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攝影師的你最常用的一支鏡頭是哪支?

卷太郎攝影坊


這個問題關心的比較多,但是很實際,很具體。因為現在好的鏡頭實在是太多、太好了,長槍短炮的,精巧方便的;有拍微觀世界的,有寫名山大川的,確實是應有盡有。有的人全副武裝,講究氣派上檔次的,有的講究實惠,只圖實用的。

以我為例,平時主要拍點人文活動和城市風光什麼的,擁有24—70/2.8和70—200/2.8兩支鏡頭。很不好意思,對於相機來說,還是玩的“一夫二妻”,有的時候避免不了換鏡頭很是不方便的尷尬。但是,我只是覺得少了一隻相機而已,倒是沒有缺少鏡頭的感覺。

對於兩支鏡頭中,說大實話的話,用的最多的還是24—70/2.8,它是我的老黃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基本上80%左右的活兒都被它承擔了。

我用它拍攝會議類新聞。我們所涉及的會議等一般都不是很大的規模,也就最多500、600人的樣子,全景需要它,主席臺也需要它,拍點少數參與者的特寫也用它。原因是它可長可短,以短為主。雖然有時特寫的拍攝時中焦更方便一些,但是你在會議現場由不得你把鏡頭或者相機換來換去,如果這樣的話,你會失去好多抓拍的機會。

我用它攝活動類新聞。這一點有點和拍攝會議類似,只是活動場景真的很大時,我會來幾張接片,把大的現場記錄下來。

我用它拍攝人物。一般的人物拍攝,特別是場景較小的時候,用它來拍攝人物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在現場比較寬大的時候,用它來拍攝人物確實有點力不從心,但是,拍攝人物時往往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只能稍稍將就一點。

我用它拍攝城市風光。這個不需要細細解釋,用它拍攝城市風光一般是綽綽有餘有的。

我用它拍攝書畫作品。從理論上,用它拍攝書畫作品是有一點牽強,會帶來畸變的問題,但是,往往翻拍書畫只在展廳進行,所以它的簡捷輕便的優勢又顯現出來了,至於畫面稍有變形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後期去解決。

我用它拍攝花卉。在這個地方,24—70/2.8確實不具備優勢,好在我們專門拍攝微距的機會不是不多,用它臨時對付對付也算可以。

我用它拍攝舞臺演出。這個也是,我們一般拍攝的舞臺演出都是中小型劇場,或者是廣場晚會什麼的,用上24—70/2.8也就夠用了。

因為它是老黃牛,能幹的都交給它幹了。

我說這些的意思,倒不是盡力向大家推崇只用這一隻鏡頭,主要是如實回答了我的哪一支鏡頭“出鏡”的機會最多,要說使用的實際需要的話,至少還是帶上24—70/2.8和70—200/2.8兩支鏡頭。


拍客張光林


今天,我在大理。早上出去轉悠,覺得大理這種極端商業化的古鎮,也沒啥好拍的,就沒有帶相機的打算,沒想到老婆不願意,不只得帶相機,她還指定還得必須帶80-400那隻鏡頭!

說實話,我有三隻鏡頭(實際有四隻,有一隻已經早就吃灰去了),14-24、24-70、80-400,這三隻鏡頭,原來最常用的是24-70,適用性比較強,自從有了80-400,這隻碩大的鏡頭幾乎成了掛機頭,有些意外吧?!

80-400,從焦段上來講,拍啥都有點“長”,但它拍啥都能讓人很滿意,關鍵是焦外,模糊的很好!

這長的一隻鏡頭,經常被我用來拍風光,是不是很意外?!

用長焦來拍風光,視覺效果反而覺得更好,焦點更容易集中,關鍵是有時候你能將更遠的焦點拉到跟前。


鏡頭稍一轉,就是特寫,挺唯美的特寫。
拍月、打鳥,非長焦莫屬。

也經常用來拍環境人像,環境人像不再是廣焦的唯一,長焦更行。

還有街拍,長焦最大的特點是與被攝對象保持一定距離,讓對象更自然。

把這麼個大塊頭當成了最常用的鏡頭,還經常掛機,連我自己都覺得好笑,但它的確在各方面都能讓人滿意。當然,另外兩隻鏡頭還在包裡,還會拿出來用,只是地位有些變了呀,哈哈。

不過,這也算是個人習慣或者是喜好,沒有推廣價值,哈哈。


南方之南


作為攝影師的你,最常用的一支鏡頭是哪支?

工作最常用的鏡頭是24-70F2.8,這款鏡頭屬於商業鏡頭,最適合在影棚內拍攝。

在室外能拍人像又能兼顧風光攝影,是一個很優秀的掛機鏡頭,但我個人在工作之餘是不會使用支鏡頭,可能是用的時間太久,所以想換別的鏡頭。


工作之餘接觸最多的鏡頭是佳能24-105F4二代和85F1.8,一般出門旅遊或者隨拍一般會帶這兩個鏡頭,如果只帶一個鏡頭我就選擇適馬35mm,因為這款能兼顧人像還能拍一些人文和風景。



35、50和85這三個焦段的鏡頭我都有,如果拍人像我最長用的是85F1.8,這個鏡頭的焦距拍攝戶外人像比較合適,我每次出門基本都會帶。如果拍人文,拍環境人像會帶35F1.4,非工作拍攝帶24-105和85F1.5。


