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不去理財?你怎麼看?

雪之道理財


個人認為這裡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有錢理財,第二種是不懂理財。

第一種沒有錢理財的其實就是生活比較拮据的家庭,工資可能發下來就剛好夠開支,這種就不要扯什麼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了,我覺得這一階段的家庭最需要的理財產品是保險(短期險),因為你的家庭承受不了任何的風險,萬一家裡的頂樑柱和經濟來源出了問題,這個家庭就垮了。所以個人認為一年花個幾百塊買個保障,其實才是這個家庭最需要得理財。我之前有寫過一篇類似的回答,這裡就不展開了。

第二種是不懂理財,這個範圍比較寬,這裡列舉兩個問題,如果你都有明確的答案,那你對理財還是有比較清晰的認知的。

1、你知道過去10年,中國實際的通貨膨脹率是多少嗎?

2、你對自己的風險偏好是否有確切瞭解嗎?

實際通貨膨脹率是判斷那我們理財成敗的基準線

通貨膨脹率大家都知道,根據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近十年來CPI最高應該是2008年的5.9%了,那我們的理財產品是不是跑贏CPI就可以了?

但我們又深切的感受到,為什麼感覺實際生活水平和CPI的增幅想去甚遠呢?

網上有一組數據,供大家參考:60年代末的10元:可買大米80斤;2017年的10元:可買2斤;60年代末的最低工資是36元,一場電影的學生票是5分;現在一場電影的學生票最低是20元,是400倍。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矛盾呢?因為CPI並不能如實反應真實的反映實際的通貨膨脹率,主要是因為CPI的構成導致(這裡不展開,有興趣的同學自己去查資料)。那真實的通貨膨脹率是多少?我們用什麼指標來衡量——M2的增速。

M2的增速被簡單地視為“印鈔速度”,GDP的增長是“創造財富的速度”。如果我們把社會物質財富看作是奶粉,那麼我們應該增加等量的水,這個“水”是M2。如果加的水多了,那奶粉就淡了,你要喝到同樣口感奶粉的成本就高了。

那大家理解為什麼我們的錢會貶值這麼快的原因了吧。那過去幾十年,我們的M2增速是多少呢?也就是實際的通貨膨脹率是多少呢?

根據網上的數據顯示,過去40年,M2年均增速15%,1998年至2017年增長了16倍,2008年後的近十年M2從40萬億翻4倍至167萬億,而過去10年,M2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5.55%。

這樣的增長率只有一線城市的房價能夠追趕得上,這也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感覺,沒有買房的,最後都感覺財富縮水的原因。

網上有個段子能夠充分說明這個事實:

當你知道實際的通貨膨脹率以後,你才能判斷自己是不是在理財,還是你的錢只是稍微貶值慢一點而已。如果實際通貨膨脹率是8%,你買個5年定期5%,那你的錢不是每年都在貶值3%嗎?

懂得自己的風險偏好,是理財的正確開始

很多投資者朋友都覺得理財產品複雜,其實不然,只是很多人要找收益高,保本又安全的理財產品。這種投資者朋友一般會有各種原始股、現貨和外匯等高收益的陷阱等著你。

誰不想收益高,風險低,但這樣的產品很少,有也早就被市場中的高端玩家給收入囊中了,不可能流出市場的。

同時也帶來了另外一個現象,就是很多投資者在購買了一些理財產品後,只要虧錢,就說對方是騙人的。那為什麼賺錢的時候不說別人是騙人的呢?

但不可否認,以前確實很多銷售人員會通過一些誘導性的語言或者暗示性的表述吸引不合格的投資者去購買一些高風險的產品,這種是絕對應該被嚴厲打擊的,包括銀行等也都屢見不鮮。

但是現在這樣的監管環境,各類金融機構都受到嚴格的監管,各種資料通過互聯網都能夠去了解,複雜和不懂是你拒絕瞭解理財基本概念的理由嗎?你的錢投出去,你自己都不願意負責,誰會為你負責?

