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縮”不等於“衰敗”,城市管理者千萬別陷入這一誤區!


“收縮”不等於“衰敗”,城市管理者千萬別陷入這一誤區!

日前,黑龍江鶴崗市房價跌到“白菜價”的消息刷爆了微博。

文中的配圖顯示,鶴崗市一套55平米的住房總價19000元,摺合一平方米345元;一套70至73平米的住房總價僅34000元,摺合一平米485元。

“收縮”不等於“衰敗”,城市管理者千萬別陷入這一誤區!

如此誇張的房價在引來不少網友驚訝的同時也引起了安邦智庫學者的關注。在全國房價普遍偏高的大背景下,鶴崗市房價卻跌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其背後的原因究竟為何呢?又將給城市管理者帶來怎樣的思考和啟示?


1、鶴崗市房價下跌的背後是“城市收縮”之困


其實,像鶴崗這樣的低房價城市,在全國範圍內現在已經有不少了。在安邦智庫學者看來,低房價的背後是這些城市普遍面臨的“城市收縮”之困

城市收縮,是一種城市蕭條、人口減少、城市資產貶值的緊縮現象。

“城市收縮”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德國學者菲利普•奧斯瓦爾特在《收縮的城市》一書中,指城市人口、社會經濟發展遇到問題,失去增長動能的一種綜合表現。判斷一個城市是否“收縮”有三個標準,即曾經輝煌過、正在經歷人口的流失、支撐城市經濟的核心產業出現衰退。

按照這一標準,全球不少城市正在經歷或即將經歷“收縮”,如英國的曼徹斯特—利物浦工業區、美國的底特律、俄羅斯的伊萬諾沃以及日本北海道等。

2019年4月8日,國家發改委發佈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中,明確要求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這是國家官方文件中首次公開提及“收縮型城市”

“收縮”不等於“衰敗”,城市管理者千萬別陷入這一誤區!

這說明,無論是財政指標、各項支持、公共服務、用地指標等都要“跟人走”,人口流入多的大城市有更多資源支持,人口流失、產業衰退、空間不斷閒置的城市可能會受到諸多限制。

顯然,這次在官方文件中首次提到“收縮型城市”的概念,是國家從規劃層面上預見到,確實有一部分中小城市會因為人口流失而面臨收縮。也意味著在老齡化日趨嚴重的背景下,中國城市化的下半場可能會呈現出拐點式的現象——“城市收縮”


2、讓城市陷入收縮陷阱的原因都有哪些?

上面提到的鶴崗市是典型的“收縮型城市”。統計數據顯示,鶴崗市戶籍人口已經連續16年呈現負增長。近20年間總戶籍人口減少了近10萬人,佔當前戶籍人口的1/10。

鶴崗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相望,東南臨松花江與佳木斯接壤,處在黑龍江、松花江、小興安嶺“兩江一嶺”圍成的“金三角”區域。作為資源型城市,鶴崗市自1917年第一個煤礦開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開採歷史,曾是全國四大煤礦之一,是優質動力煤、化工煤重要產地。

與東三省其它資源枯竭型城市相同,煤炭產業此前一直是鶴崗產業結構的主體,近年來,鶴崗遭遇了資源枯竭、產業結構單一的困擾。

2011年,鶴崗市被國家確定為第三批25座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該市GDP在2017年前的4年中有3年負增長。

當然,城市收縮不只發生在資源枯竭型城市,一些受產業變遷影響的城市也會逐漸掉入城市收縮陷阱

比如東北的重工業城市大慶,因無法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不得不面臨產業衰退和人口外流的雙重危機。

數據顯示,2014-2017年,大慶市城市收縮現象非常明顯。每平方公里土地的人口密度減少了約450人,城市GDP下滑34%,人均GDP下降了39%。

另外,一些城市收縮的原因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例如“大都市周邊收縮”、“欠發達縣級市收縮”、“邊境偏遠城市收縮”和“數據調整式收縮”。

主要原因是受資源集聚效應的影響,大城市人口由邊緣向中心集聚、鄉鎮人口向大城市集聚,以及市轄區的範圍調整等。

此外,在人口老齡化加劇,中國又無法做到像美國、日本等國家一樣以優質和穩定的移民來確保自身整體人口結構合理性的情況下,人口競爭將導致中國不可避免地出現收縮型城市和大都市圈並存的局面。

有數據顯示,從趨勢看,2050年我國將有2.5億勞動力的淨減少,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下跌至51%,老齡化率將達到31%。

由於老年人口激增,包含養老保險在內的五險支出速度已經超過收入速度,而願意交養老保險的人正逐漸減少,這種情況更加促使各地加快了對年輕人口的爭奪。

3、利用“城市收縮”的契機重塑城市發展類型


雖然國際上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早已經告訴我們,城市的收縮和發達與否無關,而且往往會出現在增長階段後期,甚至出現在一個本還處在積極增長狀態的城市。

但直到現在,中國多數城市並不能正視收縮,它們認為收縮代表著不發達,所以即使城市收縮,規劃人口依然是增長的。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近年來中國的“城市收縮”並不是表現在空間上的“不再長大”和人口的逐漸減少,而是表現出了兩種看似矛盾的景象,即:

一方面在城市化過程中,“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進而導致空間上的“攤大餅”式擴張;

另一方面則出現了經濟發展動力不足與城市人口流失。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城市收縮”是政府管理模式與市場經濟共同造成的,在產業、勞動力轉移和行政區劃調整的雙重壓力下呈現出空間擴張與人口收縮的雙重景象。

“收縮”不等於“衰敗”,城市管理者千萬別陷入這一誤區!

所以,正視城市收縮,順應其特點做出新的規劃,將成為中國城市研究的一個新的課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告訴我們,“收縮”不等於“衰敗”,而是適度的調整,特別是對於中國的“城市收縮”來說,可能是重塑城市發展類型的好契機,城市發展的精簡主義策略可以為“收縮城市”的轉型提供借鑑

具體來說,首先,政府要轉變傳統增長主義的價值觀,認識到“城市收縮”是正常的、“非病態”的現象。

其次,對已經出現“收縮”的城市,管理者需要重新回到對城市規模的理性認知,採用“精明收縮”模式,在規劃上首先將自身定位為“較小的城市”,科學、合理、適度地進行整體規劃,順勢而為而非逆勢擴張,合理統籌人地關係,發展成為規模適度、人口適中、城市環境更宜居、更親和、公共服務設施更完善的未來城市,減少因抵抗“城市收縮”而產生的各種資源浪費。

最後,人口會持續地流入有經濟活力和就業機會的大城市,均衡發展每一個城市的想法是不可能存在的,城鎮化的發展結局註定要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主,吸引力不足的中小城市遲早要面臨人口流失的城市收縮情形。

可以預期,中國城市化發展的下半場,城市群中,中心城市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日益突出,大都市圈匯聚的人口越來越多。中小城市則要面對人口流失的收縮現實,留給小城市的出路是走“小而美”的發展路線,依靠人口增量、大筆投入開發的規劃發展思維只能摒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