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看一萬集《百家講壇》,不如讀完這5本中國文化常識的經典

書單|看一萬集《百家講壇》,不如讀完這5本中國文化常識的經典

馬未都在自己的視頻節目《都嘟》中講過一件趣事,我一直很喜歡拿出來跟別人聊。

馬未都錄製《都嘟》,背景牆上有一張疑似民國老照片的圖片。這張圖是根據一張民國老照片畫的,圖裡的都是民國的讀書人。仔細看,最右側的第9個人就是馬未都本人。馬未都解釋說:他站的位置原本是有人的,他請人把自己畫進了這張圖裡,充為圖中的第9人。

書單|看一萬集《百家講壇》,不如讀完這5本中國文化常識的經典

端詳這張圖片,很容易就能把馬未都辨別出來,不是因為我們熟識他,而是表情和眼神有差異。馬未都自己也說,他拍這張照片的時候,眼神上是憋著勁的,但是一旦放在這張民國讀書人的照片裡,自己的眼神還是不如那些前輩的眼神堅定。

馬未都說,那個時代的讀書人心中是有理想和堅定信念的。他們心中不僅有對自己民族文化的信心,更有對這個國家未來的信念。他們面對的時代正經受鉅變,奇詭的世界撲面而來,這群人所考慮的不是如何投入外面世界的懷抱,而是堅定地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文化有面對西方世界的勇氣和力量。

可能會有當代人嘲諷他們這是一種“文化迷之自信”,但這種堅定和自信更多時候都讓我們今天的人感到踏實,這是文化的力量。

眼下整個社會都在談國學,《百家講壇》的紅火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這種需求,但這種文化普及類的電視節目為了照顧大眾的口味,難免俯就,娛樂的成分不少,通過這類節目瞭解傳統文化尚可,想真正領會已經斷絕了根脈的吾國傳統文化的神韻,靠這種節目肯定是不靠譜的。

文化根脈的斷絕始自不讀書,想重拾傳統文化,也必須從讀書開始。讀書的第一步就是識字。最近在唐諾的《文字的故事》發現這樣一條線索:

文字背後是故事,故事的背後是時間和歷史,時間和歷史背後,潛伏著的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根脈,是傳統文化本來的樣子。

今天跟大家分享5本談中國傳統文化常識的經典之作,在瞭解了漢字的故事之後,繼續挖掘故事背後傳統文化的真相,要靠閱讀這些經典著作,不能只是看著電視傻樂。

01

書單|看一萬集《百家講壇》,不如讀完這5本中國文化常識的經典

推丨薦|語

20世紀80年代,《美的歷程》是一本瘋狂的暢銷書,作者李澤厚也因此成為那個時代的文化偶像。一本美學著作變成暢銷書,這種事聽上去不應該在中國發生,可它真的就這樣發生了,席捲全國的速度也讓人驚訝。

1981年3月,《美的歷程》出版,很短時間裡當時的大學生幾乎人手一冊。據保守估計,這本書當年銷售了不下百萬冊。我的一位老師在課堂上提到這本書時,幾乎抑制不住自己的熱情。他說:

經歷了“文革”語言的壓抑之後,重新讀到這樣的語言這樣的內容,整個精神世界受到震撼,這種閱讀本身就是一種純粹的審美享受。

為了表達自己的喜悅和振奮,他熟讀這本書之後,仍然不過癮,索性動手把這本書抄了一遍。

到現在為止,只要有機會跟那個時代的大學生聊兩句,幾乎都能聽到他們用異常的聲調提到這本書。你能從他們嘴裡聽到遠古時代的“龍飛鳳舞”,聽他們談“青銅饕餮”,聽他們聊先秦時代的“實用理性精神”如何影響中國人的審美世界,聽他們陶醉於盛唐和宋元的山水之間。

談得最多的,除了書裡的內容,還有這本書的寫法。中國的人文學者大都有這樣一個本事,把有趣的內容寫得讓人絕望。我一直在想這是因為他們能完美掩飾自己研究中的快樂,還是他們的語文教育出了問題,表達乏力。

好在《美的歷程》中,李澤厚先生克服了這個弊病,在這本美麗的美學著作中,文字的美本身就是對中國古代美學歷史的一次酬謝。寫到魏晉時期神態表情冷漠的佛像雕塑時,他寫道:“似乎肉體越摧殘,心靈越豐滿;身體越瘦削,精神越高妙;現實越悲慘,神像越美麗;人世越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越睿智、高超……”提到唐朝時,他會說:“盛唐以其對事功的嚮往而有廣闊的眼界和博大的氣勢;中唐是退縮和蕭瑟;晚唐則以其對日常生活的興致,而向詞過渡。”