所以瞭解清楚自己的風險偏好,是你理財的正確開始。如果你連自己的風險偏好是怎麼樣的,那你選擇理財產品就等於瞎子摸象,非常容易過於保守或者過於激進。

比如你的風險承受能力是中等偏低的,希望在指數基金當中選擇一隻符合自己風險偏好的基金產品。放著風險低收益中等的中證紅利不投,卻要選擇收益高波動較大的中證500,那2018年的時候你就要承擔超過30%的損失了。

同樣是風險承受能力中等,你覺得除了存款、貨幣基金以外的產品都不合適自己,每年就拿著3%-5%的收益,覺得心滿意足,卻不知道債券基金過去14年的平均收益超過7%,而且債券基金過去就只有1年是平均負收益,虧得最多的那一年是2011年,平均的虧損幅度是3.12%。

至於如何瞭解自己的風險偏好,網上有很多資料,下面提供共一張有量化數據的圖片給大家參考。如果各位朋友還需要進一步根據自身的經濟、家庭情況進行風險量化,可以去網上找到相應的調查問卷進行自測。

所以很多人不理財,除了沒有錢的那部分以外,大部分是因為對自身風險偏好得認知不足而導致的不敢理財和不懂理財。

以上就是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Atlas亞特斯


可能是因為我從事金融工作的緣故,身邊的朋友同事都習慣理財。風險承受能力強的炒房、炒股,承受能力弱的大額存銀行理財產品、大額存單,流動資金存餘額寶、貨幣基金等。來回折騰無非就是想讓錢生錢,手裡的積蓄不至於越來越貶值。

我有個同事在2017年末有過一經典之作:申請銀行信用貸款30萬元全款購買一套單身公寓,2個月後賣掉,轉手賺了了12萬元。真正體現了撐死膽大的,嚇死膽小的。可有幾個人敢效防?能幹這事的,除了膽識、對行情的判斷,就剩運氣了。

如果還有很多人不理財,我分析著有以下幾個原因:

1、沒有理財意識。認為理財是有錢人的事,沒錢就不用理財。其實小錢也能理財,怎麼節流開源來積累資金,小積蓄怎麼增加利息收入,都是有必要的。

2、理財知識缺乏。手裡有錢,但不知道怎麼去理財。現今,理財產品非常豐富,涉及很多知識點,一部分人沒有風險識別能力,對理財產品的安全性無法判斷,又不願靜下心來學習,覺得太麻煩。

3、風險承受能力差。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收益,就算是安全性較高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也是存在的。這些人只求資金的安全基礎上,兼顧收益即可。所以銀行存款是他們最佳選擇。



潘敏77


市面上的理財產品多如牛毛,買就買國字號的,在人民銀行網站能夠查到的金融公司,到銀行裡存錢大堂經理便會給你推薦長短期的理財產品讓你購買,五萬起步,買理財產品比存定期收益要高2到3個百分點。它的短板就是急用提不出來!


現在的人為什麼不去買理財產品?看到或聽到,周圍的人買基金,買非正規渠道的理財產品坑了。怕了

其實最好的理財產品就是給自己個家人買上一分保險,我這不是給保險公司打廣告!最穩妥的理財就是購買黃金,雖然它升值空間有限,但是保值的能力有目共睹。

錢越多越好,都希望雞生蛋蛋生雞,源源不斷生出個金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投資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養雞還要糧食喂!

不要把錢看的比命還重!健康放首位,在健康的基礎上,人是數字1,金錢美女權利……都後面的0。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保險就是給自己和家人的一分保障。

保守的人只會當守財奴放在銀行裡定存,飛不高跌不著,安逸!這種人的可靠安於現狀。

6位數的密碼守3位數的存款,每月除了工資之外,發現洗衣服時在口袋裡的錢,是唯一的額外收入,這樣的人理財不適合你,想辦法掙錢才是王道!

