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追求一生,到底如何才能做個有職業尊嚴的教師?

多年前,在《尋找教師職業的尊嚴感》一文中,福建省特級教師王木春說:教師的尊嚴,來自教師自我心靈的解放,來自對自我的尊重……

做有尊嚴的教師,這是教師職業的內在需求。那麼,作為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我們該如何做個有職業尊嚴的教師呢?

我們追求一生,到底如何才能做個有職業尊嚴的教師?

丁昌民 / 圖

<strong>"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所以,做個有尊嚴的教師,首先要做個有良知的教師。

做一個有良知的教師,要懷揣對學生的摯愛。一雙手的十根指頭都有長有短,何況學生的個體差異呢。"課文沒背過,外面站著去""成績沒考好,打掃衛生去"……現實中,這樣歧視學生的情況確實存在,這是對學生人格和尊嚴的踐踏,長此下去,教師會漸漸失去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學生會"口服心不服",久而久之,教師的育人能力下降,只剩下教書了。所以,教師要心懷對學生的摯愛,走下講臺給學生講課,俯下身子和學生交流,平等、尊重、關愛每個學生,用學生的喜歡、家長的放心和社會的認可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做一個有良知的教師,要遵守職業道德規範。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守住底線才有尊嚴。個別教師暗示家長請客送禮,對沒送禮的家長和學生心懷不滿,這不是有良知的教師所為;個別教師課堂上應講的不講,課後辦輔導班收費,這也不是有良知的教師所為。做人要有法律和道德底線,為人師表更應恪守職業底線,追名逐利必將喪失尊嚴。社會是課堂,實踐是礪石,他人是吾師,自身是關鍵。作為一個有良知的教師,應該不受外界的誘惑,不玷汙"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美名,維護好自身形象的同時也就有了尊嚴。

我們追求一生,到底如何才能做個有職業尊嚴的教師?

<strong>"不能原諒教師的'不學無術'"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學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甚至是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因此,做個有尊嚴的教師,還要擁有豐厚的學識和過硬的專業技能。

一個有尊嚴的教師,要用豐厚的專業知識作後盾。專業知識包括教學設計技能、課堂教學技能、作業批改和課後輔導技能、教學研究技能等,紮實的專業知識功底是教師站穩講臺的底氣。當一個教師把職業當作"飯碗",在課堂上僅僅充當傳聲筒和解讀器的時候,其失去尊嚴在所難免。教師可以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甚至缺點,但不可以"不學無術";要有"本領恐慌"的壓力,懂得現有的本領在時代的發展中會"折舊",必須持續學習來實現保值與增值。所以,要教到老學到老、活到老學到老,只有這樣,才能用自己的"一桶水"來裝學生的"半桶水";要深入鑽研專業知識,深度思考育人方法,邊教邊學的同時,更要邊教邊思,變學到的知識為自己的教育智慧,提高育人能力。

一個有尊嚴的教師,還要以實踐積累專業自信。"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要明白,人不是不合格才學習,而是通過學習不斷成長。有尊嚴的教師始終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積極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從課堂的主導者變為課程的創新者,並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不斷地積累專業自信,獲得職業尊嚴。

我們追求一生,到底如何才能做個有職業尊嚴的教師?

孫永濤 / 圖

<strong>"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常言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做個有尊嚴的教師,還要有職業成就所帶來的幸福感。

幸福是人的主觀內心感受,不是來自外界的高壓力,而是來自於輕鬆與自由——幹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和社會的認可。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內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默默無聞三四十載,我們傾其一生,不奢求成為名師名家,只願無愧於自己的教育生涯。作為教師,職業性質要求我們追求人生幸福感的高層次境界,育人的成就感以及由此帶來的職業榮譽感是我們幸福的源泉。教師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所以要經常審視自己是否以自愛、自尊、正直、磊落塑造自身形象,否則,贏得不了尊嚴。

當然,所謂"選擇了教師就選擇了清貧"的說法也有待修正。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教師的尊嚴也仰仗於待遇的提高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試想,如果失去了生活保障和社會關愛,教師要從哪裡獲得尊嚴?而教師沒有了尊嚴又何來幸福感?沒有幸福感,教師將如何完成"塑造人的靈魂"這一使命?

祖國的未來靠教育,教育的未來靠教師,而教師的尊嚴來自於職業成就感所帶來的人生幸福感。


我們追求一生,到底如何才能做個有職業尊嚴的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