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實例分享:竇桂梅這樣演繹《珍珠鳥》!

親愛的老師們,今天小西與您分享的是星教師-竇桂梅老師,教學內容為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珍珠鳥》展示課。


竇桂梅老師課堂視頻請搜索我們的官放微信觀看哦

怎樣把課文中“信賴”具體轉化為學生感受得到的東西?讓學生們通過閱讀理解,體會到課文最後一句話中揭示的關於信賴的含義,從而鮮明、突出、清晰理解究竟建立什麼樣的關係才是一種信賴?並且透過語言文字,建構自己思想深處的“信賴”?

這是我在課前的思考,也是課堂上我和學生努力追逐的目標。於是,圍繞信賴,確定教學思路:第一步品味人與小鳥的信賴;第二步:探討人與大鳥的信賴;第三步:思考人與鳥類的信賴。題目是《珍珠鳥》,課堂教學主題的“線”就圍繞“鳥”展開了。

鳥怕人

在這個廣袤的星球上,人類與動物一直相伴而生。生命的世界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優劣之分。熱愛自然,熱愛生命,更要尊重生命,與動物和諧相處,我們的生活就會精彩而富有情趣。如何讓孩子們在品讀中體味到這一點呢?

和孩子開門見山——朗讀課文第一句,用欣喜的語氣道出心聲——“真好!”,接下來讓學生感受,珍珠鳥有哪些特點。從整體入手,通過讀文,探討珍珠鳥的特點。

“身小”——比如和孩子們體會文中“小嘴兒、小腦袋、小紅爪子……”,然後送到句子中體會珍珠鳥的小。在老師和學生也就用手勢比量中,學生切身體會到珍珠鳥“小”的程度。關於“小”字,要讓學生體會其中的美好,如珍珠鳥的小巧玲瓏,也可以有一種“小家碧玉”的感覺,還能體會人面對這種弱小的鳥的“小心翼翼”與小中見大。

“膽小”——從身子的嬌小、還有叫聲的好聽,引發到課文重要的一句話“這是一種怕人的鳥”這句話上。讓學生聯繫生活,以及珍珠鳥生活在澳洲東部的密林深處等生活習性,大膽想象鳥為什麼怕人。

想到這些,教學時我引用唐朝白居易的“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盼母歸。”的詩句,強調千百年來,那嗷嗷待哺的鳥兒,呼喚人啊千萬不要打鳥。以此鋪墊。

在交流中,我話鋒一轉,俗話說本性難移,所以也可說“鳥性難移”。怕人的鳥,卻“漸漸,它膽子大了”,從怕人,到膽大,甚至親近了人,怎麼反差這麼大呢?於是,課堂充滿張力,學生們開始討論,自然引出下文。

鳥依人

人如何贏得小鳥的信賴的?

讓孩子細讀:“我用吊蘭長長的、串生著小綠葉的垂蔓蒙蓋在鳥籠上……也就格外輕鬆自在了。”——體會作者如何營造了一個幽靜、安全的“巢”的。

讓孩子體會作者用細膩的筆法如何將珍珠鳥的樣子描摹得嬌憨可愛的——比如對珍珠鳥稱呼為小傢伙的描寫。把“小傢伙”換成“珍珠鳥”,這是對人的稱呼。

幫助學生品味:為什麼這樣稱呼珍珠鳥?而且,稱呼小傢伙的時候,語氣和感情是不同的,讓學生讀讀看。

讓孩子通過朗讀文中作者的幾個帶有“不”的句子,通過比較的方法,體會作者按捺住自己的好奇心,不因為喜愛而打擾小鳥兒的生活,所以我們一點點熟悉了。我用莫大的愛心來關愛小鳥,按時添食加水,為他們營造了一個溫馨的環境。目的就是讓小鳥相信“我”。

我們付出這麼大的努力,那鳥是如何漸漸產生了對人的信任?

由於“我”的“良苦用心”,小珍珠鳥起先對籠外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在屋子裡飛來飛去。

和學生抓住句中描寫小珍珠鳥的三個“一會兒”反覆體會珍珠鳥的“神氣”乃至“十足”,以至小傢伙竟然跳到畫框上去了。和畫框一起打鞦韆,真有趣。由此可見小珍珠鳥是多麼可愛、調皮——“神氣十足”的程度可見一斑。

學生們發現:漸漸地,小鳥熟悉了環境,也有了自己的“行動”。小鳥與“我”相識,有了膽大的舉動。於是,教者要想辦法讓學生眼前有一個頑皮的“孩子”形象。體會作者充滿溫柔的愛意,用詩意的語言描寫的人與鳥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同時,進一步抓住“……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通過句子比較的方法,感受作者如何通過細膩的描寫,把珍珠鳥的調皮和淘氣寫得活靈活現的。“神氣十足”到不僅僅可愛調皮,甚至淘氣、撒歡(放縱)的程度——真好!白天,它這樣淘氣地陪伴我。夜晚,天色入暮,小傢伙才在父母的再三呼喚聲中飛向籠子,扭動滾圓的身子,擠開那些綠葉鑽進去。以至於有一天,“我伏案寫作時—— “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難道在做夢?”

