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為什麼德國會從阿登森林進攻法國?

奔波兒灞WOO


筆者認為,阿登山區並非是法國人疏於防範,相反,是法國人精心設計的一個陷阱!

作為一個浸淫歐洲大陸數百年的一個老牌帝國,特別是和德國血戰上百年,法國人不至於像後人說的那麼粗心大意。血的教訓告訴法國人,未來和德國的戰爭必須有同盟軍並肩作戰才有取勝的可能,並且儘可能的要把戰場轉移到國外。70年前的普法戰爭和20年前的一戰主戰場都在法國東北部這個法國工業集中的地區,無論勝敗與否,心臟地帶都慘遭蹂躪導致國家元氣大傷。

吸取歷史教訓,法國沿著德法邊境構築了馬其諾防線,在法國東北部比利時邊境部署野戰部隊主力。法國人很清楚,在銅牆鐵壁的馬其諾防線面前,德國人肯定不會一根筋的去硬闖,未來的主戰場還是在法國東北部邊境。比利時是德軍必經之路,一旦德軍發起攻擊,那麼法軍主力部隊將迅速前出至比利時境內的戴爾河,依託戴爾河構築防禦工事將德軍擋住。特別是當德軍飲馬英吉利海峽後,英國人也必然出兵介入,這樣一來,英法聯軍就可以在戴爾河並肩作戰,英國海軍屆時襲擊德軍側翼,鎖死德軍的機動空間使德軍休克死亡。

對於馬其諾防線和北部戰線結合部的阿登山區,法國人並沒有忽略。在阿登山區西部默茲河畔的色當,法國人部署了一個由2個裝甲師、1個牽引炮兵團和以卡車為運載工具的機械化步兵部隊組成的第21軍。目的很明顯,德軍即使穿越了阿登山脈,必然被洶湧的默茲河擋住,等待後續部隊增援。這中間至少有5—6天的空隙,屆時法軍就可以從南、北、西三個方向從容調集兵力對默茲河畔的德軍來個半渡而擊,封閉阿登山口。

所以,阿登山區與其說是法國人忽略了,倒不如說是他們精心設計的一個圈套!

順便再提一下,馬其諾防線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只是一個單純的防禦工事,實際上關乎法國的整體國家戰略。英國和美國有海峽和大洋作為天然地理屏障,陸地上沒有強國接壤,因此在國際事務中有著很強自主能力,可以做到多享受權利少盡義務。法國人沒有海上條件,那就只能在陸地做文章。德法邊境的馬其諾防線本身就是敵人進不來、自己出不去的性質,東北部接壤的比利時、盧森堡又不是什麼強國,法國人卻可以不踐踏他國領土為由不對第三方負責。

利用這樣的算計,法國人和英國人一樣,滿心希望可以將德國這股禍水引向東面。

一開始,希特勒包括大多數德軍將領在內對於取道阿登森林進攻法國並不太贊成,甚至是堅決反對!他們很清楚那是法國人設計的陷阱!但是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這兩個優秀的參謀官和裝甲兵卻決心要趟出一條路來!

經過對施裡芬計劃的精心研究和實地考察試驗,曼施坦因認為,施裡芬計劃的精髓是要先把法軍主力死死吸引住,然後再集中精幹力量從側翼直搗法國腹地,重點在於後者。而一戰時期德軍雖然把法軍吸引在了南面阿爾薩斯和洛林,卻沒有纏住,並且北面的攻勢過於遲緩。南面的法軍回過神來趕緊掉頭北上增援,最終使德軍功虧一簣!

於是曼施坦因認為,從阿登山脈突破的德軍部隊必須迅速推進,不能停下來等待增援。只要能夠迅速突破默茲河,那麼德軍就勝券在握。裝甲兵古德里安經過反覆試驗,認為德軍裝甲部隊可以完成曼施坦因設想!

希特勒對於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的計劃一開始雖然也十分讚賞,但是不能不考慮大多數德軍將領制定的以北線作為主攻方向的“黃色計劃”,所以並沒有立即贊成。直到一個偶然的事件——負責主攻方向的德軍B集團軍群一名參謀官乘坐飛機失事,身上攜帶的黃色計劃方案被英法聯軍截獲。希特勒於是認為黃色計劃方案洩密,這才臨時調整了計劃,採納了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的方案,把主攻改為助攻,由古德里安打頭陣,率裝甲部隊從阿登突擊!

