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過去在農村吃不飽,為什麼不抓魚、野雞和野兔來充飢?

小莊兄477


過去,是什麼時候,是解放前,還是解放後?

最討厭一說改革,就說過去吃不飽。沒油沒肉,帶著一種歧視的眼神看待改革前的革命建設年代。新中國要比人民的生活,就應該是和舊中國相對比。

事實上,改革前並不是吃不飽。市民每個月都有細粗糧,油票、雞蛋票、豆腐票等,定量根據工種,幹部28斤,工人40——47斤,還吃不飽嗎?農民,縣區細糧少,但也是按口糧分的,棉籽油,芝麻油,豬油,家家都有,老區的糧食就存的很多。菜地有各種菜,怎麼就吃不飽了。那時人們還不習慣大魚大肉的吃喝,身材普遍不錯,那象現在將軍肚 富貴病,花錢減肥,不敢吃飽。還不如從前吃的飽,吃的多呢。當然,中國國家大底子差,貧困地區很多,但也不能用吃不飽來定性。好在現在又發展了40多年了,但也不能說現在就十全其美了,瞧不起過去了。


海市蜃樓128276533


說個真實的故事,本人喜歡吃魚,所以每次請人吃飯都有魚,有次水庫放水,好多大魚被衝出水庫,傷痕累累的,也就是半死不活的,被人撈上來在市集上賣,剛好我回老家,看到興奮不已,買了一條十多斤的回家燒一大鍋,一個人吃不香啊,就叫了隔壁一個比我大十歲的鄰居陪我喝酒,結果他看到魚就差點吐了,勉強陪我喝了一杯酒就撤了,弄得我莫名其妙。

晚上大家在外面納涼,我就問他是怎麼回事,他說如果小時候家裡天天讓你吃魚 沒有主食,最關鍵的是燒魚還沒油你會怎麼樣?

我當場就呆了,因為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但也能想到,魚如果沒有配料肯定是不好吃的,仔細回想,父母在田裡發現有魚和泥鰍,也會抓回去,但都不會煮,放灶臺烘乾,等來年油菜籽結果了才煮了吃,那時覺得真香啊,太好吃了。

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受過這個苦 我呢也只受過一半的苦,看到這個話題想了很多,如果你有和我差不多經歷的,希望你也說說那個故事。

一,不會收割稻穀,但要參加撥苗,早上五點多就在田裡了,小蟲子盯得人好癢。

二,不會給稻穀脫粒,但要幫忙捧稻子給踩打穀機的人,這活相對來說輕鬆點,當然,每次移動打穀機得幫忙推一下,穀子出倉得幫忙拉袋口。

哈哈哈哈,說多了都是累,都不想再說了,想到以前騎車去20公里的地方趕集,口袋竟然沒有一分錢,我是真的佩服我自己。

小時候的豬肉真鮮啊,現在再好的菜也沒有那個味道。

那時的蔥好香啊,吃個面遠遠就嗅嗅到香味了。

陳真的功夫真好啊,現在都佩服。

青春不在,祝奔五的你事業有成,也祝正在青春的你開心快樂。


飛來飛去的蜂




我就說說我們這個地方那個時候的情況吧,我們是東北地區的,東北地區都是平原地區,就是在那個時候,所有的土地基本上都已經種上了莊稼,沒有荒廢的土地,也就沒有野雞野兔的生長空間,野雞野兔也有,也能看見,野雞野兔發現人在追它,鑽勁了一往無邊的青紗帳裡,你上哪能找到它呀,即使找到了你上哪能追上野雞野兔哇!


在我們小的時候,也會看見野雞野兔的,我們也去追的,把我們都累爬下的時候,野雞野兔早就無影無蹤了。

冬天下雪的時候,我們也會領著自己家的狗,去找野雞野兔的,當發現野雞野兔的時候,大家就喊起來,動員各家的狗去追野雞野兔,這些狗也就蜂擁而上,可是當野雞飛起來的時候,那些狗只能是望天而吠了,那狗也就沒法追上野雞了,而如果是野兔,家狗追了一會也就把野兔追沒了,有那麼一句話,說你是屬兔的,跑的那麼快,說明了家狗的速度也沒有兔子的速度快了!


再說說魚的事,那個年頭,有河有泡的,河水泡子裡的水都是很深的,水裡當然也有很多魚的,但是那麼深的河水泡子水,要想捕到魚也是很困難的,而且還要有大型的捕魚工具的,小型的捕魚工具也是捕不到魚的,捕魚也是需要有時間的,大人們都是社員,不參加集體的生產勞動想去捕魚也是不行的,而且還會扣你工分的。


當我們可以去河邊泡子裡抓魚的年代的時候,大河也變成了小河,泡子的深水也變成了淺水,捕魚也就可以用家裡的小型的捕魚工具了,有扒網,有抬網什麼的,我們每天放學第一件事就是捕魚抓魚,星期日也是整天的泡在水裡,大人們都要起早貪黑的參加生產隊的勞動,也沒有時間去捕魚抓蝦的,捕魚也就成了我們最快樂的事情了!

