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農村沒有手紙,大家上了廁所之後是如何擦屁股的?

老張談三農


以前農村沒有手紙,大家上了廁所之後是如何擦屁股的?

此問題雖不太雅,但是可以從農村手紙的使用,還有農村廁所的變遷中,深刻體會到人們生活日益變好的樣子。作為農村的80後,對小學之前的記憶是沒有的,現在長大了,也去過動物園,見過動物園裡的猴子,鴕鳥等。也見過養殖場裡的雞鴨牛羊,認為不擦屁股是難以接受的,以前在農村沒有手紙,大多數人是如何擦屁股的呢?


讀書的時候聽老師說“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農村沒手紙,擦屁股也是的。沒有手紙,大家自己自力更生,想辦法,像樹葉子,小木棍,土克拉(音譯,就是土地裡的大一點的疙瘩),還有樹皮等。

以前農村大都是土坯房,農村的廁所也不例外,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淋日曬,土坯看起來很圓滑,說到這裡,估計很多人也能想到辦法了吧,城市人除外了。樹葉子也很好理解,想想原始社會人類穿樹葉搭配遮蓋的衣服就明白了,像常見的楊樹葉,梧桐葉都可以,還有乾枯的小木棍這些都是好東西,比那個年代沒有手紙好太多了。
在後來就是農村的日曆牌,一年365天,反正翻過去就沒多大用處了,每天可以撕一張,還有學生寫字的本子,日子就這樣過著,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好像猛然間手紙都不缺了,這世界變化真快,30年前要啥都沒有,現在人們能吃飽穿暖,還能有不少的娛樂項目,日子真的是越來越好,從農村使用手紙的歷程裡,也能看到咱們這發展的快速,您說是這樣嗎?


最三農


我出生在5O年代,對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還是比較瞭解的。五六十年代由於我國還處在解放初期,百業待興,尤其是農村更是一窮二白。

50年代的農村,別說是擦屁股紙了,連吃的糧食,燒飯的柴草都成問題,那來的紙擦屁股,只有在拉屎時隨手在地裡撿兩小土塊帶著,拉完了將小土塊在地上將稜角磨平,在屁股上擦兩下再扔回到地裡去。



到六幾年條件有所好轉了,一般是在廁所裡的牆上掛個小網兜,裡面放點稻草,玉米絡皮。到七十年代後期八十年代初,有人家用舊報紙,舊書。再後來用一種很粗的粗紙,直到現在的衛生紙,高級衛生紙。


由於各地方的生活習慣不同,擦屁股的材料也不一樣。八O年的時候,聽一朋友說,江蘇南通一帶農村擦屁股用蘆柴蔑子,當時說什麼我也不相信。八一年到南通三餘鎮出差,在一朋友家小住2日,上廁所時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廁所的牆上有一個小洞,洞裡放著一捆蘆柴,長有4寸,再低頭看糞坑裡面飄浮著一層蘆柴蔑子。

後來問了一下朋友,南通一帶不長水稻,一年當中是蠶豆,小麥,棉花套種,這些農作物的秸稈都比較硬,無法使用。南通溝邊的蘆葦比較多,取一段蘆柴用手鑷破,掰開幾片,拉完後在屁股上刮一下。

各位友友,那個年代你們那都用什麼,大家可以交流交流,也是一段歷史嗎!


百花爭春我為先


這個問題誰提的?淨提人家不好意思回答的問題。

以前農村有沒有手紙不知道,反正我小時候擦屁股沒用過衛生紙,不是沒有,而是捨不得用,捨不得買,用不起。

下面我把我小時候擦屁股的方法做一下排序,也算是一個總結吧。

最好的是作業本子撕下來的紙。

當然不是新本子,是寫過之後不用了,我小時候用本子非常節約,一個本子反反正正用完了才收起來,接下來也就是它發出餘熱的時候了,就是用這些寫完了的本子擦屁股,這樣本子的使命才算結束。是不是很會過日子?