古德里安行動迅速,穿越阿登山區後沒有等待步兵增援,而是在航空兵掩護下全力向默茲河突擊。駐守色當的法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法軍統帥部也對德軍的突破感到震驚,匆忙調集裝甲部隊反擊。法軍戰車在質量和數量並不比德軍戰車差,但是在兵種協同戰術上可是遠不如德國人。很快,在德軍的打擊下,法軍的反擊被徹底粉碎。古德里安突破默茲河後猶如一把利刃直插法國腹地,再沒有任何一支力量可以阻擋他的前進!


寰宇長劍


該計劃來源於希·馮·曼施向希特勒提交的一戰“施裡芬計劃”升級版的“黃色計劃”

這個計劃的核心構想,就是改變一戰時採取的右翼(荷蘭,比利時低地國家的路線),

而直接把戰略放在了中央(阿登森林)。這是一條令法國意想不到的的路線,從此處

攻入法國,直接把法國防線撕裂成南北兩段,無法呼應。馬奇諾防線也形同虛設了。

法國人主要認為,阿登屬於山區,密佈森林,德國人不會選擇如此崎嶇複雜的路線進攻法國。

更精妙的是,德軍發動阿登突襲之前,做好了原有“黃色計劃”中對低地國家攻擊的準備工作,用來迷惑英法聯軍。佯裝進攻比利時,假裝要從此繞過馬奇諾防線。還現場表演挖戰壕。

在上述準備工作做完之後,阿登森林防線只剩幾個裝備較差的法國師駐紮。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計劃並不是天衣無縫。英軍多次提醒,但甘末林置之不理。

一戰英雄貝當元帥的原話:“阿登山區沒有危險,現代機械化部隊是通不過的,德國人只是在那裡虛張聲勢的佯攻”

最終,阿登森林不但沒有組織德軍的坦克,反而成功掩護了德軍的行動。





開司桑


從戰略上來看,進攻法國無非就是三種選擇,即將主要進攻方向放在南翼或者中央或者北翼,南翼是法國苦心經營的馬奇諾防線,缺乏重炮的德軍不可能迅速達成突破,戰爭將再次陷入一戰那樣的陣地戰和消耗戰,這對於資源匱乏的德國來說,就是失敗。所以將主攻方向放在南翼不在德軍的考慮範圍之列。



那就只剩下中央和北翼了,中央方向上地形複雜,多是山地和森林不利於德軍裝甲部隊的行動,而且法軍還有默茲河這一有利地形阻礙德軍的快速推進,法軍這裡並不適合大兵團的作戰,即便德軍在這裡發起進攻,不利的地形和法軍的防禦也足以遲滯德軍的推進,為法軍預備隊的趕來爭取到足夠的時間,介時法軍將阻止住德軍的進攻,而德軍的後勤補給將大大不利,在這裡進行決戰對法軍也是有利的。

至於北翼嘛,在一戰的時候德軍就是通過這裡攻入法國的,考慮到德軍從中路和南翼發起主攻都存在非常明顯的不利條件,聯軍斷定德軍還會從北翼,即從荷蘭、比利時攻入法國,為此聯軍在這裡集結了強大的兵力,大部分機械化部隊都集結在了這裡,顯然聯軍準備在這個方向上同德軍的主力進行決戰。


這麼擺在德軍面前的問題就來了,從地形上來看,從北翼的荷蘭、比利時一線發起進攻最為合適,戰線的寬度可以讓德軍投入更多的兵力,但是聯軍在這裡也同樣投入了強大的兵力,德軍在數量上的優勢將非常有限,根本曼施坦因的分析,他認為即便德軍在這裡打的再好,最多的成果也就是擊退聯軍,而無法殲滅聯軍,因為這種正面的作戰基本不可能達成大規模的包圍殲滅戰,所以最多是將聯軍趕入法國境內,但是聯軍的防線依舊會完整,德軍還需要繼續進行決戰,考慮到英法兩國不停的戰爭動員,時間的延長只會讓聯軍的實力明顯增加,而德軍並不能比過兩個國家的動員能力,所以德軍在數量上越來不佔優勢,進而失去取得勝利的機會。


