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YY李學凌朋友圈意外走紅,但這款AI慢病管理方案與“芯片植入”無關

因YY李学凌朋友圈意外走红,但这款AI慢病管理方案与“芯片植入”无关

題圖來自The medical futurist

如果不是李學凌的一條朋友圈,按照原定計劃,Airdoc內部代號為“Airdiet”的AI慢病管理解決方案要在幾年後才會進入公眾視野。

10月22日,歡聚時代(YY)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學凌在朋友圈曬出幾張照片,並配文稱“今天第一次在身體裡植入一個芯片(早期版本)。相信這是里程碑的一條,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自己的身體裡植入芯片,以便於更好的瞭解自己。”

因YY李学凌朋友圈意外走红,但这款AI慢病管理方案与“芯片植入”无关

圖片來自新浪科技

原本是一條“碎碎念”的朋友圈,卻因為“植入芯片”的說法掀起了熱議。資深的糖尿病患者顧曉波發了一篇題為《李學凌總,小心被誆!》的文章,指出李學凌朋友圈圖片中展示的產品並非“植入芯片”,而是雅培的動態血糖儀產品。

“被過度解讀了。”Airdoc創始人張大磊告訴鈦媒體,兩人是私人朋友,李學凌朋友圈展示的產品基於Airdoc送給李學凌內測的AI慢病整體解決方案,方案的核心是一套人工智能算法,並不是一個物理可見的硬件,大家看到圖片中的硬件是用來採集體徵數據多個傳感器中其中一個。

張大磊介紹,該解決方案實驗已完成兩輪,主要針對專業人士,目前正處於第三輪內測階段。內測用戶以三甲心血管內分泌醫生和醫生推薦入組的患者為主,李學凌沒有健康問題,他對了解自己身體有興趣。

“傳感器本身不是我們自己做的,我們也不做什麼芯片。”張大磊向鈦媒體透露,產品核心是算法,通過各種各樣的傳感器收集的數據指導一個人的飲食、營養和運動。

並非“植入一個芯片”

一年前,在鈦媒體2017T-EDGE峰會上,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在分享科技如何給生活帶來改變時便展示過這一產品。

因YY李学凌朋友圈意外走红,但这款AI慢病管理方案与“芯片植入”无关

李天天在鈦媒體現場展示的雅培輔理善瞬感系統

彼時,李天天在演講中提到,原來要採集數據必須要去醫院,這樣會很麻煩,現在在家裡就可以採集到,並且通過手機、通過可穿戴設備發給遠方的醫護人員、醫生、營養師,這種醫療科技已經是真實的,不是未來的科幻產品,未來幾年之內隨著產品滲入到家庭中。

與科幻片裡的“可植入芯片”不同,這個一元硬幣大小的產品是醫用級“傳感器”。

這種無針頭胰島素注射器,採用高壓噴射原理,可以讓胰島素通過高壓噴射進入到皮下,減少了每天打針的恐懼心理,然後用設備掃描就可以監測血糖。

因YY李学凌朋友圈意外走红,但这款AI慢病管理方案与“芯片植入”无关

圖為雅培輔理善瞬感系統,從左到右依次為傳感器、血糖掃描儀、數據顯示屏幕

鈦媒體觀察到,在雅培醫療設備的官方淘寶店鋪中,一套雅培瞬感葡萄糖檢測儀售價為1368元,包含一個掃描儀、兩個傳感器探頭,該探頭最多可佩戴14天。

實際上,雅培這款產品是目前眾多醫用級生物傳感器中的一種。據The medical futurist報道,人體從頭到腳踝目前至少有九個部位可以使用傳感器,覆蓋運動、睡眠、生命體徵等範圍。

因YY李学凌朋友圈意外走红,但这款AI慢病管理方案与“芯片植入”无关

數字健康傳感器身體圖,圖片來自The medical futurist

這些醫用級生物傳感器為普通用戶打開了一個觀察自己身體運作的窗口,而安裝了App的手機則可以因此成為檢查工具,讓原本被放養的健康數據有了自我精細管理的可能。

關於傳感器對於慢病管理的重要性,《顛覆醫療》作者Eric Topol曾表示,“美國有1.4億人正承受著慢性疾病的痛苦,慢性疾病也在全美醫療護理支出中佔到75%以上。傳感器進化的下一步便是幫助人們管理慢性疾病。”