第二,就是爸爸抽完了煙的煙盒。

過去老爸愛抽菸,抽完煙的煙盒也會積攢起來放在廁所。以至於我現在對過去的煙盒都很有印象,只不過這種還留有一股香菸味,還有在廁所,我最喜歡用火柴點燃煙盒裡面的金箔。

這些都是在廁所裡,我們的土話叫茅子,如果是在野外,我們都會用些什麼呢?

我們這裡有一句話叫。胡體疙瘩擦勾子聊的太,說白了就是土疙瘩。但我覺得用這個擦屁股不好。因為土疙瘩容易粘到屁股上,特別難受。


當然這也難不倒農村人,我喜歡那種光滑的石頭,涼嗖嗖的,也能擦乾淨。還有就是瓦塊,構樹皮,大樹葉子,硬柴棍棍。不說了,說多了怕你們笑話。

當然現在的農村水平提高了。一般口袋裡都裝有手紙,自然想象不到過去人們的無奈。


鄉村小二哥


以前農村沒有手紙,大家上了廁所之後是如何擦屁股的?不知不覺,鄉居小菜已經30歲了,看到這樣的問題,尷尬中有點懷念啊,農村那年代的生活真的很苦,連粥飯都沒得吃飽過,上廁所條件更是槽糕,不像現在有衛生紙擦屁股,在衛生間摁下水箱就沖掉那些排洩物。

有手紙賣,沒錢買

小時候跟媽媽上街,是看到農村街上有那種專門擦屁股的手紙賣的,紙質比較粗糙不夠白有點硬,然而價格卻不便宜呢,媽媽也是沒捨得買來用。

家裡沒有專門的廁所,有個洗澡房,那裡可以小便,而上大廁則是去養豬的豬房,因為豬房裡面挖個深坑,平時豬吃掉的豬食、豬排洩物都用水衝到裡面去,而那個深坑上面則搭著三根圓木頭,沒有用釘子釘住,有點搖晃,每次上大廁就站在上面,每一次老擔心腳下一滑掉下去了,不是淹死也會被燻死的,現在想想都覺得超好笑。

一、用樹葉

而擦屁股我們家一般用的是樹葉的葉子,媽媽說用小樹枝擦不乾淨而且容易傷到屁股;鄉居小菜也不記得用得最多的那種樹葉叫什麼了,就記得那種葉子綠綠的,兩面都有短小絨毛,比較柔軟,而每次一般都疊兩片那樹葉來用,不然就一葉太薄了容易弄破弄髒手。

平時媽媽都會摘那種葉子回來放在豬房牆上的一個洞裡面,想用就拿;可能是放樹葉像個窩,那地方還招來老鼠拉屎拉尿,搞得媽媽又要重新去摘那種樹葉。

二、用廢舊報紙、作業本

有一回家裡沒有那種樹葉了,我就摘種來當圍牆的桑樹上的葉子來擦,也還挺好用的;而用樹葉擦屁股弄髒手過,見家裡有廢舊報紙也會撕成小張拿來擦的,還有用完的作業本也撕來擦過。

三、用小樹枝、玉米外殼甚至水洗

當然了,那年代生活苦,人們也很懂得充分利用,像從後山砍回來的柴火,有些人也會砍些小條的根枝出來,平時上大廁用,還有像收玉米掰出的那層層外殼也是可以拿來擦屁股的。

而這些用過的小樹枝、玉米外殼,並不是直接扔到糞坑裡,而是有個竹簍專門裝的,集滿了拿去燒成灰放到地裡施肥。出去外面幹活,要是有小河小溝的,還直接水洗呢,哎,越說越不好意思了。

而去學校,廁所就兩個坑,上廁所的人多,沒那時間去摘樹葉了,周邊是甘蔗地,也沒多少合適的葉子摘,一般都是撕作業本擦屁股的。

後面過了幾年,條件好點了,媽媽也買手紙回來用了,上初中再也不用擔心上廁所要摘樹葉或者撕作業本來擦屁股了。雖然那些手紙不夠現在的衛生紙好用,但已經很滿足了,起碼生活在提高、進步。