這樣德軍還是將目光放在了中央方向上,勝利的關鍵在於德軍是否能快速通過這一複雜地區,突破聯軍的防禦,曼施坦因向坦克戰的專家古德里安徵詢了意見,主要是詢問德軍的裝甲部隊能否快速通過這一地區,在得到了古德里安的肯定後,新的計劃也就此形成。因為裝甲部隊本身具有強大的越野能力和突擊能力,在空軍的配合下突破由二線部隊構建的防線不成問題,這些部隊嚴重缺乏反坦克火力,戰鬥力也不高,難以阻止德軍坦克的進攻,然後利用裝甲部隊的機動性不斷的深入,擴大突破口,使得以步兵為主的聯軍預備隊無法封閉不斷擴大的缺口,從而將戰役突破達成戰略突破,強大的德軍裝甲部隊將直接向在荷蘭和比利時的聯軍主力後方挺進,合圍殲滅聯軍,從而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戰略論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上講,阿登地區由於森林茂盛, 丘陵起伏,並不適合坦克充分發揮作戰效果,英法聯軍存在疏於防範的可能;阿登地區正好位於馬奇諾防線終點和英軍所構建的工事起點的空隙部分,屬於防線的真空區,事後表明,英法聯軍只派遣了一個二流的師去駐守;只要德軍能在法國統帥部尚未引起注意到該地區的危險之前,迅速通過比利時南部的森林地帶,則法國的平原地形軟肋就會暴露在德國的坦克裝甲兵面前,馬奇諾防線就會不攻而破,避免了正面對抗的軍力損失。



從阿登森林進攻的方案固然高明,但是因其風險性較大,在剛開始是並不是第一方案。最初的方案被曼施坦因認為是完全照搬1914年的施裡芬計劃,其主攻方向是比利時的中部,而阿登地區只是作為助攻的地位。由於一系列的陰差陽錯,曼施坦因提出的從阿登森林為主攻方向的方案才成為了最終的執行方案。


德國閃擊波蘭後,希特勒主張趁熱打鐵儘早拿下法國。他擔心德國士兵的戰爭意志會逐漸消退,而同盟國的有效宣傳會瓦解德國軍民主站的意願,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英法的坦克和飛機的研發和製造會逐漸縮小與德軍裝備的差距。

而德軍將領認為戰術和武器的先進並不能彌補軍隊數量上的劣勢。德國當時所能動員的總數為98個師,其中36個師是缺乏裝備和訓練。而且軍方普遍認為對英法直接挑起戰爭會令德國再次陷入像一戰時的持久戰中,慢慢地拖垮德軍的實力,最終以失敗收場。

希特勒一方面向德軍將領強調蘇聯保持中立的時間不會太長,最終會和德國分道揚鑣,造成德國腹背受敵;另一方面強調英法不但不會與德國和談,還會加速軍備擴充。

儘管希特勒在軍事會議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還是不能說服德軍高層同意其方案。德國陸軍司令勃勞希契以辭職為要挾,也沒能動搖希特勒的決心。

德軍高層只能以天氣為理由拖延侵法的時間表,首次暫定的攻勢發動時間由1939年11月12日,不過這個命令在11月7日就被取消了。因為氣象專家預測天氣將會變壞,因此預定時間延遲了3天。

然而惡劣的天氣一直延續到了1940年的初。1940年1月10日,希特勒還是決定排除萬難,在1月17日發動攻擊。希特勒此時已經受夠了德國將領的託辭,他認為天氣只是推遲進攻的原因之一,他的將軍只是想以此讓其知難而退。


戲劇性的一幕又上演了,德國空降部司令施圖等特將軍派遣一位少校到第二航空隊充任聯絡官,從明斯特飛波恩去和空軍討論無關緊要的作戰細節。

此時這名少校攜帶了西線攻擊的全部作戰計劃。在嚴寒和強風中,他在冰雪覆蓋的萊茵河上空迷失了方向,誤入了比利時,並在那裡迫降。比利時人從少校身上獲得了沒來得及完全焚燒的西線作戰計劃文件。

