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返鄉創業 小蘑菇種出名堂

大學生返鄉創業 小蘑菇種出名堂

▲陳志濱正在採摘雙孢菇。

從晴熱的戶外,走進漆黑的大棚,頓感清涼與溼潤。隱隱的鐵架上,是一層層烏黑的基料,上面長出密密麻麻的白色雙孢菇。

在無棣縣西小王鎮西黃二村,有12個高標準的空調大棚。這片大棚的主人,是一位畢業4年的大學生,他叫陳志濱。

今年28歲的陳志濱,大學學習的是體育專業,2014年畢業後,先在城市工作一段時間,2015回村創業。經過一番考察,他最終決定種植雙孢菇。“雙孢菇作為世界上銷量最大的菌類,營養豐富,在西餐中是必不可少的。國內消費者也開始逐漸認可雙孢菇,市場潛力巨大。再就是,生產雙孢菇的玉米芯等原料可以就地取材。”採訪中陳志濱說起選擇種植雙孢菇的原因。

為了充分考察市場和學習技術,2015年,陳志濱先後到了南方多個省份以及省內的聊城等地考察。2016年初,他回到村裡,建起4個大棚,註冊成立了山東天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由於前期對市場和技術掌握得比較充分,第一批雙孢菇從出菇到銷售都比較順利,這也給他帶來了很大信心。到2017年底,陳建濱的大棚發展到12個。

與一般的食用菌大棚相比,陳志濱的大棚建設標準非常高,全部採用鋼架,並用空調控溫。目前二期還有10個大棚正在建設,預計年底將投入使用。完工後,陳志濱60畝的種植基地總投資達到600多萬元。

為了充分利用空間,雙孢菇採取層架栽培,一個大棚4層種植架。高標準的栽培,也帶來可觀的效益,一個大棚,一茬可以產1.5萬斤雙孢菇,銷售收入在2萬多元。一個大棚一年可以種植4茬,收入達到6萬元到8萬元。

在種植過程中,陳志濱也是不斷探索技術,總結經驗。他去外地學習,發現多數地方是用牛糞和玉米芯作為雙孢菇培養基料,後來又瞭解到雞糞和麥秸也可以。今年,他分別進行了對比試驗,結果發現,雞糞和麥秸做基料的,後勁更大,雙孢菇產量更高一些。

今年4月,魯東大學教授、食用菌專家董洪新到西小王鎮掛職科技副鎮長,給陳志濱帶來了巨大幫助。

陳志濱說,雙孢菇的培養基料都是堆成兩三米高的大堆進行發酵,在發酵過程,容易把裡面的氧氣消耗掉,從而產生厭氧發酵,產生雜菌和有害物質。當董洪新瞭解到他遇到的難題時,就建議他在發酵堆上,用木棍多扎點氣孔,可以緩解這個問題。

另外,在陳志濱的種植基地裡,培養基料都是在水泥地面上進行,發酵過程中容易產生汙水。為此,董洪新建議他可以修建發酵隧道。“通過專家指導和到外地考察,發酵隧道內不僅可以解決基料發酵不均勻、成熟度差、汙水外流等問題,而且滅菌更徹底,養分轉化更充分,提高雙孢菇產量。”陳志濱說。

陳志濱說,現在他種的雙孢菇1平方米的產量是24斤,國內最高水平可以達到40斤。“與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但這也是自己的潛力所在。” 記者李偉通訊員蔣惠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