進一步引深,讓學生說說小珍珠鳥趴著的樣子。全身依附,完全的放鬆。這一個歎號一個問號的對比突出對“我”太信任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珍珠鳥會夢見藍天,夢見森林!這不因小鳥沒有見過藍天而不能夢見,這是印在它的生物遺傳密碼裡的信息;沒有見過森林,可能使它淡忘或者暫時把此家當真正家園,但它一定會夢見。

在配樂朗誦中,師生通過美妙的朗讀,一起分享了小傢伙的美夢。此時作者筆尖一動,流瀉出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從剛才細緻入微的品味中,讓孩子們感覺到:一個不動聲色,一個神氣十足,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表現卻換來了一個共同的境界——信賴。那小鳥對人信賴的原因是什麼呢?通過句式訓練:“信賴,就給它 ——”,學生會說出安全、快樂、自由之類許多。可見,人和鳥之間的信賴是多麼富有情趣。

鳥疑人

大鳥與小鳥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大鳥有這樣的快樂和自由嗎?你可別忘了,本來應生活在“巢”中的,小鳥還能在房間飛來飛去,它的父母一直呆在籠子裡從來沒出來過呢。

這是我第二課時引領孩子們進入文本內核的突破口。通過探討“大鳥眼中的信賴”是什麼的問題,讓學生們思考:小鳥被囚而不自知,反以為安全,聽不見有著苦難記憶的大鳥生氣的叫聲,而要棲止於豢養者的身邊肩頭,作小鳥依人的陰柔憨態;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那時的“小傢伙”還會像現在這樣,啄“我”的手指,趴在“我”的肩頭熟睡,做它的美夢嗎?

課前我們說“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盼母規”,此時卻是“勸君趕快讓兒回,母在籠中盼子歸”。人有人言,鳥有鳥語。聽,父母在生氣地叫呢。放音樂讓學生感受,同時交代一份資料:鳥市上一隻活著的觀賞鳥,在抓捕、運輸、馴養過程中,大約死掉20只鳥。這是怎樣的代價啊,養鳥,多麼慚愧,甚至可以說多麼殘酷的愛好。

我們改寫詩句,就是告訴大家:即便我們在籠子裡,也盼子歸啊。這籠中的父母會對它“再三呼喚”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師生提供關在籠中鳥的話外音(古代詩人描寫的鳥的“呼喚”的詩句,見實錄),給畫面配音。代替大鳥的心聲,表達心中的呼喚。

播放大鳥的“呼喚”聲,並讓學生用這些詩句作為大鳥的呼喚是有原因的、由於學生對“呼喚”中的“詩意”理解不一,在幾次試教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們扮演珍珠鳥三口,讓“父母”呼喚“孩子”回籠,結果學生的語言不是一種呼喚的“詩意”,而是用一種太過通俗的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沒有了一種沉思與悲涼的感覺。

稍好的話語也只是“趕快回來,你不要命了。”“你這個不聽話的孩子,看你回來怎麼收拾你。”還有的“你知道嗎,再不回來就被人類像對待鵪鶉一樣給你烤了……”這樣一來,不但“呼喚”理解不到位,更重要的是對作者的不尊重,作者愛鳥的那顆柔軟的心被“蒙塵”了。

“籠中”,“籠樊”,“金籠”的呼喚,讓學生們的思考走向深處:再精緻華美、精心裝扮的籠子,也擋不住它們的呼喚。它們呼喚,離開這漂亮的籠子回到屬於自己的地方。作者認為“簡易的竹條編成的籠子裡,籠內還有一卷乾草,那是小鳥舒適又溫暖的巢。”——可是籠和巢是不一樣的,鳥兒們很清楚這一點的,不然怎會再三呼喚?那麼,它們呼喚的巢應該在哪裡?放課件演示象形字“巢”。(通過副板書“籠”的幾個變化:先寫出籠,再加框——籠。)

從而,孩子們認識到,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人與人生來就不平等,在不平等的前提下能講“仁慈”、“人道”就很不容易了。這也可以,但,人類的信賴是應該建立在動物的痛苦之上嗎?作為同是動物屬性的人類,和自然和動物同在一個藍天下的時候,難道人僅僅只為了人自身的滿足而說是信賴?如果說,剛才我們理解的“信賴,就給它……”。那麼,這個“給”應該換成什麼?(“還”)於是,句子就變成“信賴,就還它……”學生呼喚出——“信賴,就還它自由、幸福……”。這一字之差境界是多麼不同。

鳥“離”人

那麼,鳥與人真正“美好的境界”是什麼?真正的“信賴”是否有可能?讓我們試一試吧。

改變行動的從改變想法開始。想法的改變,從文字的改寫就可以表現。

首先二度開發教材,把剛才描寫“我”表現的句子改寫,其次教學生創作改寫——“……它最在窗框上站一會兒,就飛出去……”

學生的創造一次次被老師們的掌聲打斷。他們的發言,表達共同的心聲:藍天是飛翔的家,森林是居住的家,鳥巢是休息的家,甚至可以“四海為家”!自然界的生靈,與人類共同享用這個世界,不是佔有的,而是互相信任,互相依賴,甚至有時也是互不干涉的,這才是共存、共生,並創造了符合大自然的一個平衡的,和諧的世界……

其實,“人和人,社會與社會,國家與國家,又何嘗不是如此?世界和平的日子,只有從彼此信賴中才能得到!”(冰心)

感謝這一家珍珠鳥給我們的啟發,感謝作者細緻的描寫。然而,學生創造的信賴的美好境界畢竟是寫在紙上的。

面對真是和真理面前發生衝突的時候,教育該如何選擇?老師不答,把珍珠鳥一課的“結”拋給了學生——面對現實的這個世界,假使真的還它我們期望的信賴,放不放它們?假如我們是珍珠鳥,飛不飛走?

放還是不放?飛走還是不飛走?這的確是個問題。上升到這一哲學命題,這關係到人與人,動物,甚至人與自然以及整個世界之間等很複雜的哲學問題。

鑽研的深入,成就教學的深度。你認為呢?

授課實例分享:竇桂梅這樣演繹《珍珠鳥》!

竇桂梅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

現任清華大學附屬小學黨總支書記

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