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農村老人喝酒都愛燙一下,溫一溫在喝酒,現在為啥沒人溫酒喝了?

農夫也瘋狂


一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的是小時候農村老人喝酒用的燙酒壺,下面圖片這種,配幾個小盅子。

喝酒的時候倒滿酒壺,放在熱水裡燙上一燙,然後倒入小盅子裡,慢慢品味。記得小時候特別小的小盅子,大人說是一錢,一次喝半盅或者是一盅。

是的,小時候家裡普遍都窮,東西也缺,一瓶白酒都要珍惜著喝,一瓶可能能喝一個月。在我的印象裡,因為特別缺,喝酒前先溫上一溫,成了一種特別的儀式,顯示了酒的珍貴,對酒的尊重。現在酒也不缺了,一次能喝半瓶,喝之前也不溫了,酒成了某種飲料,再也沒有那種神聖感了。

當然,古代人普遍都會溫酒,這可能與古人獨特的養生觀念有關。這就好比喝水一樣,中國人吃飯喝的水必須是熱水或者溫水,因為中國人認為,喝涼水會刺激腸胃,導致腸胃虛寒。因此,跟水一樣,中國人喝酒也必須要溫酒,如果喝冷酒,很容易將寒涼帶入體內,導致一系列的健康問題。比如在《紅樓夢》中,就有這樣經典的對話:

這裡寶玉又說:“不必燙暖了,我只愛喝冷的。”薛姨媽道:“這可使不得,喝了冷酒,寫字打顫的。”寶釵笑道:“寶兄弟,虧你每日家雜學旁收的,難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熱,要熱吃下去,發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拿五臟去暖它,豈不受害?從此還不改了呢。快別吃那冷的了。”寶玉聽這話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燙來方飲。

可見,古人對養生來說,是非常重視的,而且這種觀念,能夠滲透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在古代醫療水平非常低的情況下,人均壽命非常低,因此,養生觀念能夠更加深入人心。

當然,現在都是崇尚西醫了,就如同外國人很少喝熱水一樣,現在的白酒也是拿來即飲了。但是,如果你是講究人,最好還是溫一下再喝,並且少喝,冷酒加過量飲酒更為有害,殊不知,現在喝酒手抖的人越來越多了。


山東味兒


過去農村老人喝酒都愛燙一下,溫一溫在喝酒,現在為啥沒人溫酒喝了?

咱們國家對喝酒之事有著頗多的講究,而溫酒便是其中一項。古時人們喝酒,都會將酒溫一下或者燙一下再喝,歷史上也流傳著許多和溫酒有關的事蹟,比如關羽溫酒斬華雄、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等等。

即便是在現在,有些農村的老人還在堅持喝酒前溫一下,不過也是寥寥無幾。為什麼現在喝酒沒人願意溫酒了呢?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其實,這和現在的制酒工藝有著非常大的關係。以前人們釀酒的手段比起現在是要差上不少的,而且也沒有比較好的提純技術。

大家都知道乙醇是白酒的主要成分,但是以前釀酒除了乙醇之外,還含有不少的甲醇、乙醛等有害物質,飲用這樣的酒不僅會降低酒的醇香口感,而且對身體也有害。

但是由於這些物質的沸點不同(甲醇沸點是64℃,乙醛的沸點是21℃,乙醇的沸點則為78.3℃),所以在一定的溫度下,有害物質就會揮發。雖然古時候沒有“沸點”的概念,但是卻能從身體的切身感受上察覺到溫酒的好處,所以喝酒的時候自然是要溫酒了。

而現在在制酒工藝的技術上面有著非常顯著的提高,就裡面的有害物質也相對減少很多,所以人們也就不願意溫酒喝了。依然還在堅持的,也僅剩農村的一些老人了。

駿景——殷


駿景農業


關於把酒溫一溫再喝酒,一般會發生於秋冬季節,即便到了今天,在我們這邊農村的一些老人仍保留這樣的溫酒再喝方式,另外,我們在一些古裝影視劇裡也會看到溫酒喝的情景,其實我感覺過去喝酒之所以會溫酒,會有幾方面因素考量,下面就簡單聊一下:

一方面,溫酒可以讓甲醇揮發,利於身體健康。過去喝的酒多為自釀的糧食散酒。記得小時候大人喝的酒基本是拿著瓶子從村裡釀酒農戶家裡取回來的,也可能是從村裡超市買的那種散酒,不過,這種家庭作坊式自制的散酒往往會含有少量的甲醇、乙醛、雜醇油等物質,尤其是含有的甲醇,人體一旦攝入5~10毫升就會引起中毒,出現頭暈頭疼等症狀,並且對於視神經也會造成危害,而超過30毫升就會致命的!