我們最近不是在讀《文字的故事》嗎,李澤厚在書中也認真談過文字的線條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一無二的內容:

它以其淨化了的線條美——比彩陶紋飾的抽象幾何紋還要更自由和多樣的曲直運動和空間構造,表現出各種形體姿態、情感意興和氣勢力量。

這是本某種程度上奠定了上個世紀80年代知識分子精神底色的書,又因為文字耐得住咀嚼可以當作這個時代中學生的讀物。我們重新尋找傳統文化的精神根脈時,《美的歷程》絕對是一本從內容到文字都能給我們安慰的書。

02

書單|看一萬集《百家講壇》,不如讀完這5本中國文化常識的經典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作者: 王 力 主編

推丨薦|語

王力先生最為人熟知的著作是《古代漢語》和《王力古漢語詞典》。因為主編了《古代漢語》這套教材,王力身上有過好幾個神奇的傳說,其中一個是,因為《古代漢語》發行量極大——全中國所有學中文的學生都用過他的這套教材吧,當時北大附近某個儲蓄所裡,有很大一部分儲蓄都是這部書的版稅所得。

因為《古代漢語》太過著名,很容易讓人忽視王力先生編的這本《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這兩本書原本就有些淵源,《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基礎,原本是《古代漢語》中關於古代文化的兩章通論。學習古代語言本就不能拋開文化只談文字,在這個基礎上,王力先生主持,動用了當時中國所有的古代文化研究領域最頂尖級的專家,共同編纂這本看似並不厚重的書,我們只需要輕輕羅列出他們的名字,就能讓今天的著名學者們鞠躬不已:王力、丁聲樹、朱文叔、洪誠、殷孟倫、陸宗達、張清常、馮至、魏建功、姜亮夫、葉聖陶。

他們全都是今天學者難以追慕的大師級學者,而他們合力編纂的這本書竟然只是叫作“常識”。雖然出版後已經先後修訂4版,今天提到這本書還是得承認,後人們仍然不具備超越先賢的能力,這本書還是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

書中涉獵的內容,包括天文、曆法、地理、職官、官制、科舉、禮俗、宗法、飲食等等,共十四個方面,基本囊括了中國古代生活各個層面的內容。這本書用“常識”命名,其實讓人略有尷尬,在這些碩學先生眼中,這些內容只是要了解中國古代的必備“常識”,但在今天,卻是很多所謂學者們引以為傲的“學問”。

因為這些大師級學者們的光環,可以直接跳過這本書的重要性,直接討論該如何用它。除非是專門的研究者,其實可以不必按部就班從頭翻讀,完全可以把它當作一本傳統文化常識文化詞典來用,書中的14個章節搭建起一個完整的傳統文化生活網絡,遇到某方面問題需要了解,只需按圖索驥翻查一番,就能對相關情況有大致的瞭解。

如果說,今天的電子閱讀跟我們這個時代的旅行一樣,是走馬觀花式的,那麼,如果真的想了解我們祖先所生活的世界,先賢們所創造的美好文化,遇到這本書,是需要從馬上下來,用步行的方式,緩緩而來,移步換景,回到古典精緻文化的細節中去,這裡才是真正迷人的地方。

03

書單|看一萬集《百家講壇》,不如讀完這5本中國文化常識的經典

《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 作者: 曹聚仁

推丨薦|語

這是之前跟大家推薦過的書,重新拿出來推薦一番,不是濫竽充數,而是談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實在繞不開這本書。

關於這本書,有這樣一篇文章《我們為什麼推薦這樣一本“嚇人的書”》,文章裡講,當代中國人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理解能力,大概已經和非洲兄弟一個水平了,這句話看似找罵,但只要大家還有理性,靜下心來想一想,一定都不過分。因此,我們需要這樣一本書。

我們的時代養活了很多“假大師”,他們可能躲在高校裡,可能為了某種商業利益在故弄玄虛,可怕的是公眾竟然會真的以為他們就是大師,這是這個時代的悲哀之一。我們所面臨的事情就是,一群不怎麼懂的人,在教一群根本不懂的人。

所以,曹聚仁先生的這本《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就有必要拿出來一說再說。

我們相信經過了章太炎先生的教育,有魯迅這樣的密友,在那個有真正的知識分子存在的文化環境之下,憑著自己媒體人練就的文字本領和文化良心,他能夠給我們提供一本真正有分量的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隨筆著作。注意,這本書雖然有“學術”兩個字讓很多人害怕,但最終是落到“隨筆”上了,保證了它好讀。