拍室外人像我都以85mm為主,大部份都是以室外拍攝人像為主,我用這個焦段時間比較長,拍攝很多人像照片。

這款鏡頭的視角約28℃左右,在室外怕攝人像很容易出片,特別適合半身,全身也能應付就是沒有50和35的焦段構圖方便。


35的優勢就室外室內通殺什麼都能兼顧,就是稍微有點變形,看個人喜好吧。每個鏡頭都有每個鏡頭的優勢,非工作拍攝的照片我對畫質的要求不高所以一般是帶24-105為主。

這幾個鏡頭我使用最多的是24-105,其次是85F1.8、最後是35F1.4,這三鏡頭中如果只選擇一個鏡頭我應該會選擇24-105因為這款鏡頭我實用的頻率最多,也最實用的一款鏡頭。


人像圖庫


作為攝影師,我最常用的是35一1.4。

愛上35毫米視覺

拍了多年的照片,一堆鏡頭都閒值了,

獨愛35焦距的視覺。

35焦距能正常表現我的視覺觀察,真

正體現參與事件,傳達我的情感訴求。

遠遠的用變焦拍攝,做事件的傍觀者,

我不喜歡。

35焦距不長,不廣,真正能體現傳統

的中庸之道,恰到好處。

當我往返於被攝體中尋找快門瞬間的

時候,我感受到是多麼的親切和激動,

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和他們

一起仰天長笑,或者捧腹大哭。

走近每個人,每個村落,每個山川。我

用心去傾聽他們的心跳,我們交溶在一

起不離不棄!



貴州譚剛


作為攝影師的你最常用的一支鏡頭是哪支?

看了樓上各位老師的常用鏡頭,大都是24-70焦段,我來說說本人常用的一支鏡頭。

本人常用的一個鏡頭是35定焦,哈哈,因為本人沒有24-70鏡頭。

本人也不是專業攝影師,只是一個攝影愛好者,為啥本人最常用的鏡頭是35定焦呢,因為它就是我的掛機鏡頭,因為小巧、輕便,所以一直在機身上掛著,它基本上可以適應本人大多數的拍攝,比如本人喜歡拍攝人文題材,拿個小包就可以把機身和35帶上了,用起來很方便,如果拍攝內容多的話,本人還是會背攝影包,一般會裝廣角、35、和70-200三個鏡頭,但常用的還是35鏡頭,這個鏡頭拍風光也可行的,只要不是近距離,或是有特殊要求的話拍接片,拍人像也是湊合可行,最實用的就是用它拍攝新聞紀實,感覺大光圈下營造氛圍還是不錯的。

如果本人有24-70的話,或許我會常用它,呵呵,因為變焦還是方便一些。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個常用鏡頭,你呢?常用哪一個?

我就是劍舞影像,歡迎關注,我們一同交流攝影問題


劍舞影像


我最喜歡的鏡頭就是16-35/2.8這個鏡頭了,基本將它作為掛機頭。

說起16-35鏡頭,實用性太強了!廠家不說,免得廣告之嫌。這款鏡頭,拍風景,人文,紀實及環境人像優點非常多,畫質也無可挑剔。

再說說這個頭的故事,去年在惠安採風,攝影包從車後備箱滾下來,鏡頭一折兩段了,立馬重新訂購,還是16-35!

今年我將器材全部改版,所有器材大出血,換了微單,一機兩鏡,16-35/2.8是其中之一,必不可少,這樣算來,這是我用的第三個16-35/2.8的鏡頭了。

每個人對於選用哪個頭都是根據個人的拍攝習慣和題材而定的,並沒有固定的標準,也沒有好壞之分,只要熟練掌握好一支或一個焦段,相信會拍出好的照片。

很多頂級大師,他們只用50鏡頭,不是也拍出了無數的不朽作品麼?

習慣就好!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朵朵影像


因為喜歡街拍,之前一直用28mm掃街,然後又用了35mm,但總感覺有距離感,於是又用回了28mm的,因為對於街頭攝影來說,“拍到”永遠是最重要的,然而廣角鏡頭,可以讓我靠的更近。而50mm標準鏡頭我覺得是“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拍陌生人要後退好多,讓人側目,實在是不習慣,只有拍妹子(模特)時才會用了。

(下圖拋磚引玉,共同交流。)











羽翔攝影師


作為一個拍了快20年的攝工來說,我最常用的頭就是35mm,1.8還是1.4不重要,反正最大光圈用的不多。重要的是焦段。35mm鏡頭進可攻退可守,能室內,能街拍,拍接片能當超廣角用,稍微裁一裁還能拍個花花草草。1.8的輕便,便宜,鏡頭也短,直接套機子上隨身攜帶也不重。也經常一隻35鏡頭拍整場婚禮。偶爾會在現場用到70200,因為比較大的場35確實夠不到,又不能湊到前面去影響攝像和婚禮的現場。所以35是最好的。


tijiugaoge


最常用的就是24—70mmf/2.8鏡頭,也是出片最多的掛機!雖然比廣角窄了點,比長焦小了點,但比較中庸,有興趣的朋友,請查看以下原文並指教!

【攝影愛好者用24—70鏡頭可以拍攝些什麼? - 今日頭條】https://m.toutiaocdn.cn/item/6597014911023317517/?iid=52824970616&app=news_article×tamp=1544879390&group_id=6597014911023317517&tt_from=copy_link&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昌斌視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