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奶奶和姥姥-感恩

全職奶奶和姥姥-感恩

前段時間一則新聞《山東一老人幫女兒三年帶兩娃,暴瘦十多斤患上抑鬱症》刷爆了朋友圈,也將老年人隔代養育的各種困難,暴露在大眾的關注之下。

全職奶奶和姥姥-感恩

新聞裡的李阿姨63歲,老家在山東,獨生女兒結婚後落戶了武漢。自女兒生下第一個孩子的時候,李阿姨便隔三差五來武漢小住,和親家母輪流帶娃。

好不容易大寶上了幼兒園,沒想到女兒又生下了二胎。於是李阿姨只好長住武漢,專職帶小寶。卻因太過勞累,最後竟然患了抑鬱症。

同樣是幫兒子帶孩子的一位75歲的老阿姨,因為不小心吵醒睡著的孩子,被兒子說了幾句,竟然一下子想不開跳樓自盡。撇下身後一對年僅1歲的雙胞胎孫子和跪地長哭不起的兒子兒媳。

像兩位阿姨這樣,遠離家鄉、拋下老伴、放棄個人生活為孩子撫養下一代的老人還有很多很多。

《中國青年報》在2015年一項針對二胎的調查裡指出,85.2%的受訪者認為身邊隔代養育的情況非常普遍。二胎開放至今,這個數據恐怕只會更高。

縱觀我們身邊的隔代養育,有的是孩子完全託管給長輩,父母很少出現;有的是長輩幫忙白天看孩子,父母會在下班之後和週末帶回孩子;有的則是祖孫三代共同生活在一個屋簷之下。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因為兩代人生活習慣不同、教育觀念有差,似乎總是會產生一些摩擦。

有時候我們會特別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育兒方法,對老人的一些做法多加指責。其實是沒有站在老人的立場,去理解他們隔代養育的辛苦之處。

全職奶奶和姥姥-感恩

全職奶奶和姥姥-感恩

老人的大部分辛苦,來源於帶孩子,因為帶孩子是一份對身體和心理要求都很高的高強度工作,以他們的年紀和健康程度,有時是無法做到十全十美的。

很多時候老人不能按我們的意思去帶孩子,不是因為不願意,實在是因為體力上做不到。

我在我們小區裡是罕見的全職媽媽,我帶寶寶下樓遛彎的時候,碰見的不是保姆就是奶奶外婆。

我有時候也會和奶奶外婆聊聊育兒經。我給她們講,我在家會鼓勵孩子自己吃飯,不給孩子看太多電視,沒想到她們都說我這樣帶孩子很好。

但是她們自己卻不會這樣帶孩子。

全職奶奶和姥姥-感恩

陳奶奶說:“我要是給小寶自己吃飯了不得啦,滿臉滿身都是,吃完了還要擦地洗澡換衣服,沒有半個小時搞不下來。一套搞下來,我都累得吃不下飯了。”

張奶奶說:“你家阿姨搞衛生的時候你自己帶孩子是吧,我搞衛生的時候,誰帶孩子啊?不給孩子看電視,一天的事情都做不完了。”

確實,我們有的時候帶一天孩子也會被搞崩潰,更不用說年紀比我們大得多的老人家了。

她們給孩子洗澡的時候,彎下的腰比我們更痛;

她們蹲下抱孩子的時候,再起身比我們更難;

她們陪孩子在樓下跑的時候,追著孩子跑的腳步比我們更重;

她們比我們更怕孩子受涼感冒,所以會給孩子多穿衣服,因為生病了的孩子,照顧起來實在是太累。

全職奶奶和姥姥-感恩

全職奶奶和姥姥-感恩

老人帶孩子還有部分的辛苦,是來自對小家庭生活方式和育兒觀念的不適應。

一天我接了兒子去練琴。在教室外等候的時候,我聽見一位阿姨正在很大聲地打電話。

“為什麼遲到?還不是因為我又被老師留下談話了!”

“你女兒天天作業都寫不完,還上什麼這個訓練那個訓練啊!”

“我跟你說,不用整那麼多沒用的,好好讀書才是要緊!”