為了推薦這本有價值、滿是乾貨的書,當時,我想到了這樣幾句話,不妨拿出來再說一遍:

這是一本有料、有態度的國學入門書。

這是一本能幫助大家認清國學市場上騙子嘴臉的傳統文化指南。

這是一本幫助我們沉浸在吾國傳統知識美感中的隨筆集。

這是一本引導我們瞭解中國古人思想歷史的經典。

這本書能幫助我們練習閱讀的咀嚼力——我們總需要一點有質量的精神食物,它符合一本好書的所有條件,只是有一個看上去有點嚇人的名字。

04

書單|看一萬集《百家講壇》,不如讀完這5本中國文化常識的經典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作者: 彭 林

推丨薦|語

很長時間裡我都有一種不解,為什麼在火車上經常能聽到這種說法: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常常聽人說,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雖然我們日常目之所及的是各種跳脫的青年、粗鄙的中年和蠻橫的老人。

種種疑惑大致都能在彭林先生的這本《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獲得一個相對完善的解答。

在彭林先生的解讀中,尊老愛幼之所以能稱為整個民族的傳統美德,與中國傳統社會中完善的禮制和人們“禮的精神”息息相關。中國社會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關係都是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係為紐帶的,老人,不僅僅代表年齒漸長,還代表了智慧的延續,經驗的傳遞,以及因為老幼有序而確定的社會秩序。古代王朝的治國理念都是發端於這種充滿溫情的尊老愛幼的人際倫理關係。

再進一步,因為中國人重視這種人倫的溫情,由此生髮出的人與人之間的博愛、尊敬,都成為這個民族的核心精神理念,儒家思想中的仁、愛人、善也都由此而來。

書單|看一萬集《百家講壇》,不如讀完這5本中國文化常識的經典

網上能找到一段視頻,是彭林先生對某位著名主持人的批評,核心問題談得就是主持人的禮儀表現。彭林先生的這段批評,其實可以拿來和這本《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對照來讀。這本書中,彭林先生提供的是他從文獻入手對中國古代禮儀、禮制的梳理,高至朝堂之上,低到塵埃生活中的婚喪嫁娶,然後從具體的禮的要求慢慢深入到古人由禮的節制而形成的文化的態度,中國古人動靜皆有禮,文化階層事事以禮節制,以禮馭情,以禮立身。在書中,彭林先生提到錢穆先生的論斷: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完善的禮制,雖然歷史離亂,人在其中頗多沉浮,但中國傳統文化仍然能保留自己的文化屬性。據說,英國某位貴族在見到周恩來總理之後,欽服異常,說道:和周相比,我們就是野蠻人。周總理身上所體現的,也正是吾國禮儀文化的精髓所在。

現今的社會,人們似乎更願意學習西方的禮儀,因為實用,學過之後能立即應用的商業場合中,而且西方的禮俗在很多人眼中似乎也更“文明”。這是全球化的威力,也是傳統文化的壓力。彭林先生的這本《中國古代禮儀文明》算是對這種壓力的一種回應。

05

書單|看一萬集《百家講壇》,不如讀完這5本中國文化常識的經典

《中國古代文化會要》 作者: 黃金貴等 主編

推丨薦|語

這是一部足夠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很適合成為想為自家書架添置一本中國文化史的人家選擇,成為書架上最有厚重感的藏書之一。

一個家庭一定需要幾種藏書,一類是辭典,例如《辭海》《辭源》,供我們深挖文字的根系,一類是文學經典,探尋人性深處的幽微奧秘,一類是文化典籍,讓我們藉助它們理解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帶我們追溯文化根脈。

這本書的主編黃金貴老師先參與過第一類書《辭海》的編纂工作,在浙江大學帶了多年博士之後,親自主持參與了這本大部頭的《中國古代文化會要》,應該可以成為一種品質保證,讓大家下決心把這本看似“嚇人”的大部頭書請回家裡,增加自己家庭的文化“厚度”。

我把這本大書當作對王力先生《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的升級和細化。如果《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是一本以梳理“常識”為心態的文化生活地圖,提供給我們傳統文化的方向感,把我們帶到每個科目的大門口,可以算一部不夠精細的導航儀。《中國古代文化會要》就是一張可以不斷放大、可以變得更詳細的導航地圖,那些“常識”的細枝末節,在這本書中一一有所交代。

書單|看一萬集《百家講壇》,不如讀完這5本中國文化常識的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