比利時人將其複印本轉送給了英法兩國政府。但是他們的軍事顧問缺認為這是德國人的反間計,用以吸引他們上鉤。從後來的事實看,英法聯軍從未對於他們原本的計劃做任何改變,也沒對此做任何防範措施以應萬全。

希特勒在得知計劃有可能曝光後,並沒有暴跳如雷,而是顯示出了異常的冷靜。他剛開始決定要立即採取行動,但是很快就抑制了這種僥倖的心理,並全盤推翻以前的計劃。而此時曼施坦因的計劃也就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

任何偉大的計劃能獲得成功,都是經過大膽假設和小心求證。曼施坦因在1939年11月就與古德里安討論從阿登進攻的可行性。

古德里安根據其一戰時期的經驗,瞭解那裡的地形,他認為曼施坦因的計劃具備可操作性。

A集團軍的司令倫德斯特是曼施坦因的上級領導。他認為曼施坦因是後輩將領中最優秀的戰略家,其計劃很快就被說服了。

但是當該方案向德國陸軍總部彙報後,遭到了反對。德國最高統帥部作戰廳的副廳長瓦利蒙特將軍,成為了該計劃復燃的其中推手之一。他在12月中旬和曼施坦因做了一次長談後,就將這個顛覆性的計劃轉達給了統帥部掌管作戰約德爾將軍,而後者又轉達給了希特勒。

這時辦公室政治成為了此項計劃的攔路虎。原先計劃的制定者,德國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總參謀長哈爾德,對此深感不滿。他們利用職權的便利,將曼施坦因調任為某個步兵軍的軍長,以排擠出新計劃制定之外,使他沒有發言的機會。

再次讓事情峰迴路轉的是希特勒的侍衛長施蒙特將軍。他是曼施坦因的迷弟,並感覺到曼施坦因受到了打壓。於是他強烈向希特勒進行安利,這也為曼施坦因能夠當面向希特勒解釋計劃提供了機會。

希特勒一向推崇一切能夠速戰速決的方案,兩人很快就一拍即合,並且迫使德軍上下執行這一計劃。而對於曼施坦因的功勞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當我談到西線方面的作戰計劃時,只有曼施坦因一個人最瞭解我的思想。"

如果按照舊的計劃進行沙盤推演,德國的主力會一頭紮在實力最強和裝備最精良的英法聯軍主力部隊。它最多隻能把聯軍驅趕回法國的邊境線而已,而不會使法國淪陷。

歷史有時候就是偶然因素的集合,在遭遇一連串不順之後,反而否極泰來。希特勒即使再算無遺策,也不會想到最終的結果竟如此順利。有時候一切的遭遇都是最好的結果,但是對於希特勒的萬幸卻是德國和全世界人民的不幸,從此以後和平的曙光漸行漸遠。


梓蕤


德國經阿登森林進攻法國,正是看到法國在這一地區防守薄弱,從此處進入法國,更容易突破,德國利用了攻其不備,突然襲擊的方式,很快使法國陷落和投降。可以說這是二戰歷史上一次經典戰役。

法國的馬奇諾防線本來是穿過阿登森林的,但法國人認為,森林樹木茂盛,雜草叢生,不利於德軍機械化部隊開進,所以法國忽視了對阿登森林地段防禦工事的建立,法國人真是百密中有一疏,讓德國人鑽了空子。

穿過阿登森林,德國人面臨的困難只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砍伐樹木這些難題,與攻城拔寨,刺刀見紅達成戰果相比,顯然前者成本更低。




