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接地氣 成就“稻粱肥”

放火焚燒汙染空氣,堆積在村頭、路邊,既影響美觀,又有火災隱患,大量秸稈成為農戶頭疼的“廢渣”。伴隨科技的進步,如今,秸稈已經在一些地區得到綜合開發利用。除了加工成飼料、能源,還可以就地消化。讓人驚喜的是,伴隨秸稈還田的技術日益成熟,秸稈還田成肥,已在我市通河縣、巴彥縣的部分鄉村成為現實。

通河 稻田實驗 “腐草”變廢為寶

“你還別說,這些稻梗子經過一頓鼓搗,真成了趕勁的好肥料。”提起秸稈還田,打響了頭一炮的通河縣祥順鎮新鄉村農民屈耀明一臉興奮。近年來,通河縣農技推廣中心與省內高校的專家合作,不斷研究秸稈還田技術。去年開春,該推廣中心在試驗園區進行了試驗,秋後又在村屯利用10畝地進行復試,選擇的就是屈耀明家的水田。當年冬天,科研人員還在室內進行了高低溫對比試驗,同樣取得了成功。

通河縣水田面積達160萬畝,年產水稻秸稈80萬噸。有了充分的實驗依據,今年開春,縣裡主動爭取、承擔了哈爾濱市20萬畝水稻秸稈應用腐熟劑還田的推廣任務,利用水稻秸稈達10萬噸。因這一項目,縣裡爭取到了專項資金200萬元,對實施稻秸還田的農戶,每畝補貼10元購買腐熟劑。在此基礎上,縣政府又給農戶每畝補貼10元,用於每畝平衡碳氮比的尿素款和工時費。農戶應用秸稈還田,個人可以不花1分錢,還省下了一筆肥料錢。農戶的積極性高漲,為全縣大面積推進水稻秸稈還田打下了基礎。

談到具體操作,通河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魏衝介紹,春季泡田整地前,將上年秋季在收割機的作用下水稻秸稈形成的絨草平鋪在田裡,在不翻耕、不焚燒、原茬不動的情況下,提前10至15天泡田,每畝施用20克秸稈腐熟劑。10至15天后將變褐色的稻草摟勻,再次調水後,直接攪漿壓草整地,便達到待插秧狀態。

據瞭解,施用腐熟劑秸稈還田,改善了土壤結構,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0.1%至0.5%。次年秸稈還田的地塊,水稻長勢明顯好於未還田的地塊,達到了環保、肥田、減肥、增效的目標。

巴彥 翻埋作業 大苞米“根紅苗壯”

跟“種稻大戶”通河相比,巴彥縣以旱田居多。該縣的鑫富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秸稈還田,主要是稈大莖粗的玉米稈子。這個合作社位於紅光鄉新富村,入社農戶已達到900戶,農民入社土地2.21萬畝。

這個合作社的經營者,對於發展綠色農耕情有獨鍾。早在2014年,合作社裡的技術人員就開始探索秸稈翻埋技術,經過3年探索試驗,積累了比較成熟的經驗。據合作社的技術員測算,經過秸稈深埋還田的地塊,每畝節約化肥成本9.8元,採用大壟通透栽培技術,可以每畝增產60公斤。

2016年,該合作社在縣農業局的扶持下,購進液壓翻轉犁5臺,10月中旬收割玉米的同時,開始秸稈翻埋作業。當年秋季,該合作社共實施秸稈翻埋作業6000畝,並在實際翻埋作業中總結出了一整套玉米秸稈翻埋模式和技術要點。去年,該合作社的所有大田都實施了秸稈還田,而且幫助周邊鄉鎮的農戶代翻大田1.6萬畝,總面積達到3.8萬畝。

“鑫富”的秸稈機械翻埋還田技術,大體上說,就是用秸稈粉碎機將摘穗後的農作物秸稈就地粉碎,均勻拋撒在地表,隨即翻耕入土,使之腐爛分解。這樣的做法,有利於把秸稈的營養物質完全保留在土壤裡,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結構,減少病蟲危害,增強了作物抗旱抗澇抗倒伏能力。由於實行了高標準的秋整地,耕地能充分接納秋雨,從而建立了土壤水庫,也為春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巴彥縣農業局局長陳彪說:“‘鑫富’為巴彥縣玉米秸稈還田利用探索出了可複製推廣的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