即便如此,但對於過去有經驗的農戶也會有解決辦法,那就是通過溫酒方式降低危害,這是因為甲醇的沸點只有64℃,而乙醛的沸點更低,只有21℃而已,因此,通過剛燒開的熱水進行溫酒,往往就會讓散酒中的甲醇和乙醛變為氣體揮發掉了,從而就不會產生甲醇中毒情況。



另外一方面,冬季喝酒比較涼,溫酒更益於舒服。在過去,一般冬天是農閒時間,往往也是親戚走動比較頻繁的時候,這時家裡來親戚後,就會常常準備酒菜。不過,這會兒因為天氣寒冷,室內雖然有生爐子也不一定很暖和的,因而這會兒喝酒就會特別涼,為此,為了讓客人儘快暖和一些,往往就會將白酒溫一下,這樣再喝時就會身體五臟六腑暖暖的,也不再寒冷,喝酒就會更盡興而歸了!

而現如今為什麼會很少再看到溫酒的情景了?我感覺一方面原因是現在喝酒的酒品來源已經發生質變,目前走親訪友喝酒是買來的正規白酒,也就是那種企業生產的標準瓶裝白酒,基本沒有多少人再喝自釀散酒了,因此就不會擔心有工業甲醇等危害物質!另外,隨著農村現代生活條件的改善,家裡的冬季採暖措施是越來越好,往往就用不到溫酒來暖和一下再喝了!不過,現如今在農村還會有一些老人仍保留著這份傳統溫酒方式,或許這只是一種過去的習慣吧,畢竟已經維繫了大半輩子,基本到了這會兒已經無法再改變了!以上僅為個人見解,對此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歡迎留言互動!


龍百曉生


過去老人喝酒都愛燙一燙,溫一溫再喝。現在為啥沒人溫酒喝了?我來說一下。

以前的人喝酒,都是一些散裝的老燒酒。如果不燙一下喝,涼酒下肚,在胃裡被暖熱後,酒精揮發,會產生許多酒精之氣,從肚子裡翻出,一是難受,二是難聞。如果用火燙一下,使酒精揮發掉一部分,燻得滿屋酒香,喝到肚裡後,暖心暖肺的,十分舒服。所以過去人喝酒,尤其是冬天喝酒時,都是會用火燙一下的。

現在的人為什麼不燙酒喝呢?因為現在的酒都是曲香酒。人們在飲酒時,不但要喝酒的辣,還要品曲的香。如果你溫酒後再喝,曲香就會隨著酒溫的升高,而跑的無影無蹤了,那裡還有酒的香味?所以就不再溫酒了。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以前糧食酒加熱後有糟香味,不上頭.;現在是液態勾兌酒,加熱後是酒精味,難喝!



用戶51244721722


我,75年的,我喝酒必須要溫一下,夏天也是,冷酒喝不習慣,我周圍的朋友都是,我開個小酒館,有專門溫酒的壺,來的人都是喜歡喝溫酒的人!至於那些不溫酒的人,我認識的都是年輕人,沒問過!