鄉居小菜


改革開放以前,我去山西最窮的呂梁地區住了幾天,當時的貧困狀況難以讓人相信,全家一條大被,男人們從小就沒有穿過內褲,外面的衣服都是穿了幾十年,衣服破了以後沒有布去做補丁,所以,有的衣服上面能有幾十個窟窿,這是穿的,再說吃的,主人和我說過,生活了幾十年,沒吃過一頓飽飯,白麵只有過大年時,政府每家救助幾斤白麵包頓餃子。最後說拉粑粑以後用什麼東西檫屁股,說起來大家可能不信,就是用土塊去檫,男女都一樣,而小孩子更為稀奇,就是把家裡的大狗叫過來,讓狗用嘴添乾淨,現在好了,改革開放以後,生活都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質量有了空前提高,所以,感謝鄧小平啊!


大地滋潤


題主,晚上好!你的這個標題很有趣,讓老兵講一個真實的笑話吧!

大概在70年代前期,那時農村工作隊經常下鄉,有一天,我的村來了兩男一女,聽說這位女仕是幹部!那個年代,老百姓生活相當艱苦,大部份人餓肚子……

工作隊的同志在我們村住了兩個晚上就走了,隔幾天又來一夥人,把生產隊隊長抓走了,全村嚇得一塌糊塗!不知要出什麼大事了。

過了兩個星期,隊長回來了,他告訴全村人一件事!趕快把全村每個角落的弦蔴葉連根弄丟!有人問為什麼?隊長說;工作隊的那個女人說我們村的人會放毒,把我拿去學習班整了十五天,最盡弄清是她解手時,扯了弦蔴葉擦屁股,屁股癢,腫毒了!聽完後,滿村老幼都哈哈大笑,原來城裡人同樣有不會,不懂,沒見過的東西……😃

由於科學的發展與時代的差異!物質生活的艱苦與富裕!小孩都懂得使用衛生紙了!現我們都生活在新時代,希望明天更加美好燦爛!!!🙏🙏


永恆的思念876


哈哈哈哈,這位題主太有才了,看過別人的回答,直接笑死我了。

以前農村沒手紙,我們村裡,許多人家的廁所角角里會堆了一堆的小土塊,上完廁所,就用小土塊擦屁股,要是到野地裡方便,直接拔一把草,或是撿些大樹葉用,那時候玻璃製品少也沒有水泥路,到處都是土牆,土路,土地方,小孩子們自己要是不會擦屁股,上完廁所,提溜著褲子從廁所出來找塊趕緊平整的地方,屁股坐那上面來回蹭乾淨,反正是不會像某些網友,等著乾巴,自動脫落的。


遠文菡萏


以前農村沒有手紙,大家上了廁所之後是如何擦屁股的?

看到這樣的提問,自己忍不住進來回憶那不堪的、辛酸的童年……

以前農村沒有手紙,上了廁所之後是如何擦屁股的?說心裡話,不敢去回想,也不願去回憶……


對於一個60後的我,而且出生在一個祖輩都是農民的家庭來說,回想起以前的日子,心裡是十分的難受……

從自己記憶起,記得當初上完廁所之後是如何擦屁股的?那時是母親平時把玉米秸稈的外皮剝去,然後在弄成一節一節的放在廁所旁邊,大便後用它來擦屁股,由於窮,擦了屁股後還不能扔掉,放在另一邊等到幹後,還要當柴火燒來煮飯。

還有也是用剝下的玉米皮,也就是包在玉米外的皮去擦屁股。

還有一種辦法,利用竹子片刮,也就是家裡用竹子編揹簍、籮筐……(家裡砍來的竹子,用刀把竹子啟開,利用帶皮的那層去編揹簍,剩下不帶竹子皮的那個,同樣弄成一節一節放手廁所旁邊備用)

