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製造業痛苦之處—營銷

工業企業的二次創業,不再是單純的事業理想和產業雄心,而是一場能不能找到贏利模式的生死之戰。

身處製造業的民營企業,不甘心總是處於國際價值鏈的低端,想把自己的資本威力最大化,這是利潤主體的本能追求。而國內的市場機會總是毫無規則,投機鑽營卻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富豪。製造業的老闆們辛辛苦苦地張羅著一大攤子的實業,費盡心血地幹著革新技術、謀劃戰略、培植品牌、搞活營銷這些“苦力活”,幾十個億的巨大產值所帶來的利潤,卻比不過簡簡單單地賣幾棟樓。

於是乎,實業家不幹實業了,企業一次創業成功後攢下的資本紛紛變成了唯利是圖的熱錢。掀開追逐暴利的面紗,我們看到了工業企業二次創業的眾生相:瘋狂追逐短線暴利行業的背後,是一顆不甘寂寞的上進心遭遇戰略錯亂、贏利模式模糊的打擊,本業無望,於是就隨波逐流賺快錢。從當初引以為傲的實業家,變成了銅臭味濃烈的投機家,民企們不是甘心墮落,只是無路可走。

看來,工業企業的二次創業,不再是單純的事業理想和產業雄心,而是一場能不能找到贏利模式的生死之戰:要麼堅守本行業,做強做大;要麼抽出資金另謀他途罷了,總比煎熬地守著日漸疲累的老產業強。當資本的本性與實業的回報產生嚴重衝突之際,我們要冷靜下來做個清晰判斷,留在城內,還是逃出圍城?

贏利模式戰略選擇之一:品類創新

國內民營工業企業的平均規模不大,而且贏利能力偏弱,中國500強民企利潤不敵中國移動、中國石油,固然有壟斷等不公平因素,但民企贏利能力的問題也不可忽視。不少民企當初創業的目的是為個人致富、家庭致富,所以形成了老闆個人賺錢多、企業整體贏利差的反差,老闆的個人價值實現與企業使命之間存在天生的斷裂。這個時期,民企在商業模式上可能有不少創意,鑽空子能力突出,但在技術創新乃至品類創新方面,顯然沒有多少興趣及能力。

相比國內外強勁對手,成長迅速的工業企業在集體規模和贏利水平方面依然弱小,選擇外延式的多元化發展時,一般只有短線的投機運作,否則資金和管理能力都很難跟上。在自己熟悉的行業內,通過技術創新和營銷戰略創新,把企業有限的資源鎖定到特定的目標人群、產品、服務方式上面,就能通過這把“銳利”的矛,捅開競爭對手的銅牆鐵壁,在某個特定細分市場迅速上位,取得以小博大的突破式發展。

立足品類創新的工業企業,其實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以前注重交易規模、薄利多銷的買賣式銷售,現在要轉型為品牌塑造和差異化營銷,而且之前的老品牌與新品牌之間的資源分配,也是一個動態的、充滿矛盾的管理過程。

中小製造業痛苦之處—營銷

贏利模式戰略選擇之二:扁平化交易

品牌溝通的精準化、渠道運行的扁平化,是當今營銷戰略變革的核心內容。初步具備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企業,必須抓住品牌營銷的新機會,讓有限的資源可以更好地影響和服務更大範圍的客戶,降低品牌傳播和價值傳遞的成本,提高服務的及時響應度,增進品牌認同和產品服務利潤率。

工業企業以B2B交易為主的電子商務平臺,比如阿里巴巴,比較好地解決了中小規模企業的品牌傳播和銷售渠道問題,但也存在一個比較大的缺陷:目前還是以通貨產品為主,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還難以開展規模銷售。而像廣交會等展覽會的銷售作用已明顯下降,其主要作用限定在品牌展示、行業動態現場感知、老客戶關係維持一樣,難免像糖酒會那樣最終成為雞肋。

聯合推廣可能是一個趨勢,特別是以做核心部件為主的供應商品牌,可以主動配合終端品牌做推廣,共同營造客戶群,分擔推廣成本,享受聯合戰果。

中小製造業痛苦之處—營銷

贏利模式戰略選擇之三:寡頭壟斷的破局者戰略

國內的消費品和工業品的兩個市場中,國際品牌一般都會佔據領先地位,甚至在一些細分市場取得壓倒性優勢。國內品牌的成長史,就像一棵倔強的黃山松,沒條件就創造條件上的開拓精神,是我們工業企業最大的發展資本。叫板國際化品牌,是民企自我突破、也是民族品牌突破的華山險道,再難,也要挺過去。

當國內企業不再具有成本比較優勢資源時,民企的出路不多了,正面衝撞是一個不得不選的戰略。以弱抗強,以少勝多,是中國人一向的競爭智慧,就是靠著這種智慧,我們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反動統治的國民黨,行業內一度還盛行“毛澤東式營銷”。