雖然鈦媒體此前曾報道過,騰訊醫療AI實驗室發佈了一款帕金森運動評估AI系統可以擺脫傳感器的束縛,但對於多數目前沒有有效辦法從體外獲得重要信息或實時監控的疾病來說,這些可植入式的傳感器仍很關鍵。

“醫療科技產品帶給患者最大的優勢是賦予了患者採集數據的能力。”李天天曾如是說。

在Airdiet的整體解決方案中,除了像雅培這種可以監測血糖數據的傳感器外,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健康管理目標自主選擇不同的傳感器,只要是經過FDA、CFDA認證的傳感器都可以接入Airdoc的AI算法,用戶可以根據醫生建議自主購買這類傳感器。

反人性的慢病管理,AI能做什麼?

鈦媒體曾報道過,Airdoc成立於2015年7月,成立三年完成了三輪融資,總融資額數億元人民幣,投資方有以人工智能技術見長的搜狗,也有深耕醫療的復星。

很多血管和神經系統慢病的早期病變會在視網膜上體現,人工智能慢病識別系統可以自動讀取眼底照相機拍攝的視網膜影像,利用慢性病識別算法完成分析篩查,這是Airdoc算法產品線中應用較為廣泛的產品之一。

在眼底篩查慢病併發症過程中,張大磊發現,除了糖尿病,還能夠篩選出動脈硬化、高血壓、神經疾病的患者,“通過視網膜篩查,我們現在源源不斷地篩出來大量的新病人,已經是一個海量數字,每日篩查通過量遠遠超過任何一個三甲醫院,我們就想該如何把這類用戶給服務好。”

在張大磊看來早期病變用戶是被忽視的群體,原本病情較輕的用戶去醫院看病後如果不管理、不干預,可能過了幾年之後會變成重病號,“我們就在想,能不能更早的時候解決這個問題。”

對於“管住嘴、邁開腿”的統一標準化管理,張大磊感慨道,“我們反思覺得很多慢病管理做的不好的原因是和人性違背,比如要求一個人嚴格的按照菜譜吃飯,這個太難了,哪有人每天能夠按照菜譜吃飯?”

張大磊嘗試著找到一個平衡點,不改變用戶太多的生活習慣便能實現個性化管理,“血糖、血壓、尿酸、嘌呤都是需要管理起來的,但如果糖尿病管理好了,這個人有可能會有高血壓了。我們做的是一個整體解決方案,確保一個人總體在一個比較健康的狀態上,這背後是一整套的算法,而不是單純把單個指標管好。”

為了更好的理解傳統慢病管理方式與AI慢病管理,張大磊用雅虎門戶和今日頭條來形容這種差別。“在2000年的時候你要上網找個新消息,得自己知道在哪個板塊下面找,得知道什麼對你有用。那可不可以人們不用動腦筋,也不需要去反覆思考、判斷、計算,就能直接知道該怎麼做。”

實際上,一款醫療設備+一款APP進行慢病管理的方式,此前移動醫療已經有了不少探索,但移動醫療設備是否能改善慢病患者的健康?

2016年1月,Eric Topol主持和領導的一項臨床研究結果公開發表:160位慢性病患者在使用移動設備進行自我管理6個月後,患者體檢健康指標、醫療花費,乃至患者對自己疾病的認知方面,與對照組相比竟然沒有完全變化。

李天天曾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中提到這個案例,在鈦媒體的獨家專欄中,李天天表示,“數據加服務是能夠在某些特定的病種,在某些特定的領域讓患者受益的,特別是基礎醫療,特別是常見的慢病,而非複雜的慢病。”

這一點,張大磊也強調,

他特別同意李天天的說法,Airdoc的AI慢病管理方案主要是針對常見慢病的預防

張大磊認為任何算法都不能替代醫生和藥物,但中國的醫生資源比較缺乏,沒法服務到每一個人,看上去健康的人群不一定健康,以前沒有人幫助他們,“我們想通過AI的方式,去管理好一些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讓用戶在不違反人性的前提下提高健康水平。”

但張大磊坦言,現在在兩個東西上做得還不夠好,也是接下來升級的關鍵。“比如中國人吃的包子、餃子,如果不剖開的話識別得不準;另外就是重慶人吃的紅油火鍋,我們看不見裡面是什麼東西。我們在嘗試解決這些問題。”(本文首發鈦媒體,採訪、撰文/付夢雯)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