從她的隻字片語裡,我也聽出是怎麼回事了:

原來阿姨是一位奶奶,兒媳婦工作繁忙,所以平時都是她帶自己的小孫女。

今年小孫女剛上一年級,但是學習習慣不好,寫作業磨蹭,早上起不來,上課不好好聽,成績自然不理想。

阿姨兒媳婦認為,學習成績固然要緊,全面發展孩子的興趣愛好亦十分重要。

可阿姨卻認為學習才是第一位,有多的時間趕緊寫作業多好。

雖然觀念有別,阿姨也一直在努力配合兒媳婦的安排。

全職奶奶和姥姥-感恩

為了適應年輕一代人的育兒觀念,她只能更多地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奔波在接送孩子上培訓班的路上,陪伴在深夜寫作業的孩子的書桌前。

偏偏今天不僅下雨,孫女又被老師留堂,所以鋼琴課遲到了一會,結果偏巧兒媳婦打了電話來問。

我不知道她兒媳婦有沒有在電話裡指責阿姨遲到,但阿姨今天情緒的大爆發,肯定是因為日常壓抑了不少委屈。

隔代養育就是這樣一種工作,即使有時候受了氣,也不能夠任性辭職。

大部分隔代養育的老人們,自己帶著小孩,卻並不自由。

他們扛下自己子女一代的育兒重任,一邊嘗試改變,一邊負重前行。

全職奶奶和姥姥-感恩

全職奶奶和姥姥-感恩

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並不是不能理解父母幫我們帶孩子的辛苦,只是因為對教育子女的焦慮,經常話一說出口,就變成責怪。

“媽,你不要給孩子餵飯了,孩子自己會吃!”

“爸,不要給孩子看太多電視,對眼睛不好!”

“不要每次孩子一哭就拿出棒棒糖,你要和他說道理!”

“不要給孩子用大人用的筷子,會傳染細菌!”

“不要總是抱著孩子,要讓孩子自己走!”

“說過多少次了,不要總是慣著孩子!你們怎麼就不聽?”

我們害怕,長輩總是給孩子吃零食,會把孩子的胃口和牙齒統統吃壞。

我們害怕,長輩的溺愛,會養成孩子小霸王和無法無天的性格。

我們害怕,長輩的過度保護和事事代勞,會阻礙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獨立性的發展。

其實這些都是我們的焦慮無謂的擴大和想象。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南希麥克威廉姆斯曾說道:

“在所有的文化當中,祖輩都是溺愛孩子的。無論是美國、歐洲,還是在中國。這沒有問題,來自於祖輩的適當的溺愛,對孩子而言是美好的體驗。”

所以,比起不斷在日常生活中糾正老人的一些育兒觀念和舉止,造成一種緊張的家庭環境,不如放下偏見,一起營造有愛的家庭氛圍,對孩子來說,似乎更有益處。

全職奶奶和姥姥-感恩

全職奶奶和姥姥-感恩

誠然,在隔代養育的家庭裡,有一些老人,會顯得尤其固執,喜歡用老一輩的經驗壓年輕人一頭,不僅在育兒問題上和孩子爸媽針鋒相對,甚至還會插手干預小家庭的生活。

有些孩子爸媽可能會認為,既然老人不按我的意帶孩子,等他們老了我也不會好好贍養。

但是,子女贍養老人是法律規定的義務,老人給子女帶孩子卻並不是本分。

我們從小被教導,接受他人的幫助時要記得感恩,怎麼到了這件事上,就忘記了和老人說一句“感謝”,道一聲“辛苦”了呢?

美國心理學家琳·洛特一直倡導,要積極贏得合作,首先要看到對方的行為、理解對方的感受。

就是說,如果我們希望父母可以更願意配合我們的育兒觀念,不厭其煩地說教和指責,都不會有任何效果;

反而要先感謝對方的付出,才是解開冰凍的第一步。

全職奶奶和姥姥-感恩

我家孩子今年面臨幼升小,我媽媽老早就給我兒子買了一個公立小學的學區房,但是我卻想要兒子去上一家新成立的私立小學。媽媽卻不同意,反對得很激烈。

我給媽媽說了好多次我的想法,總是越說越僵。

後來我想起琳·洛特的方法,於是給媽媽發了一條微信,首先感謝了她對我兒子這幾年的照顧,更加感謝她經濟方面的付出——購買學區房,希望她能在日後,一直支持著我。

沒想到寥寥幾句,我媽的態度就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於是我更加認識到,在隔代養育的家庭中營造有愛的家庭氛圍,最應該做的,就是常說那四個字——“您辛苦啦!”

這四個字,代表了我們對長輩無私付出和操勞的感謝,也代表了我們認可長輩在家庭中提供的獨一無二的價值。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很早就說過:

“人天生追求歸屬感與價值感。”

當老人認為自己的功勞被看見、自己的付出被認可,就有了在這個家庭的歸屬感,他們就會更願意融入我們的生活方式,對不同的育兒觀念,也會變得更加開放。

全職奶奶和姥姥-感恩

在如今的社會,隔代養育已經是個不可避免的話題。為了收穫一個和諧友愛的家庭,不妨試試多多感謝那位幫我們帶娃的老人。

今日互動

感謝老人的付出

是解開冰凍的第一步!

你和家裡老人有過哪些矛盾?

又是如何巧妙化解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