解酒的老王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的生活方式變了。

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小時候父母喝點白酒,冬天的時候就喜歡拿開水燙一下,那時天真的很冷,南方也沒什麼採暖措施,條件好點的也不過是提個烘手的籠子(裡面放上燃著的木炭)。酒熱著喝,一面是因為這樣酒勁上得快感覺更暖和,另一面桌上放一大盆熱水也增加了屋子裡的熱量。其實在農村,大人們多會喝點白酒,幹活實在是太辛苦了,腰痠背痛的,喝點酒解乏。不喝酒的家裡也會準備點,除了待客,很多時候酒也是藥,受點小傷直接拿白酒消毒,手腳扭傷了拿酒點著了按摩。這個是有傳統的,當年紅軍四渡赤水,就拿茅臺當藥用。在條件不太好的農村,白酒就跟油鹽醬醋一樣是生活必須品,喝酒是一件很鄭重的事,燙熱了再喝,這個燙的過程也有一種儀式感,就像喝工夫茶一樣。

現在喝酒方便了,而且喝白酒的人也在減少,大冬天的在外面擼串好多人還在喝冰啤酒。生活條件好了基本不用再靠白酒來禦寒,而且生活節奏加快,也沒什麼時間慢慢燙酒,酒燙熱了也是要慢飲的沒辦法“感情深一口悶”了。這種生活方式的轉變,慢慢就改變了溫酒的習慣。不僅不溫酒,還有人把白酒弄涼了再喝呢!

不過很多人喝黃酒還是要熱一下的,那樣更好喝。但是,傳統上熱飲的黃酒,也推出了一些可以“冰鎮”的品牌,這是不是在向生活方式的轉變低頭呢?


職場簡史



而現在的大部分人喝酒不需要燙了,為什麼呢,因為現在流行喝白酒,啤酒,紅酒,果酒,香檳酒,因為這些酒真的不需要燙,燙了反而不好喝了,像茅臺,五糧液一類的酒燙過後不但沒有香味,還沒酒味,白酒燙了後喝起像自來水一樣,因為酒精揮發變成了水,像啤酒,紅酒燙過後喝起來像臭水溝裡的臭水,果酒,葡萄酒類燙過後喝起來像臭果汁一樣,這就是現在農村在冬天看起來燙酒的人少的原因,實際上是造成了一種假象,因為現在的年輕人不流行喝黃酒的原因,喝黃酒的人比以前少多了,而白酒,啤酒,紅酒類一般不需要燙,所以看起來燙酒的人少了造成一種假象。



因我們浙江是黃酒之鄉,喝黃酒的人仍舊很多,所以在浙江地區不管農村或城市,在冬天喝黃酒燙著吃這老習慣隨處可見,並且想改都改不過來,因為寒冷的冬天冰涼的黃酒怎麼喝呢,所以冬天喝黃酒,人人都會燙著喝。


村夫\n


不是說現在不溫酒了,在我們鄉下還是溫酒的,而且酒都是自己真正用糧食釀的,



冬天打霜過後,老一輩的喝酒都會溫酒,有的裝瓶子裡面放熱水裡面溫,還有的直接放小熱水壺裡面,插電熱。

現在在外面的年輕人回家都不會溫了,首先沒有溫酒器,

其次怕麻煩,再次餐館裡都是空調開著沒必要,
喝的都是高度白酒,喝下去火辣辣的,根本不用溫。


鄉下陽光小峰


不只是農村、在天津這個地方以前(就說是文革前吧)街頭巷尾有很多一間門臉小酒館在天氣較涼的時候差不多每家都有一處溫酒的盆子,打上二兩酒放在裡面溫熱了喝。或者盆裡已有酒家在溫的酒、酒壺上面蓋著一個酒盅子防止走味。到了大一點的飯店、酒鋪可以找服務員來幫忙溫酒、這時候服務員拿一個盛有熱水的容器放在你的桌上了。在個場景我是很熟的、小時候父親經常帶我去、主要是天津的南市那裡有很多小酒館各有特色。後來我長大了又和我的小夥伴們去那裡喝酒了。感覺和在家中喝酒就是不一樣、最起碼是說話的禁忌少了並且可以和相鄰食客連聊帶吹吧……酒助慫人膽。哈哈😄。相對來說喝酒的環境變了,現在的屋子裡冬天的溫度比那時候要暖和多了、就說八零年前後吧我家的冬季最高是十一攝氏度點的是煤球爐到了九零年吧燒的是土暖氣屋內為十六、七度現在已經達到二十多度了、這個酒是不溫也可以喝了。還是熱一下喝著舒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