小時候去外面玩耍、或者給牛打草、給豬打豬草,大便後就用田地裡草葉子來擦屁股,或者是用土坷塔來擦屁股……

到了上學的年齡,上學的作業本子,那時的紙也十分粗糙並且還十分的黃,為了省錢買作業本,反正面都要抄寫作業,使用完了的作業本最後還捨不得扔掉,積攢下來去廁所用來擦屁股……那時一個作業本五分錢,鉛筆每支有三分、五分的(五分的一頭帶橡皮擦,為了省錢,捨不得買五分錢的,用三分錢的鉛筆,寫錯了字,用食指沾點口水去擦那寫錯了的字……)

想想自己出生在六十年代,生活在改革開放前的日子裡,小時候穿衣、吃飯憑布票、糧票才能買得到……平時穿的都是粗布衣服,那布是父母買回家是白色的、而且十分粗糙的那種的布回來,再用藍色的染料染成藍色幹後,家裡請來裁縫師傅給我們兄弟姐妹幾個量好尺寸再做好衣服穿。(當然也只是過年才有的待遇,平時穿哥姐他們的舊的)可以說直到上小學裡面也沒有穿過褲衩,想到上學的時候,現在覺得好笑、幼稚,那時去廁所,見有些同學裡面穿有褲衩而自己沒有,怕同學笑話、怕丟人,多數時間不願和同學一起去廁所,甚至還故意躲開。

上學那會,家裡還是很窮,連一雙新鞋很少有,也只能等到過年時母親做的一雙布鞋穿,(布底的那種鞋)平時母親要上工掙公分,還要照顧我們兄妹幾個,一是沒有閒暇時間,二是家裡窮,多的舊布也沒有,也只能等到過年才有一雙新鞋穿。可以說在一年中一雙鞋根本不夠穿,有時為了省鞋只好光著腳走路,記得上學那會,夏天吃了中午飯去上學,光著腳踩在那石板路上,石板還很燙腳底……記得去學校的路還有泥土路,到了冬天若是下雨天,害怕把鞋弄溼、或者弄上泥土,脫下鞋裝在書包裡,去到學校找點雨水洗一下腳,然後才穿上鞋。(當時的書包都是竹子編織的……)



以前那個苦日子,太苦了,如今不願去回想……


家人平安147354958


以前農村沒有手紙,大家上了廁所之後是如何擦屁股的?說到這裡,一下子讓自己回憶起了那時八九十年代童年歲月,確實在二十年前的農村基本很少有手紙之類的擦屁股,而且農村的廁所也是非常簡陋,在農村一般廁所就建設在距離家不遠,而廁所大都是用木板搭建起來的一個簡陋的小房子。



童年在上廁所時沒有手紙的人,基本上70、80後以前的人。說到上廁所沒有手紙就想起小時候一些尷尬又搞笑的事情。我們的小學距離自家所在的村莊有幾公里,每次我們讀書都會沿著河邊一路徒步走上一個小時才到學校,而小學廁所就建在距離學校不遠,而且廁所只有一個,不分男女,有時候憋不住了,有的同學會跑到附近的林子裡解決。



對於廁所沒有手紙的年代,也是我們童年時期。其實那時候解決擦屁股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使用不用書本或者作業紙帶代替。特別是一些草稿紙,用完了都會把他收藏下來,上廁所留著備用。由於草稿紙比較硬,用來擦屁股也是很不舒服,但是那年代普遍貧窮,沒有其他代替,也只能這樣。而出了使用書本、草稿紙以外,很多小孩還會使用其他更另類的方法。



在廁所沒有手紙的年代,很多家庭常常會用竹編或者木棍來代替。進到廁所,旁邊就會有一大框沒用過的竹編,而上完廁所的人就直接使用一小節竹編來擦屁股。對於沒有竹編的,有一些家庭也會用木棍之類的代替,總之那種年代生活過得比較貧苦,而且即使有手紙賣,估計也很少有人每個月購買放在廁所裡使用。