還有的負翁,被商家忽悠的超前消費,口袋比臉都乾淨!每月逼著自己往卡里存十分之一的錢,只是手一緊的事,一年下來,你會發現,原來小錢也可以積水成淵。

人生能有幾回搏,我不贊成孤獨一擲,大賭大贏,在不影響正常運轉的前提下拿出一半或三分之一的錢投資實體經濟。

開網店是新興行業,都說90%的人掙不到錢,我朋友去年掙了雙十一二百多萬,兩名客服包裝工六七人,實體經濟比虛擬的網絡它的收穫遠遠比你想象的高。即使跌倒輸了錢賺了經驗有一首歌《愛拼才會贏》你的人生才會完美無愧於心。

三分之一的錢購買理財產品,國家發行的債券,股票,黃金期貨等,小額貸款公司也是一種收益較高的渠道。

三分之一的錢拿出一半存定期以備不時之需,剩下的一半應對生活開支。

題主說為什麼現在的人不去理財?不是不想理財是被五花八門的理財產品,整的眼花繚亂無從下手。

錢的瘋狂,在股市最能表現出來,他能讓你走上金字塔的頂尖,能讓你一夜暴富,也能讓你一貧如洗。

往往在金子塔頂尖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剩下百分之九十的人在塔基。股市有一個鐵的定律。一掙,兩平,七虧,財運在券商和操盤手。

我一直對理財產品持懷疑態度。我看過這麼一個笑話:說的是一個小夥子,早晨父親給了五元錢。買了一付手套出去搬磚,一天掙了100元。開心的說王健林給他的兒子王思聰20個億,三個月掙到五十億,2.5倍。自己用5元錢一天就翻了20倍,說明自己的理財頭腦還是有的只不過沒有資本。哈哈,愚昧,這是水桶和小溪的道理。在花盆的沿上放一圈毛毛蟲🐛首尾相連,它們只會跟著前面的爬,不會向別處走,直到累死。

還有一點,理財公司是拿著你的錢搞投資,賺更大的錢,我們賺個利息,你惦記他的利息,它惦記你的本金。一些網上的不明鏈接,推薦的理財公司不能買,否則你不理財財在,你理財財沒卻了。

最後一點為什麼很多人不去理財,思維定式。六十年代的人只會存錢,七,八十年代的人把多半的錢,用在了固定資產上,九零後超前消費,無財可理。

理財是長期收益不是短線投資,理財的目的就是錢生錢,把現有的資金以最小的風險,獲得最大的效益!


昝玉山


大家都在分析為國人為什麼不理財了,其實我不贊同這樣的觀點,誰說理財的人越來越少了,誰說國人不如理財了,在我看來,現在理財的人是越來越多了,理財的意識也是越來越濃了。回顧金融行業過去十年的發展歷程,前六年是中國金融市場發展最為繁盛的時候,在那六年裡經歷了2008,2015年股市的爆漲,和信託資管,p2p的空前繁榮,各類金融機構一度達全國到近20萬家,從業人員高達200多萬,把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理念推廣至全國每個角落,不管城裡退休大爺大媽還是農村婦女,都在討論各類理財。當然在經歷了自2015年下半年以來至今近四年的市場震盪之後,確實讓很多投資者受到了傷害,很多投資者開始暫時停止了投資行為,但這是任何行業發展的必然經歷,萌芽,發展,繁盛,動盪調整等。在這個時間裡不是不理財,是在重新調整補充學習,尋找機會重新出發。大家可以看看各類知識平臺,財經類的聽眾和讀者都是幾十萬上百萬的粉絲,當然中國人口基數很大,確實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還沒有太多理財意識和理財知識,所以中國的財商教育還任重而道遠,如果要像美國那樣幾乎做到全民理財,那中國將替代美國那樣佔據全球金融制高點,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國人也將不再只依靠勞動帶來收入,資產性收入將成為國人最重要的收入來源部分。

關注我,一個金融行業從業十二年理財師免費帶你學理財,讓你不再只有微薄的勞動收入,讓你有豐厚的資本性收入。


陸家嘴勤雜工


目前理財的方式很多,形式不一。大家對銀行保本理財比較感興趣,尤其是退休後的老人,基本上除了吃飯不太花錢,他們把多餘的錢都存成保本理財,但是國家近期不提倡保本理財,都是非保本高淨值產品,而且像工商銀行買高淨值的產品還要向銀行提供很多證明,比如家庭年收入達到30萬元以上,還要提供收入流水證明,買一款產品還要50萬起步,理財設置了很多條件,老百姓達到條件的也不多,只有把自己的錢存成大額存單或者買成貨幣基金,銀行結構性存款利率低而且時間長,不夠靈活,所以大家都存餘額寶或者在支付寶重買一款基金來投資理財,用錢更佳方便。


