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性 , 綜合性 ,應用性和創新性 在高考中的具體體現

基礎性 , 綜合性 ,應用性和創新性 在高考中的具體體現

基礎性

高考試題的基礎性主要指向學科主幹知識考查。加強學科主幹考查,也即對學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杜絕偏題怪題和繁難試題,是引導教學遵循教育規律、迴歸課堂教學、避免超綱超量學習的必然選擇,也是保障基礎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內在要求。試題採用靈活多樣的方式考查基礎知識、主幹知識,意在引導中學的“教”與“學”打牢知識基礎,關注靈活運用,擺脫反覆刷題、機械訓練的沉重負擔。

比如函數是高考數學的考查重點,對函數基礎知識的理解和函數數學方法的掌握,對於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髮揮著基礎性的關鍵作用,因此歷年高考數學試題全面覆蓋函數的概念、函數的圖像和性質、冪指對函數、函數的模型及其應用、函數的導數及其應用等各項內容。

物理注重對基本物理概念、基本物理規律、基本實驗技能的考查。比如,全國Ⅱ卷第14題引導學生從能量的觀念來解決問題,全國Ⅰ卷第15題要求考生對物體的運動、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觀念有深入的理解。同時,今年高考物理加大源於教材的試題數量和分值比例,引導教學回歸教材中的基礎內容,夯實學習基礎。

文科綜合全國I卷第12題,以表格形式考查勞動價值理論中的基礎知識,釐清了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單位時間創造的價值量和商品價值總量之間的關係,表格信息量大且簡潔清晰,便於學生比較;文科綜合全國II卷第12題,用需求曲線的移動考查甲、乙、丙三種相關商品的替代互補關係,將基礎知識圖形化,考查學生的圖形分析能力;文科綜合全國III卷第15題,用某國2013~2017年對外貿易差額變化圖為材料引導考生思考該國平衡總體貿易收支的政策,考查學生從經濟數據圖中獲取關鍵數據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歷史試題無論主觀題問題設計還是選擇題選項設置無不以考試大綱為基本依據,對考試內容和要求進行了優化與整合,避免“偏、難、怪、深”,強調考查必備主幹知識。如Ⅰ卷第26題和27題分別考查了宋代的手工業發展和明代的中外貿易,Ⅱ卷第32題、33題和34題分別考查了古代羅馬法發展、早期資本主義殖民擴張和二戰後歐洲經濟一體化等。又如如文綜Ⅰ卷第26題以考試大綱“古代中國手工業的發展”為考點,考查宋代民營手工業的發展;Ⅱ卷第26題以“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為考點,考查考生對三省六部制度演變的認識等。

基礎性 , 綜合性 ,應用性和創新性 在高考中的具體體現

綜合性

高考語文可能出現注重綜合性的考查。以往同一試卷中幾個板塊彼此分散隔離,甚至同一個試題中幾個小題也缺少聯繫,以後不妨改為從一個(組)材料中同時引發五六個題,將閱讀、寫作結合起來,在同一個語境中去解決詞語、名句填寫、文學常識、內容理解辨析等問題。

2018年高考的語言文字運用題,題型和賦分和往常差不多,但它出現新變化——隨文設點。隨文設點,考語境中的對錯,訓練語感。不是單句考成語、病句,而是隨文設點,要求從文章自然段中來看成語、病句是否存在,邏輯有沒有問題,這個難度增加了。學習哥覺得這實際上也給一線教學提出新的思路:注重情景化。考的是語境中的對錯,是需要語感來判斷的。

默寫也在一個語境中出現。增加對語感或者語用是否“得體”的考查。如“的,得,地”等之類的考核。任務指令,規定寫作的範圍與針對性,多維度比較中說理。

比如數學中函數涉及的內容多,高考由於試卷容量的限制,不可能設計很多的試題,所以通常是通過綜合設計試題,將函數的多個內容銜接和聯繫起來考查,如將函數的圖像和性質相結合考查,將冪函數、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作為函數模型考查函數性質,將導數和切線結合,利用導數研究函數的單調性、極值等。

2018年地理高考試題考查學生對地理空間格局的觀察、概括、歸納以及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特徵的分析與綜合,要求學生運用地圖、圖表等工具,對地理事物空間分佈的位置關係、空間形態、空間排列方式和空間制約關係、依存關係等的觀察、有條理的推理、概括與歸納。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的本質和價值,展示地理學科獨特視角。例如全國II卷37題以美國龍捲風為案例,展示龍捲風的形成、發展過程及對人類的影響,通過對地理空間動態過程的分析、規律概括等學科思維模式的運用,考查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用整體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使考查的綜合性得到增強。

應用性和創新性

高考試題越來越注重創設日常生活、生產實踐、科學探究等問題情境,考查同學們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在學科視域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倡導學以致用,是高考試題的命題導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