對於這種情況大家有活同樣的經歷嗎?歡迎下方留言,一起探討。


鄉村波比


以前,在我們這裡的農村是非常貧窮落後的,在農村人家裡方便,別說是做工精緻的手紙了,就是連廁所都還沒有呢。我們這裡都習慣於把廁所叫茅房(茅廁)。

我記得在過去的農家,家家戶戶都有一個飼養土豬的豬圈,是用條石做成四根立柱,在上面鑽了孔,在石柱的孔眼裡插進木棒,做成圍欄,圍成一個正方形或者是長方形的豬圈,把母豬或者是肉豬們圈養在裡面。經濟條件比較好的農家裡還不止一個豬圈呢!豬圈裡還擺放著一個用石頭打磨而成豬食槽。給豬兒餵食時,就把煮熟了的豬飼料倒進去。豬兒就屁顛屁顛跑過來,哼哼地在裡面搶食。豬是不會像人那麼講究的,吃住都不分家,吃了就睡,睡了就吃,吃了就要拉。在豬圈裡到處拉屎。豬糞一堆一堆的擺在那裡,臭氣熏天。因此豬兒們就常常睡在豬糞上面,身上沾著豬糞,又髒又臭。

所以主人即使每天再忙。也要抽時間去打掃豬圈,清理豬糞,把豬糞掃進旁邊的糞坑裡去。

農村的豬圈和糞坑都是緊挨著的,主要是為了清掃豬糞方便。豬糞是最主要的農家肥料(有機肥料)。是農民給自己種植的農作物施肥的主力軍(那時的化肥奇缺,一般的農民家庭也根本就用不起化肥)。所以大家都對豬糞情有獨鍾,特別珍惜,把豬糞收集起來,就會派上大用場。只要是養了豬的家庭,那個糞坑都不會挖得很小,而且糞坑的底部是鋪了石板的,周邊都是砌了條石加固了的。

人也要吃喝拉撒嘛。農村人的方便,就沒有那麼講究了。大都是在豬圈旁邊的糞坑邊沿上找個位置,簡單地開一個口子,挖一個窄窄的斜槽,鋪上石板,或者找點兒水泥來硬化一下,就是人使用的糞坑了。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家,就在糞坑上面鋪設了石板,把糞坑掩蓋住了,只在上面留下一個小口子,方便糞勺去掏糞,那個口子一般都是開在房子後牆外面的房簷下面。挑糞時,就不從裡面的房間裡出入了。

因此,人要方便就只能跟豬擠在同一間房子裡了,豬圈裡的光線都比較昏暗,潮溼,汙穢,惡臭。蒼蠅,蚊子,臭蟲,爬蟲,老鼠都很多,令人掩鼻,還要伴隨著生豬的氣息與哼哼聲。如廁並不是一件輕鬆快意的事,一分鐘都不想多待。農村人長期生活在這樣的惡劣的環境中,倒也是習以為常,沒有什麼異樣的感覺。如果是習慣了上廁所方便的城裡人突然去到農村,肯定是適應不了這樣的環境氛圍的。噁心作嘔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反應。當然是待不住了。如廁方便不方便,是做客鄉下(我們這裡稱為走人戶)的最大不便,最大的苦惱了。想要入鄉隨俗,確實太難了!

那時候,人們在大便之後,也是要用手紙的,只是沒有如今廣泛使用的那麼高檔的捲筒衛生紙。而是比較粗糙的舊書本紙,學生用過的舊作業本紙,一種很廉價很毛糙的黃色草紙。有些抽菸的男人就會使用隨身攜帶的包裝香菸的煙盒紙。

更早的時候,聽說有些家庭裡沒有紙張用,就用削好的薄竹片(打磨過的,稜邊已經不鋒利了)來刮幾下,就完事。還有的就用那種比較薄的,邊沿比較圓滑的石塊來刮。

總而言之,那時的衛生條件,如廁條件跟如今真的是有天壤之別,很不講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