海,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與朝鮮半島跨海毗鄰;西與西北依傍渤海,與天津新港一衣帶水,與北戴河海濱遙相媲美;東與東北連接陸路,與甘井子區接壤。

明太祖朱元璋派馬雲、葉旺兩將軍率軍隊從山東蓬萊乘船跨海在此登陸收復遼東,因海上旅途一帆風順,遂將獅子口改名旅順口,一直沿用至今。1945年11月25日,旅順市政府成立,1960年2月20日與大連合併成為旅大市,1981年改為大連市,旅順口成為其轄區之一。[1]

旅順口區具有北溫帶季風氣候特徵,總面積506.8平方公里,人口22.14萬人(2015年末),轄10個街道,1個經濟開發區,共68個村民委員會和13個社區居委會,榮獲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等稱號。

境內有舉世聞名的天然不凍港旅順港,為京津海上門戶和東北的天然屏障。新開闢的旅順新港是溝通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的“黃金水道”。

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概況

地形地貌

旅順口區全境屬長白山餘脈構成的沿海丘陵地帶,東高西低,平均海拔140米,地形構成為六丘半水三分半田。共有山丘292座,最高老鐵山海拔465.6米,直臨黃渤海分界線,被稱為遼寧的“天涯海角”。境內河流多為間歇性小河。農田耕地多處在15度左右的緩坡上,少量在丘陵間盆地或沿海河谷地帶。陸地屬於遼東半島低山丘陵的一部分,多山地丘陵,少平原低地;石灰岩地層出露較多,分佈廣泛,濱海岩溶地貌發育比較完全;由於升降運動頻繁(以升為主),成層分異明顯;海岸曲折,港灣眾多,海岸地貌千姿百態複雜多樣。根據旅順口各部分構造基礎,地貌發育過程和特徵,可分為以下地貌類型:低山丘陵--旅順口屬於山地突

出海面的千山山脈的餘脈,為構造剝蝕地形--丘陵地區,東北高西南低。境內以城山為起點,由兩支丘陵環繞四周,一支向南經過老橫山、老座山、雙頂山延伸到黃海邊轉向東西走向,經過炮臺山延伸到老鐵山,一支向西經過將軍旺山、屋頂山和雙島灣鎮的九頭山轉向南,伸展到老鐵山,中間散落有大孤山、台山、椅子山、猴石山等中丘,其它絕大部分為久經剝蝕而成的低緩丘陵。境內大小丘陵共292座,坡度多在25°以上。海拔50--200米的丘頂有251座,200--400米的有39座,400米以上的2座。最高的高丘老鐵山465.6(或465.5)米,其次為城山404.8米,老橫山393.2米。

由質地堅硬,抗風化力強的震旦系永寧組石英岩組成的山丘,如東部黃海沿岸的丘陵山坡上部多為懸崖峭壁。由於降雨匯水面積較大,致使河水動能相對較大,因此下蝕作用強烈,造成溝谷陡峭狹窄,甚至局部河谷兩側的直立岩層被剝蝕成巖牆、巖壁等,西部的老鐵山,山脊尖銳,山坡陡峭,山勢險峻,岩層裸露。由於長期的風化作用和重力作用,形成倒石堆、石河等發育典型的重力地貌。平地和低地--旅順口平地和低地為數不多,主要分佈在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一帶丘陵中間盆地及沿河兩岸的河邊,如土城子一帶分佈有坡洪積平地,寬1公里,長4--6公里,地面標高5米以下。

鐵山鎮鴉戶嘴,江西鎮大潘家、隋家,雙島鎮張家、台山西等地的丘陵山前地帶分佈有坡洪積裙,寬幾百米至數公里不等,坡度25度,其上樹枝狀沖溝發育,巖性為亞粘土礫石。老鐵山北麓緩坡及沿海平地,地形高140米左右。南部沿海及山間地帶,分佈有衝洪積穀地。另有少量鹽鹼地,分佈零星。海塗,鹽田分佈於龍塘鎮,鐵山鎮,江西鎮,雙島鎮,北海鎮,三澗堡鎮和旅順口城區。

