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的老年生活,過年為什麼與眾人做素餡煮餑餑?

羽評郡主


我們知道,清朝皇族屬於滿族。滿族春節古稱“元旦”,是滿族傳統的盛大節日。滿族春節源於漢族習俗,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後,大批滿族居民遷移關內,與漢族雜居共處,互相影響,天長日久,漢族許多習俗文化被滿族人民所吸收,春節便隨之而成為滿族與漢族共同的傳統節日。

滿族人過節時,會做許多美食的,有各種各樣的糕點。餑餑是滿族同胞對各種糕點的統稱,有時滿族把一切乾糧類食品也都叫做餑餑。主要有:粘豆包、薩其馬、豆麵卷子(驢打滾) 、蘇子葉餑餑、糖火燒、燕窩酥、牛舌餅、茴香餅、馬蹄30多樣花色。這些餑餑傳到京城周邊地區,也很受漢族人喜歡,但有時名字變了,內容差不多,比如老百姓常說的窩頭等。

餑餑的出現,和滿族人的生活習慣分不開。滿族是漁獵民族,長期在野外捕獵和四處征戰,攜帶餑餑,既方便又能快速補充熱量,慢慢地成了滿族人生活中的主要食品,並且在婚喪禮俗以及祭祀祖先和敬神時也多用各種餑餑。隨著滿族人入主中原,也將這一習俗帶入關內。

春節期間,清宮少不了也要做“過年”準備,雖然囿於皇家威儀尊嚴,不可能像民間那樣無遮攔的放縱的嬉鬧,但畢竟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也會舉行傳統符合皇家規範的春節活動。只有這個時候,才真正的做到了普天同慶,闔家歡樂。

晚年的慈禧,也會在宮裡和眾人做一些過年食品,比如與眾人做素餡煮餑餑。但這只是個象徵,意思一下,不可能天天做的。這好像和以前人們熟知的那個兇蠻毒斷的慈禧不沾邊,但這是和她一生經歷的風風雨雨分不開的,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慈禧一生爭強好勝,權力慾極強,為了能垂簾聽政,20多歲就發動政變,拿下了顧命八大臣,排斥慈安,馴服奕訢,後又搞了戊戌政變,鎮壓了維新派,囚禁了光緒。看似慈禧是個勝利者,但她也是個苦命的女人,25歲就成了寡婦,守寡了48年;唯一的兒子同治皇帝也是個花花公子,19歲就先她而去,這讓慈禧早咽人生悲痛。這期間,除了政治鬥爭外,國內的太平天國,捻軍起義,義和團運動, 英法入侵,八國聯軍進京,簽約賠款,都搞得她焦頭爛額,一天也沒得消停。 歲月的風雨慢慢消磨了她的雄心壯志,暮年的她也煥發了童真與仁慈,時常與兒孫、宗族在頤和園遊玩,享受天倫之樂。也可以說早年的慈禧是為自己活著,為自己打拼,老年的慈禧更多的是為大清活著,是為他們愛新覺羅家族打拼,她要當好這個大族長。

這時的慈禧,也不再是那個威嚴的老佛爺了,更多的是在子孫後輩面前樹立她慈愛的老奶奶的形象,讓他們不再感到敬畏,而是敬重。也教育後輩要記住他們愛新覺羅家族的輝煌歷程與光榮傳統,以及家規家風,讓他們既引以傲,又汲取歷史教訓,以便讓大清王朝能夠千秋萬代、永澤榮光。要知道慈禧可是位能書善、學識廣博的人,咸豐在世時,時常代為起草詔書。     同時慈禧與眾人一起做素餡煮餑餑,首先體現出她追求春節辭舊迎新、闔家團圓、其樂融融的歡慶氛圍與願景,她會祈盼新的一年,大清能夠一掃頹氣、萬象更新;也是在向後輩及宮室人員灌輸要同德同心,眾志成城;也在向他們示意自己的仁慈聖明、體恤下情、隆恩垂賜;還有,自己既號老佛爺,也率先垂範食用素食,故才做素餡煮餑餑。當然也不無有教育後輩及宮室人員國難當頭、要同甘共苦,節約用度之意。

總之,這個活動,慈禧有太多的用意。一句話,是讓子孫也像他們的先祖一樣,充滿戰鬥精神,生生不息。


歷史小揹簍


素餡餑餑就是素餃子,慈禧老年時候也就是清朝末期。原因如下:1.北方過年吃餃子,南方過年吃年糕或者湯圓,慈禧太后是北方人所以吃餃子;2.為什麼要吃素餃子呢?原因有二,其一慈禧太后晚年信佛,有照片為證,其二在她主政時期清政府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力衰微,老佛爺自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