願你快樂73715936


確實,現在很多人不懂理財,對於理財的概念還僅僅停留在存哪個銀行利息會高,怎麼才能掙更高的工資,僅限於此;也許很多人會說,我的工資很低,沒必要理財,我的經濟水平未到理財的層面,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理解。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不是一種玩笑,曾經我也陷入理財誤區,以為自己的工資很低,未到理財的程度,直到開始使用支付寶和接觸的事情多了以後,才開始懂得理財的重要性。

理財的類型有很多,究其根本就是讓你更加合理的梳理你的財產,去分清什麼是必要花銷,什麼是必要投資,富裕的錢怎麼去創造更大利益。

理財種類很多,人壽保險,教育基金,基金,支付寶,股票,期貨,風投,購房等等等等。

初級者理財建議先學會將自己收入合理分配,然後將富餘的錢放入支付寶(小編這裡絕對不是在打廣告),在用餘額寶收益的同時,可以將一部分暫時不用的錢進行購買分險較低的基金,甚至年化率收益較高的限期存款,等等,購買時一定要分清楚那些錢是可能隨時要用的,那些是可以長期不用的。

中級者可以考慮購買養老類產品(到期後按月返回),給孩子買教育基金,投資房產(現在建議暫緩考慮),試著學習基金,股票等(一定要量力而行)。

高級別的可就多了,風投,期貨,房產,公司等等,只要你記住,不要讓錢閒著,讓錢生錢。可能我的理解還有些偏頗,但是大概意思是對的,請大家按喜好採納。




搜物志


為什麼很多人不去理財,怎麼看這個現象。雖然市面上有諸多理財渠道,但還是有很多人不去理財,分析原因如下:

第一、沒有理財意識。也是缺乏財商的表現,只會掙錢和花錢,掙得多,高消費,也足夠花銷,月月光一族,十年前的80後們大多如此;

第二、害怕被騙。主要人群集中在中老年,在剛過去的2018年,各種投資一蹶不振,一不小心才還會踩雷,這一年投什麼虧什麼,不折騰反而是賺了的;

第三、缺乏理財渠道。每個人所在的領域不同,關注的事物也不同。我們不得不承認,雖然同樣踩在地球上,雖然同樣身處一個國度,也雖然呼吸著同一個城市的空氣,住在同一個社區,拿著同樣的手機,看著同一個APP,顯示的內容卻不一樣!即使看著同樣的內容,同一篇文章,你所持有的觀點和重視程度也會不一樣的。你所熱愛的,他可能並不感興趣;

第四、根本不需要。土豪突然獲得一筆鉅額財富,幾輩子可能都花不完,也沒有改變世界的遠大抱負,吃好喝好玩好就是人生最大的追求,這樣的人根本不需要理財;

第五、無財可理。現在的90後們,有一半過的不是月光族的生活,而是月月為負的日子,基本談不上理財,早早的揹負上了債務,商家的各種引導消費,平臺的各種誘導借債,網絡上看到的各種有毒雞湯,難以抗拒的人性貪婪,加上還不成熟的價值觀念。未來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最後,用我前兩天發過的一篇文章《錢是這個世界上最容易得到的東西,想象決定了貧窮》的最後一段來結尾。

錢,真的是世界上最容易得到的東西,而且,這個東西每年會有貶值,這是客觀事實,沒有什麼神奇的,老馬沒有騙你,他只是在從他的角度在闡述他的認知和觀點。信則有,不信則永遠都沒有,也就是那句“我信你個鬼”,很多人也像那位不信馬雲的外賣小哥,追逐錢本身的虛無縹緲,那麼永遠無法理解“錢,是這個世界上,最容易得到的東西”這句話。