分佈在西部的有著名的蛇島和海貓(鳥)島,分佈在北部的有豬島、牤牛島和虎平島。島岸線22.1公里。海洋地貌--旅順口的海洋地貌是地質第三紀後期中新世地殼運動發生遼河大斷裂和鴨綠江大斷裂的產物。潮下帶的海底地貌,在渤海方面,基本上是自東向西傾斜,除蛇島附近出現海槽外,海底較為平坦,平均坡度0.11度左右,平均水深25米。在渤海海峽,海底自北向南傾斜,坡度陡峭,海底起伏不平,平均水深40米。在老鐵山附近,出現本海區最深的海溝,深度超過60米。在黃海方面,因受長山列島阻隔,海底地貌十分複雜,明暗礁較多。但基本方向是海底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東南最深處可達50米,平均水深34米。

猴石山位於旅順口西部,距市區中心2公里,面積1500餘平方米。景區內有椅子山堡壘、二零三高地、蘇軍烈士陵園等景點。猴(後)石山位於旅順新市區西3公里,因海拔203米,被稱為二零三高地。日俄戰爭中它是西線制高點,距市區和港口要塞較近,是日俄雙方爭奪的重要陣地。

氣候特點

旅順口區具有北溫帶季風氣候特徵。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日光充足,雨量適中。

旅順口自然氣候宜人,兼有大陸和海洋性氣候雙重特點。一年四季節氣變化較為明顯,空氣溼潤溫和,降水比較集中,季節特點相對分明,這裡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基本呈現出“春早晚夏、秋先冬遲”的特徵,年平均氣溫10℃左右,最高溫度27.5℃,最低溫度零下8.2℃,無霜期186天,年平均相對溫度66%左右,日照數可達2700小時。優美的環境為植物生長、人類居住、度假療養、觀光旅遊提供了最佳條件。

水文特徵

楊家套位於鐵山鎮金家村西的楊家村,海灣長度約為2公里。這裡波平浪穩,海水清澈,海灣沙灘平緩,海底細砂勻細,海灘卵石規整。不論游泳,還是日光浴,都非常令人愜意,而且這裡的海水未被汙染,是一個很有發展前途與開發價值的海水浴場。

蛇島

蛇島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西北面的渤海之中距旅順港25海里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小島主峰海拔216米,島上有7條山脊,6條溝,7處巖洞,四周除有一小片卵石灘外,均為懸崖峭壁,島上有蛇13000餘條。而且只有一種,即黑眉蝮蛇,屬劇毒蛇,蛇島是世界上唯一的只生存單一蝮蛇的海島。

蛇島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經過長期的自然變化而形成的。從蛇島的岩層、巖相分析大約在10億年以前。蛇島和遼東半島連在一起,在距今1億年前的中生代燕山運動以及後來距今1千萬-2千萬年前的喜瑪拉雅造山運動產生了遼河斷裂,渤海下陷,蛇島在這個階段由被擠壓的巨石在渤海中形成。當時蛇島很小,只是現今的幾分之一,在以後若干年地殼不斷上升後才形成今天的樣子。

多年來在蛇島上形成了蛇吃小鳥,小鳥吃昆蟲,昆蟲吃植物,植物以鳥糞為肥料的食物鏈,形成了以蛇為中心的完整的生態系統。黑眉蝮蛇在日益發展的系統中形成大型群體,50年代中期據我國科學家調查統計,當時蛇島上有黑眉蝮蛇5—10萬條,可在1958年6月蛇島發生了一場大火一連燒了四五天,整個蛇島植物幾乎化為灰燼。大量蛇被燒死、烤死,使蛇資源遭到嚴重損失。

改革開放以後蛇島-老鐵山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了專門管理機構,並且在蛇島上建立了觀察站對蛇島上黑眉蝮蛇進行科學的觀察分析加以利用和保護,使其健康地發展。科學研究證明島上蛇所產生的蛇毒是寶貴的藥用資源。它製成的藥劑對治療各種神經肌肉、血液循環等疾病能起到良好政果。

老鐵山

旅順處於遼南丘陵的最南端,全區屬於丘陵地形。據統計,全區共有大小山頭二百九十二座,此起彼伏遍佈全區,大部分在海拔100米上下。海拔200米以上的山頭只有40多座。整個地形東高西低,在西南近海處有所抬高,形成了旅順的最高山峰——老鐵山。

