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祸水东引”难解其安全焦虑

董一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欧洲

近期,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讲话颇受外界关注,作为欧盟的支柱大国以及慕安会的主办国,德国的表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对于国际秩序、全球安全的态度,而默克尔的讲话中除了提及多边主义、伊核问题等“老生常谈”以外,提出应该将中国纳入美俄两国先后退出的中程导弹军控框架。从美国自2018年10月宣布退出《中导条约》到今年1月正式退出以来,这一国际战略基石震荡,一定程度上增加欧洲的安全焦虑,然而欧洲的这一表态却充分暴露其妄图在国际军控领域亡人自存、自私自利的心理。

《中导条约》是1987年美国和苏联经过上百次艰难谈判而达成的军控协议,规定美苏双方不得拥有射程在500-5000公里的陆基中短程导弹及相关的运载和发射设备,双方在执行条约时共销毁了2600余枚导弹。欧洲国家虽然不是《中导条约》的缔约方,但该条约确对欧洲国家的安全保障最为关切。而《中导条约》所限制的陆基中短程导弹,正是冷战期间美苏在欧洲密集部署,相互对准的类型。对于五千公里以上的洲际导弹而言,美俄是直接越顶,基本没有“中间商”。而陆基中短程导弹,适用范围则正是欧洲大陆。因此,欧洲方面的反导和担忧也十分强烈,默克尔在慕安会上提及《中导条约》也是此种焦虑的集中体现。

然而,德国的此番提议却是将原有《中导条约》框架下的双边问题多边化,反映出德国乃至欧洲在战略安全上的复杂心思。

一方面,欧洲希望将这一表态作为一种在战略上乃至欧美关系大局方面对美国的“献礼”。由于美国就退出《中导条约》所提出的重要借口之一即是该条约未能约束一个在军事力量上不断增强的中国,而美国特别是在新版《国家安全战略》中提出中美进入战略竞争阶段后,对于中国经济、政治、军事等全方位实力上升抱有一种防范、打压态度,因此中国的弹道导弹能力作为维护主权和战略安全利益的坚盾,也因此被美国视作不择手段除之后快的“钉子”。而欧洲的此番表态,既在限制中国军事能力方面迎合美国,增加美国在后《中导条约》时代重构导弹军控框架的兴趣,也希望在当前欧美关系不断松散疏离的背景下,向美继续传递同一阵营的“投名状”,为欧美关系再添一道加固阀。

另一方面,德国及欧盟作为以软实力见长,数十年来乐于打着多边主义幌子谋一己私利的国际行为体,对于国际多边机制有着可被称为教条主义式的迷信,认为在己方并非以军事力量在国际舞台见长的情况下,以多边框架将尽可能多的军事大国“框住”“固定”,就能更大程度保证其自身的战略安全环境,以促进美俄两国在欧洲地区的导弹部署较量上升趋势回归到过去三十多年来的平稳轨道。

但是,欧洲的这一如意算盘在现实中不仅仅无法实现预期目标,而且将会给亚太等其他地区带来新的安全风险。苏东剧变后西方迅速将中东欧11个国家收编到己方阵营,将北约的防卫前沿向俄罗斯的边境推进了上千公里,俄罗斯战略空间与环境被严重挤压的同时,俄罗斯与西方关系也自乌克兰危机以来持续僵化,双方在乌克兰、叙利亚等地结构性矛盾难以消解,甚至出现向白热化和长期对抗方向发展的趋势。

美国单方面退出《中导条约》事实上进一步伤害了美俄之间本已薄如蝉翼的战略互信,将双边协定以纳入更多国家的方式升级为多边框架,不仅增加了协定的谈判、妥协和达成难度,同时在美俄关系结构性矛盾难解的背景下不具备外交上进行操作的气氛,俄罗斯在经历西方长达三十年的打压后,有多大意愿回到一个由美国率先撕毁并对其自缚手脚的国际规则中,其可能性要打上大大的问号。

同时,德国的这一表态更有可能将导弹管控的邪火烧向亚太地区。亚太地区在冷战期间并非是美苏军事角逐的主战场,在冷战后随着和平与发展基本成为地区局势的主旋律,传统军事安全问题在亚太也并非最大焦点。而随着德国将“中国纳入中导管控框架”的论调抛出,亚太地区导弹军控、部署以及相关国家的口角设置摩擦很有可能因此浮现,给远离传统安全问题的亚太地区徒增烦恼,甚至打开谁也无法预想的潘多拉魔盒,并将坚持和平发展、坚定维护自身安全和主权利益的中国推向风口浪尖。

因此,德国与欧洲在安全焦虑下的慌不择路、饥不择食乃至祸水东引的做法,对于一届旨在商讨全球战略与安全形势,增加沟通与互信的慕尼黑安全会议而言不可谓不合时宜,而基于自利自保、牺牲他人的做法势必难以加强自身安全,反要给世界带来更多混乱。(责任编辑:唐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