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元朝開始興盛的全國曲藝盛會,至今仍受人追捧萬人空巷


2月27日,農曆正月十二,有著800多年曆史的民間傳統曲藝盛會——胡集書會,在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胡集鎮熱火朝天地舉行。這場書會聚集了來自山東、天津、河北等地17個曲藝種類、300餘名曲藝表演者。他們在這裡擺下擂臺,共同表演,相互競技。

胡集書會是興起並紮根于山東省惠民縣胡集鎮的一種傳統曲藝集市盛會。胡集,是山東省惠民縣東南最大的一個集鎮,每年農曆二、七逢集,夏曆正月十二是春節後的頭一個大集,這天必開始舉行燈節書會。 胡集書會從元朝興起,至清初極盛,一直沿襲至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最早源於曲藝藝人的競技活動,後逐漸演變為以聯誼為主、具有習俗性質的自發性傳統民間曲藝交流活動。已經和燈會都成為元旦的固定項目。

2006年5月20日,山東省惠民縣申報的胡集書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書會開場前,一名村民從一處舞臺前經過。

胡集書會始於宋元,盛於明清,距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書會的成因說法不一,興起的具體年代也無從確定。流傳甚廣的一種說法是,有一年恰逢春節後胡集第一個大集,從南方來了夥說漁鼓書的,從北方來了幫說大鼓書的,因互不服氣雙方發生了爭執。便相約來年各自邀來更多藝人相爭,如此數年,藝人逐年增多。

史書記載,宋朝時北方地區民間流傳著一種音樂與唱詞相結合的說唱藝術--說渾話,到宋朝末年,又流行起“鼓子詞”,而此時,惠民城裡每年都有書會,藝人們聚在一起切磋技藝、交流書目,“平話”在惠民一帶非常盛行。到元初兵亂時期,藝人們把書會遷至惠民城東南七十里的胡集村。胡集歷史上商業發達,是方圓百餘里最大的集鎮,正月十二是春節後的第一個大集,周圍群眾為歡度元宵節,蜂擁前往胡集置辦元宵節用品。


史書記載,宋朝時北方地區民間流傳著一種音樂與唱詞相結合的說唱藝術--說渾話,到宋朝末年,又流行起“鼓子詞”,而此時,惠民城裡每年都有書會,藝人們聚在一起切磋技藝、交流書目,“平話”在惠民一帶非常盛行。到元初兵亂時期,藝人們把書會遷至惠民城東南七十里的胡集村。胡集歷史上商業發達,是方圓百餘里最大的集鎮,正月十二是春節後的第一個大集,周圍群眾為歡度元宵節,蜂擁前往胡集置辦元宵節用品。

這名說書的少年只有9歲,成為當天最受歡迎的舞臺之一。

這名說書的少年只有9歲,成為當天最受歡迎的舞臺之一。

現場這種人山人海的場面不多見了。

當面的群眾很有藝術細胞,早早的帶了板凳前來觀看。

來自山東省內外的藝術家們登臺獻藝。

觀眾們很是熱情。

書會一角,氣氛很熱烈。

一位父親帶著兒子逛書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