老鐵山海拔.45.2米,象一座天然屏障橫亙在旅順口的最南端,守衛著京津門戶。山勢險峻,易守難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沙俄佔領旅順的時候,曾在老鐵山最高峰稍西一點的一座山頭上修建了一座炮臺,裝備了一門口徑特大的山炮,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拆掉了,只剩下一座炮臺證明著沙俄侵略旅順的罪惡。

老鐵山素有鳥棧之稱。因為老鐵山在遼東半島的最南端,北接東北大陸,南臨黃海,西南隔著渤海海峽與山東半島相望,既是國防要塞、軍事要地,又是候鳥遷徙的必經之路和停歇的驛站。在西伯利亞、內蒙古東部、黑龍江、吉林及遼寧北部棲息繁殖的許多鳥類,每年秋天都要經過老鐵山遷往我國東南沿海各省或遠到馬來群島去越冬,次年春天又按原路經老鐵山返回原地。每年有近200種上百萬只候鳥在此經過。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鳥類,如丹頂鶴、大天鵝、鴛鴦、白尾海雕、虎頭海雕、金雕和大鴇等。還有大量的鵪鶉、黃腳三趾鶉(黃懶子)、山斑鳩及各種鷹類、梟類及雀形目鳥類等。

老鐵山西南角矗立著燈塔,在那裡可以看到讓人叫絕的黃、渤海分界線,張健橫渡渤海時就在此處下水。有令人稱奇的“怪坡”,在那裡,上坡輕鬆下坡費力;有將人的思想引到史前的新石器遺址和漢代的牧羊城;有霧的時候,還有一道奇特的晴霧的分界線。下到南坡,有漁民們稱為“南天門”的地方,洞內水深流急,令人心驚肉跳。有後石連環洞,暗流旋渦湍急異常,令人望而卻步。

白玉山

矗立在旅順港畔的白玉山是旅順的象徵,海拔130多米,此山原來叫西官山,清代開始經營旅順港,李鴻章來旅順視察,他說“有黃金(指對面黃金山)必有白玉”,從此改稱白玉山。

清軍在東北麓設彈藥庫,甲午戰爭時派兵在此守海口。日本侵略軍闖進旅順口,清軍將領徐邦道曾率兵在白玉山麓展開英勇頑強的保衛戰。甲午戰爭中我兩萬多殉難同胞的墓地——萬忠墓,就坐落在白玉山的東北麓。山腰陳列的210毫米口徑的加農炮的炮身,是1884年德國軍火工廠造的。當時清政府在旅順海陸炮臺上裝有這樣不同口徑的大炮七八十門。

日俄戰爭時這裡是沙俄的炮陣地,山谷溝塹縱橫,彈坑遍地。日俄侵略軍在旅順經過一年的激烈爭奪,俄軍傷亡3萬多人,日軍傷亡6萬多人。戰後,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東鄉、乃木為了欺騙日本人民,美化侵略戰爭,於1905年11目~1906年3月在白玉山北巔修築一座容納兩萬多侵略軍骨灰的祠廟。然後又於1907年6月至1909年11月,強抓兩萬多中國民工,花費兩年半的時間,在南巔建築一座高達66米的塔,它是日俄戰爭後,日本人為安慰戰死者的靈魂而建的,原名叫“表忠塔”,意思是要向日本天皇表忠。

塔身像一顆倒立的炸彈,當時是為表彰那些為天皇賣命的士兵,替戰犯樹塔立傳的。現稱白玉塔,它作為日本帝國主義侵賂罪證供人們參觀。遊人可登塔眺望,旅順全貌盡收眼簾:巍峨的老鐵山,秀麗的黃金山,奇特的老虎尾歷歷在目。那舉世聞名的旅遊軍港,宛然雄獅,叱吒海口,更令人振奮。

老式汽車博物館

大連老式汽車博物館位於旅順口區太陽溝風景區的中心,共投資上億元,現今世界第二,中國第一的汽車博物館,以收藏和展示國內外各種品牌的老式汽車、老式摩托車為主,同時傳播汽車文化、開展汽車運動、引導汽車旅遊。館舍是1900年的俄式老建築,館內蒼松翠柏,綠樹成蔭。歷史積累的沉澱,賦予了這裡古老的記憶,這裡曾經是我國第一座軍事博物館,而現它成了我國第一座“老爺車”博物館。

