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曲傳統土葬風俗(上)棺木繩結打法獨特,千斤棺木一人頂入墓穴


各位朋友,你們當地的葬禮儀式是怎樣的?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看我們垣曲農村土葬的全過程吧。在垣曲,老人去世,一般在家放3天、5天,最長的也就7天,出殯當天,吹手在前引路,孝子牽引著靈車在後緩緩行進,悽美的嗩吶,孝子們的慟哭,司儀長長的呼喊交織著、更疊著……

拾杆人一般都由親朋好友或同村的年輕人組成,誰家有事大家互相幫忙,每人耳朵上別一個白布條以驅邪。

孝子們分兩列用的長白布繩象徵性的拉著靈車行走。以前沒有汽車載棺木,是用粗的木杆將棺木固定,拾杆的在四周抬,一般是十六個人一班抬,簡稱十六抬,兩班倒。排場大的也有三十二抬。

送葬隊伍每到一個大的路口,就會有人用長條凳攔住送葬的隊伍,凳上放一兩盒香菸做為吹手的辛苦費,吹手就會表演一段。表演以嗩吶為主,鑔、綁輔助,一般是圍著棺木邊吹邊轉,到高潮時會叩拜、跳躍、位置互換、輪盤轉,或悲傷或嬉戲,或高歌或低吟,或馬嘶或鳳鳴,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到了墳地,由司儀安排祭奠事宜。這天天氣陰沉沉的,像此時孝子們的心情。風俗,逝者的孫子輩要披紅,有辟邪的意思,也有保佑平安的意思。

拾杆人開始用繩子捆綁棺木準備下葬。這種繩結既要捆紮牢固,又要在棺木落穴後能夠順利抽出。這種繩結很複雜又不能出錯,稍有不慎就會出現事故,必須萬無一失。一般由年長的“把式”親手操作,年輕人在一旁觀摩學習。如今會這種結繩方法的五十歲以下的人幾乎都失傳了。

結好的繩結。旁邊的四根粗繩是拾杆人用來拉住把棺木放入墓穴的。繩結側面。中間的細繩能夠保證棺木的穩定。

孝子跪謝全體幫忙的人,本家孝子也要跪謝老孃家孝子。祭奠儀式在吹手的演奏中開始了。祭奠之後,就可以下葬了。

祭奠完畢,孝子們就脫去孝服,女眷必須離開,男丁幫忙下葬。先由兩個拾杆人下到墓穴中接應。墓道中事先鋪設一根光滑的硬木充當滑道,一會兒棺木放下來,就要順著滑道由人頂進墓穴。

下葬開始!棺木的大頭是最重的,墓穴的兩邊必須站兩個最健壯的拾杆人充當“立柱”,他倆幾乎要承擔全部棺木的重量,大家必須全神貫注,稍不留神就可能出事故。

兩邊的人用力往兩邊拉繩子,把棺木挪到墓道上方。中間的紅衣人是現場總指揮,前後左右都要照看到,成敗繫於一身,心理壓很大,他大聲命令,大家大聲附和,看的我手心直出汗,真是驚險!期間還要與預先下去的拾杆人交流溝通,對準滑道和墓道口。

調整好了!慢慢松下繩子讓棺木緩緩落入墓道,兩邊的繩子要保持棺木的平衡。棺木大頭先入墓道,搭在滑道上,小頭也緩緩靠在墓道壁上。

這時候左右牽引的繩索必須交換位置,這樣繩索就能順利抽出。這正是這種繩結的巧妙之處。

接下來一個強壯且富有經驗的拾杆人下到墓道後部,先要調整好方向,上千斤重的棺木都要靠他獨自一人頂入墓穴。墓穴裡的兩個人要接應著以保證棺木正好在滑道上。深埋頭部!肩膀頂住!腳蹬墓道壁!眾人高喊:“一、二、三 !”,一下子就將棺木頂進去了一半!

這時再放下去一位身強力壯的後生仔。,兩人背靠背藉著力,四肢撐住墓道壁,前面的人腳蹬背頂,使棺木順利滑入墓穴。

棺木就位後,在墓穴中擺放了紙錢、紙元寶、香燭、長明燈等祭品之後,接下來就要“包剎口”了。“包剎口”是什麼意思?堆墳丘還有什麼風水講究?且等小編在下篇中後續慢慢道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