因為魚比較多,我們每天都能捕上個三五斤的魚,那說候每家的人口都很多,三斤五斤的魚一頓也就吃的淨光的!而且在農村還有那麼一句俗話,就是“臭魚爛蝦,小米飯的冤家”,也就是說,吃魚不但不能省糧食,而且會浪費糧食的,有魚醬就著飯吃,每頓反而會多吃進一碗飯的!

這些事也都是我經歷過的事了,我也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了,所以我說的話也是有道理的,當你看了我的回答後,也就知道那個吃不飽的年代,為什麼不抓魚,抓野雞,抓野兔來充飢了!

【感情您對從善如劉悟空問答的關注和支持,歡迎您的評論和留言!】


從善如劉L



我的父親,出生在上個世紀1946年,他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兩個姐姐,還有一個弟弟和三個妹妹,在1958年,剛出生才幾個月的三姑因為奶奶沒飯吃,沒有奶水喂她,後來被迫送給了我的姑奶奶去養育。

聽爸爸說,在六一年,我那剛剛滿三歲的么姑突然不見了,家人四處尋找未果,急得我奶奶直掉淚都找不到人。直到第二天,生產隊的人去倉庫裡抱豌豆藤出來曬乾準備打豌豆時,這才發現么姑原來躲在豌豆藤裡面剝生豌豆吃。

現在想來都覺得難過,一個三歲的小孩,她肯定是餓得沒辦法了,才敢一個人獨自去那黑黢黢的倉庫吃生豌豆。

前幾天,和女兒回家,女兒買了一些鱔魚回家炒蒜薹,另外還買了一條魚回家做紅燒魚,晚上,一家人圍在桌子邊吃飯、聊天,不知不覺,父親竟然又說到了他在六十年代食不裏腹的往事,當時,女兒就問他爺爺:

“你們那時候怎麼不去打魚來吃呢?

我爸頭也沒抬的告訴她,那時候沒油又沒鹽,就算有魚擺在眼前,也吃不下去。再說吃伙食團那陣子,每家每戶的鍋都被集體搜走了,鍋沒了,油鹽也沒有,怎麼去吃魚啊!


李茗說鄉村


小時候,每當我浪費糧食,奶奶總會向我道起她的小時候,“我們那個年代呀,吃不飽穿不暖,一天能有一頓飽飯吃就知足了,現在好飯好菜的伺候你,你還不吃!”

現在回想起來,我不禁產生了個疑問,既然農村人在過去吃不飽飯,

為什麼還不抓水裡的魚,還有山上的野雞野兔來充飢呢?

確實,在過去,河裡到處都是魚,但那個時候沒有分田到戶,大人們的所有時間,除了吃飯睡覺,基本上都是屬於公家的,早八點到晚六點,有時甚至還要加班,下班後累得要死,就更沒空閒時間去抓魚、抓野兔了。

再加上那個時候是集體經濟,在農村,除了流水港和小野溝,稍微大一點的水塘,都是屬於集體財產的,大隊裡更是禁止捕魚,只有到年底的時候,才會集體捕魚,然後再按照每家的總工分,一般每家只有十幾斤。

另外,在那個時候,隊裡規定每家每戶鍋不能有火,也不準燒,只要哪戶人家開火冒煙了,都會有人來查,所以就算捉到了,也沒法搞著吃,偷著用自己的辦法搞,也沒有油和調料,煮出來的魚腥臭味濃一點,也不好吃。

看到這裡,不知道多少人會感嘆“往事不堪回首”,大家腦海中又會浮現出怎樣的回憶,但活在當下,還是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吧~


找靚機科普君


人們在農村吃不飽,為什麼不抓魚,野雞,和野兔來充飢?

作為一個1947年出生的老農民,看了後輩們問了這個問題,眼裡含著淚花,告訴你,你這個問題就像現在的孩子問爺爺奶奶,你們那會沒有飯吃,不能到超市買餅乾,方便麵吃嗎?