旅順博物館

旅順博物館是中國歷史藝術性博物館。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列寧街。1917年4月建立。是日本帝國主義在1905年侵佔大連以後,於1916年在沙俄未建成的軍官俱樂部基礎上改造建成。建築既有近代歐式風格,又有東方藝術裝飾特色。該館初名關東都督府滿蒙物產館,1918年11月改稱關東都督府博物館,1919年改稱關東廳博物館,1934年改稱旅順博物館。1945年10月,由蘇聯紅軍接管,改名為旅順東方文化博物館,1951年2月1日,蘇軍將博物館館舍連同館藏20637件文物、7700冊圖書移交給中國政府。1952年12月改稱旅順歷史文化博物館。1954年定名為旅順博物館。還管轄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和萬忠墓兩個展覽場地。

該館館藏文物3萬餘件,其中一級藏品45件。比較珍貴的有:銅器呂鼎,內底鑄有銘文5行44字。“呂”即西周穆王司寇呂侯;西漢時期的馬蹄金;元代劉秉謙“竹石圖”。還有新疆出土南北朝至唐代9具木乃伊和絲織品、絹畫、陶俑、貨幣等漢、唐文物,以及印度犍陀羅石刻和日本繪畫等外國文物。

該館基本陳列分兩部分:《歷史文物專題陳列》,陳列內容包括青銅工藝,雕刻、漆器、琺琅與硯臺、陶瓷、書法與繪畫、佛教藝術;《大連地方歷史文物陳列》,展出大連市自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歷史文物。還有《新疆出土文物》和《中外貨幣》等專題陳列。展出文物3101件。該館還舉辦過《大連出土文物展》、《兵器發展史》、《青銅工藝》、《國際禮品展》、《歷代藝術展》、《齊白石畫展》、《徐悲鴻畫展》、《美帝侵華罪行展》等專題展覽和流動展覽。

勝利塔

旅順勝利塔聳立於橫貫東西兩條筆直柏油馬路東端路口交叉處,雄偉壯觀。塔高45米,佔地1.5萬平方米.塔身呈五角形,用花崗岩砌成,造型整潔美觀。旅順勝利塔是蘇軍撤離旅順前興建的。

1955年3月動工,同年9月竣工。參加落成典禮的有我國防部副部長蕭克和蘇軍遠東指揮部代表什麥列夫少將等。塔內有水泥階梯一百七十八級,可盤旋直通塔頂兩層平臺。在上層15米高的銅製鍍金塔尖上,鑲飾著一顆製作精美別緻的稻穗環繞的紅星,光芒四射。

塔徽象徵著勝利和友誼。塔基柱由五根六角柱和十根八角柱構成,塔身的下部正側面有一塊大銅板,上面刻著:“一九四五年八月至九月,英勇的蘇聯武裝力量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的精銳部隊——關東軍,並在中國人民武裝部隊配合下,從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了中國東北。”

在塔身南端刻著:“蘇中兩國人民的偉大友誼萬歲!”鐵門朝西,塔的上部鑲飾著青銅製作的各種花紋圖案。分佈在塔的五個面上,顯得典雅莊重。塔基四周是綠草坪,塔基與塔身基柱構成五面廳門,廳內滿鋪光滑大理石,十分壯觀。

旅順軍港

旅順軍港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是一處舉世聞名的天然良港。它的地理位置極其險要,易守難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當年,日、俄殖民者曾為爭奪此地多次激戰。建國後,旅順港已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重要基地。軍港位於火車站外,遊客到此可飽覽海軍戰艦的威嚴風采。如今軍港東側已闢為公園對外開放,園內的銅獅是旅順口的標誌。

闖關東影視城

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三里橋村,於2008年7月設計籌建,2008年10月竣工。總規劃面積1.8平方公里,其中影視城拍攝使用面積3.8平方米,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建築風格以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關東建築為主,有濃郁的關東特色的山東大院,也有中式傳統的東北四合院王家大院,膠東半島典型的焦家大院,日式風格的幸福大院,還有貧民的棚戶區羅式圈子,以及警察署、憲兵隊、酒館、商鋪老街等相關建築群組成。至今,已成功地拍攝了電影《風聲》,電視劇《闖關東中篇》、《小姨多鶴》、《孟來財傳奇》、《鋼鐵年代》、《知青》、《大戲法》等電視劇,先後接待了遊客30餘萬人次,成為全國影視指定拍攝景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