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人均GDP直逼臺灣 臺媒感嘆:30年河東,30年河西

臺媒稱,上海市1月27日召開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海市市長應勇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2018年上海常住人口人均生產總值(GDP)突破2萬美元。大陸“北上廣深”四大“超一線”城市人均GDP已全數超越2萬美元。除廣州、深圳早就跑贏臺灣外,另兩大城市人均GDP增長超過臺灣(約2.5萬美元)恐怕不會太久。

京沪人均GDP直逼台湾 台媒感叹:30年河东,30年河西

晨光中的上海陸家嘴(2018年6月2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供圖

大陸進步神速 臺灣原地踏步

據臺灣《中國時報》1月28日報道,從人均GDP表現來看,依上海公佈資料推算2018年的人均GDP約為2.44萬美元,除首次突破2萬美元,北京也預料同在2018年超越2萬美元大關。而深圳、廣州的人均GDP早已超過2萬美元,這讓大陸四大“超一線”城市全數越過2萬美元。

報道稱,面對內外經濟逆風襲來,上海仍有信心將今年GDP增長維持在6%以上水位,等同讓人均GDP持續穩定增長。

另據臺灣《旺報》1月28日報道,當大陸經濟增長率還維持6.5%以上,臺灣多年都在1%至3%徘徊,一來一回之下,包括上海等大城市的追趕很正常,“甚至上海超過臺灣只是遲早的事”。

資深臺商說,這是臺灣必須檢討的地方。臺灣這些年的GDP表現大家心知肚明,景氣差一定跟著差;景氣好也不見得多亮眼。

報道稱,近年上海人均GDP逐步提升,直到2018年突破2萬美元。上海市臺協副會長蔡世明認為,從臺商看來,主要感受到上海消費不斷增長。

觀察兩岸經濟增長速度,蔡世明認為,臺灣人均GDP金額被追上很正常,因為有經濟增長才能帶動企業獲利、進一步達到薪資增長。臺灣如果速度較慢,這塊空間自然受限。

政治內鬥消耗競爭“本錢”

據臺灣《中國時報》1月28日刊文稱,或許30年前,臺灣的所謂“經濟奇蹟”傲世全球,很多人談到臺灣都伸出大拇指。可是30年後,卻有更多人對大陸改革與開放點贊。諺語說得好,“30年河東,30年河西”。

文章認為,這正好呈現出兩岸經濟發展強烈對比。以往臺灣大幅領先態勢正被大陸迎頭趕上,目前雖然只有幾座城市人均GDP跑贏臺灣,但是未來將有更多大陸城市跑在臺灣前頭,未來臺灣還有什麼本錢拿出來與大陸比拼呢?

文章稱,臺灣經濟成就的確有過風光日子,可是近年來每況愈下,不僅經濟成長維持緩慢步調,連工資都已倒退17年。反觀大陸近幾年成長速度雖放緩,卻依然保持6%以上的GDP增速,估計未來數年應當還是持這個增長速度,而臺灣僅有1%至3%增長率,已愈來愈沒有本錢與大陸競爭。

文章認為,臺灣近年來最大問題在於內鬥,消耗大多資源在政治上,對經濟發展幾乎毫無建樹,即使蔡英文當局提出五大產業創新計劃,誓言重返臺灣經濟榮耀,可是臺灣的“五缺”讓臺灣抬不起頭來,不僅外資不想來,本土投資也是停滯不前,即使蔡英文當局懷有雄心壯志,卻也是有志難伸。

文章稱,臺灣這幾年經濟表現雖有短暫好轉,但難以翻轉整個大格局。尤其臺灣是以外貿起家的經濟體,面對全球不景氣衝擊,更難有翻身能力。

文章認為,臺灣競爭力正一步步流失,大陸則在快速崛起,30年前或許臺灣打遍大陸無敵手,30年後,臺灣從領先者變成落後者,隨著大陸的經濟實力增強,臺灣愈來愈沒有競爭優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