打破寡頭壟斷,有三條道路可以選擇:

技術創新帶來的成本大幅下降、區域市場精耕營造的品牌區域為王、行業先進先得的民族品牌優勢。

中高檔品牌,是有些靠技術起家的民營企的業夢想,他們指望憑藉出色的技術和產品打下一片可觀的高利潤區市場。然而,產品技術優勢並不能取代品牌信任和產業鏈整合等,過於誇大了自己的創新能力,低估了國際化品牌反撲的災難性後果,往往陷入到自設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所以說,光有技術創新還不夠,成本控制也很關鍵,這樣才能創造高性價比的產品,並以此搶奪國際化品牌的中低端市場,是比較好的一條出路,至於後面的中高端市場,那則是另一種戰略選擇了。

區域市場的精耕細作,聽起來沒有大出息、大氣魄,但國內不少品牌就是靠著這種區域為王的地頭蛇策略,把一個很小的品牌做成了全國乃至全球知名品牌。

而行業先進先得的戰略,是民企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天然優勢。中央政府想逐步打破國企的壟斷局面,讓優秀民企參與到之前的壟斷產業,而且在資金、政策和項目採購方面也不斷出臺優惠政策,比如光伏電、節能環保材料、新特藥、軍工技術、造船業、大飛機工程、海洋工程等產業,第一扇對外打開的窗子總是先讓民企獨得的。

抓住上述三種機會,正確利用政府和社會的政策、輿論資源,把企業帶到一個對自己非常有利的機會型產業,打破國際品牌壟斷局面,是優秀民企們的發展上策。

贏利模式戰略選擇之四:產業鏈重心的下移戰略

多年前軍轉民的長虹等民族品牌,也是在特定的時空內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當然,也有倒過來做的品牌,先從消費品市場崛起,然後進入工程市場。這些年,工業品營銷界有一個不好的現象,一些頗有影響力的諮詢專家過於強調工業品與消費品的差別,其目的不是幫助工業企業找到合適的出路,而是為自己的專業研究和品牌認同建立壁壘,防止新進入者的威脅。

從B2B到B2C的典型代表,就是那些一直做OEM的工廠,在出口嚴重受挫之際不得不轉向國內市場,而自創消費品牌、開拓自有渠道的做法也成為主流,在紡織用品、服裝加工、傢俱、民用電器等行業最為常見。

除了B2B企業重心下移到B2C之外,典型的B2B企業也開始考慮自建銷售渠道。掌控優質客戶資源、提高服務質量、深耕品牌區域或行業影響力,是重心下移的戰略目標和價值體現。傳統的只管生產效率和成本控制的工業企業,也開始深思自己的下游渠道建設和售後服務管理了。經營重心下移的趨勢,必將導致產業鏈價值的重新劃分,其贏利模式的五項要素也會重新界定的。

中小製造業痛苦之處—營銷

贏利模式戰略選擇之五:深挖洞、廣積糧的潛伏戰略

讀到這裡,你也許腦中有新產生了一些疑問,上面四種戰略選擇:品類創新、扁平化交易、寡頭終結者以及產業鏈重心下移,除了扁平化交易相對容易操作之外,其他三種都需要企業具備很強的資源儲備和戰略革新能力,而業績平平、規模不大的工業企業就沒有其他道路可選了嗎?說實話,在這個適者生存的產業大環境下,的確很難再找到其他看來比較靠譜的戰略選擇機會。但國內市場的斷層化現狀,還是留給了普通企業一個喘氣的機會。

企業,是人的組合體,就是讓一群平凡的人聚在一起幹不平凡的事業。有了發展的心、戰勝自己的勇氣,即使在看似平淡、前途渺茫的產業,也能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很多年前流行的一句話: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夕陽的企業。

在荊棘叢生的荒原中,尋找企業自己的道路,只有孤獨、恐懼和批判的聲音與自己相隨相伴。隨機應變是小智慧,走縱深的專業化發展之路才是大事業。

所以,沒有多少資源優勢的工業企業,唯一的資源就是改變自己的企業經營價值觀,無論多難,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處境不佳的民企老闆們,是不是可以學一下《士兵突擊》的一句名言:不拋棄、不放棄。樹大根深戰略,看似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實則是耐心、戰略遠見、執著的大抱負,其匹配的贏利模式要素也有著自己的特點和取向。

《暗算》中的安在天說了這樣一句:要做701的一棵大樹。一個大寫的工業企業,即使沒有經天緯地的雄偉戰略,也照樣可以長期耕耘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成為某個特定行業的領軍者。有時候,戰略也可以是一種看似消極、實則包容產業大抱負的淡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