王春來342


阿登森林,為山地丘陵地形,樹林密佈,是典型的易守難攻之地。阿登森林雖然易守難攻,但也不是沒有可能穿越的,1940年,德軍就曾穿越阿登森林直接進攻法國。

在1949年的時候,德國在二戰中戰勝波蘭後,已經完全控制了北歐,沒有後顧之憂了,這更加助漲了當時希特擴張的野心,隨即德國制定了擴張計劃,制定進攻法國的“黃色計劃”,在這個計劃中,德國準備讓裝甲車從阿登森林登陸,一舉進攻,粉碎撕裂法國的防線,而當時法國的重點防線是馬奇諾防線,法國人過於自信的認為德國不可能從阿登森林登陸,而恰恰相反,德國軍隊在做足了充分的準備後,從阿登森林登陸給法國造成了致命的打擊。德國從阿登森林登陸,個人認為主要是因為:一方面是法國太過於依賴阿登森林的地形和低估德軍的機械化能力,另一方面是倘若德軍不走阿登森林,那麼在那裡部署的每一個士兵,都是多餘的。正因為法國不重視的態度,使得德軍穿越阿登森林時,根本沒有遇到過什麼像樣的抵抗,德軍也僅用60小時不到穿越了阿登森林,將戰火帶到了法蘭西。法國不是輸在了阿登森林不夠險峻,而是輸在了自己不上心的態度。


萌萌噠歷史小故事


1940年希特勒聲東擊西,利用英法龜縮馬奇諾防線,打靜坐戰爭的機會,繞過防線,從阿登森林突然楔入,以古德里安指揮的裝甲部隊穿過山林,攻入法國。馬奇諾防線陷入被動,法蘭西岌岌可危。到1944年底德軍最後反撲,利用漫天下雪,集結12個師,突然在阿登地區發起進攻,向前推進一百多公里,美軍措手不及,由黨衛軍斯科爾策尼率領的一支2000人會講英語的部隊深入美軍後方,偽裝成美軍,胡亂指揮部隊,造成混亂,慌得丘吉爾連忙寫信向斯大林求援。


文舀


這個就像三國時期的蜀漢北伐。從漢中越過秦嶺只有那麼幾條路,不是走這條就是走那條。只有韓信出其不意的戰術成功了。

德國和法國邊界在阿爾薩斯和洛林,這是最快捷的通道,相當於秦嶺的子午路。是法國重兵把守的。

一戰時小毛奇因為害怕法國的反擊,從右翼抽調部隊加強這裡,導致右翼兵力不足,無法經過比利時繞過巴黎,不能從兵力薄弱的海岸巴黎之間插入法國腹地,再反過來從後方包圍擊敗法軍的重兵集團。

施利芬計劃體現出大膽、冒險精神,集中優勢兵力突破薄弱部分,大縱深迂迴作戰。是拿破崙戰爭以來的精華體現。

由於馬奇諾防線的存在,(即使沒有馬奇諾防線,德國也不會從那裡進攻。因為雙方都部署重兵集團。)德軍只能選擇從比利時進攻法國。從拿破崙時代就是如此的。拿破崙在比利時最後一次迎戰反法聯軍,兵敗滑鐵盧。

如果二戰時期的德軍主力依舊通過比利時入侵法國,就是強攻。雙方比拼的是力量大小,肌肉強壯。這會限制德國裝甲部隊的推進速度,不能發揮機械化部隊的優勢。如何把裝甲部隊投入到敵軍後方、側翼是制訂作戰計劃的主要難點。

相信曼施坦因實地考察過阿登山區。雖然地形崎嶇,但是坦克依然可以通過。這樣,通過阿登山區就可以突破法軍防線,實現穿插分割包圍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聯軍。這也是一種側翼迂迴戰術,和施李芬計劃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只不過更巧妙,更適合機械化步兵和裝甲部隊。

裝甲部隊的優勢就是速度快,用少量兵力就可以實現快速突擊。一戰時期的德軍是不能利用阿登山區進兵的。因為山路崎嶇,無法通過大量部隊,不能在兵力上形成優勢。

而裝甲部隊少而精,戰鬥力強大。通過阿登山區的少量部隊依然具有強大的攻擊力。這就叫與時俱進,戰術隨武器裝備變化而變化。


天明遙遙山海關


因為阿登森林是馬奇諾防線薄弱環節,屬於原始森林道路難進泥濘不堪,法軍認為德軍機械化部隊不會選擇走這裡,再加上如果在阿登森林修建防線成本較高,所以這裡防禦薄弱,而德國正是利用這一點迅速攻破


煙花落靜1945


因為當時比利時與法國之有一條法國認為是固若金湯的“馬其諾防線”。德軍避實就虛從法軍較薄弱的阿登森進攻法國以達至出奇不意,也自己最小的代價得到整個戰役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