平常心H非常道


為什麼很多人都不去理財?因為在中國人的認知裡普遍缺少理財這個概念,我們更喜歡的方式是儲蓄,老年人存在銀行,年輕人存在餘額寶,這就是我們最最普遍的理財方式了。這首先是由我們的文化決定的,中國人普遍都比較有憂患意識,想事情都想的很長遠。其次,我們中國的福利水平還不夠完善,碰到很多事情都需要用到錢。這就決定了中國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冒險,只願意選擇這種零風險的儲蓄。


另外,中國在金融市場方面的建設還不到30年,而西方國家的金融市場普遍擁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中國在這一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2015年的股災、2018年的p2p爆雷,各類金融詐騙,都是金融監管不嚴產生的惡果,這就讓許多投資者望而卻步。而除去股票和近年來火熱的p2p,剩餘的理財產品又面臨著投資者不瞭解,,不認可,不願意輕易嘗試的窘境。

除去以上原因,面對日益增加的生活壓力,房貸車貸的負擔,很多人可能也沒有閒錢去理財,能夠過上舒適的生活變成了第一選擇。

雖然在現在看來大多數中國人還缺少理財觀念,但其實可以預見,隨著投資者教育的普及,金融監管的不斷髮展,福利水平的提高,中國人的理財觀念還是可以在不遠的將來建立起來的。


斷水流大師兄P


理財是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必要手段。有很多人不理財是因為自己窮,沒什麼資產,對於這種情況,我覺得要分兩種情況討論。

第一類是年輕人,剛工作,基本月光,沒什麼積蓄。他們覺得自己本金太低,每年多幾個點的收益還不到一頓飯錢。對這種人,我建議不妨把自己也當做一種資產,經濟學上叫做human capital,把別人理財的時間精力拿出來投資自己,如果每個月工資能漲一千塊,比什麼都強。

第二類是進入社會有些年頭的中年人,工資還可以,但是扣除養家餬口的開支後剩的也不多了,在工作上由於沒有資源也沒有上升空間。那這類人我建議還是要學著理財,盈餘雖然有限,但積少成多還是有一點積蓄的,不理睬眼睜睜的看著資金被通貨膨脹侵蝕也是很心疼的。

理財有很多種,銀行定期理財,貨幣基金,債券基金,股票基金,股票,按照你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能夠投入的精力自由選擇。相信總能選到適合你的一種。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想要看到更多更好的理財知識分享,就請關注我吧~


理財老大哥


從2006年左右開始,中國物價開始了一輪溫和性上。在此背景下,國內商業銀行從傳統業務資金結算逐步向零售業務轉型,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對存量客戶或者新增客戶發行各類產品,固定收益、浮動收益等等。配合當時A股股權分置改革引發的大牛市,最火爆的產品非銀行代理的各類型基金。人民群眾的理財意識得到了空前提高。但,相比物價的上漲,尤其房地產市場的快速上升,對應的平均收入水平卻沒有得到相應提升。再加上各類社保,醫保的繳費,很多社會下層群眾生活壓力反而比原來更大了。這種為從底層向中產奮鬥的人中,財富焦慮十分嚴重,總感覺錢不夠花,甚至相當一部分主動要求降低社保醫保繳納比例。這是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尤其一些剛走上社會的青年人,受各類商家宣傳和廣告影響,對消費十分熱衷,甚至手機這種並非重資產的產品也採用分期付款方式,更不提近年來時常爆出的“校園貸”“裸貸”等等極端案例。從一個側面反應出,中國家長對子女財商教育的欠缺和失敗。總有朋友問我,做什麼理財投資賺錢?我總跟身邊的人說要做好理財規劃,也總有一部分人說,我也想理財啊,沒錢啊!他們不知道,理財就是合理安排收入支出,做好計劃,讓錢花在最有價值的地方,而可花可不花的就堅決不花。不是非要等到有多少積累了才開始理財。尤其,有些家庭,讓他們買個意外或者重疾保險,他們寧願每天買菸抽打麻將也說沒錢買保險,談保險色變。這樣的家庭,一旦重疾來臨,整個就完了!!要知道,這也是理財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