中國農民幾千年來就為了一個字:吃。但幾千年來沒解決的還是一個字:吃。

八零後的孩子才會知道沒有飯吃可以到超市買東西吃。因為1980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才最終解決了這個幾千年來,歷朝歷代都沒有解決的溫飽問題。這要感謝共產黨,感謝讓中國人吃飽吃好富裕起來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

饑荒年代,什麼沒有吃過。

我家門口有棵老榆樹,那年冬天,實在是沒有一點吃的,我父母就那刀切榆樹皮,然後把樹皮剁碎,在石磨上碾成糊,然後和剁碎的乾菜摻和在一起,貼餅子吃。

有人會說,我們現在還專門到農家樂吃野菜啊!

我會問你,你天天吃沒油沒鹽的野菜試試?你吃一口又苦又澀的榆樹皮試試?

能吃能塞進肚子的都吃了,還能不吃野雞野兔和魚,我看了好多網友的回答,說是這些東西不好逮,沒有工具,這完全是沒有那時生活經歷在那瞎胡扯,沒有人願意餓死,而放過可以充飢的任何可以吃的東西,原始社會人都知道打獵物充飢,現代人的智力和能力絕對要高出人類祖先不知多少倍。


想吃沒有逮不到的,想逮就有逮的工具,關鍵是很少,逮不到,人就餓死了。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特別是年輕一代,你們沒有過在艱苦年代生活的經歷,你們是幸運的。要珍惜現在的好生活啊!


農村老叟愛喝酒


你怎麼知道不抓魚,野雞和野兔充飢呢。

我是北方八零後,小時候家裡的主食還是地瓜面做的。

提到這些野味,我首先想起來的是我母親跟我說過的,在我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外公在回家的路上撿到一隻大雁,撿到的時候已經死了。具體是怎麼死的,無從知曉。

那時候物質很匱乏,大雁被拿回家後,外婆煮了很久的時間,才小心翼翼的分給大家吃。母親說並不好吃。

我小的時候,村裡那些小青年閒著沒事就會去湖(田地)裡套兔子。那時候有些人家還有槍,也會拿去打野物。

所以那時候還是會有很多人獵這些野物改善伙食。


後現代文藝


大家好我是愛答題的小考拉!

從小我就喜歡跟母親打聽她小時候的經歷,對這方面的事情也有一些瞭解。下面跟各位交流一下為什麼在過去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還是不抓魚、野雞和野兔來充飢。

在此之前先跟大家分享個小故事。

聽母親說我姥爺當時是村裡的文書並且還有做飯好吃的神技能,只不過那時候大家連饅頭鹹菜都吃不飽更別提能吃出花樣來了姥爺也就幾乎沒有了展示的機會。

俗話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姥爺總還是有機會大顯身手的,每當隊裡有病死或者老死的牛羊之類牲畜時總會交給外公來處理。然後每當這時候全隊的人就像是過年一樣高興,大家都聚在外公家裡一直等到半夜。我們現在看來可能會感覺不可思議,但那時候的人們畢竟天天都吃不飽飯連過年的時候也都不一定能吃上一口肉,而餓死人更是常有的事,所以說能守到半夜也絕對不是因為饞而已。

母親回憶她的童年幾乎都是在飢餓中度過的很少有能夠吃飽飯的日子,小夥伴們也從來不會到處亂跑亂竄,都是忙著到野地裡找野菜吃。而因為整天都吃野菜大家一個個都是面黃肌瘦的,在陽光下甚至都能看到薄薄肚皮裡面綠綠的野菜。在那時候因為國家政策的原因大家種地的積極性也都不是特別高,加之也沒有先進的種植技術和機械化設備地裡長得糧食連起碼的吃飯都不夠。

至於題主所說的為什麼不去捕魚和野兔之類的來充飢我想主要還是沒有魚和野菜了吧,畢竟相對於巨量的饑民來說當時的野物實在是太少了沒幾天就會被捉盡的。當時可是連野草、樹根都不放過的情況又怎麼會沒有人想到去逮小動物呢?



各位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馮小剛老師的《1942》其中有關饑荒的描寫可真是觸目驚心啊,當時的饑民為了能活下去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


我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全憑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們的黨帶領我們走向了富強。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回望過去我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也不用擔心吃不飽飯的問題。感謝黨帶領我們過上了好日子!


縱使廟宇坍塌


古代有個皇帝,當聽到有人餓死了,竟然問太監:他們為什麼沒有吃的,為什麼不吃肉?簡直是太可笑了。過去吃不飽,大家都傻?不去吃魚?真的是沒有什麼常識啊。


我奶奶經歷過三年災荒時代,那會別說是糧食了,基本上能吃的東西都被吃掉了。她說那會是最苦的時候,大隊上把所有的糧食和能吃的都集中在一起,然後平均分到每戶頭上,這樣保證每個人都有吃的。如果發現了野雞野兔,也是大隊上組織人去打了,然後把肉燉了大家平均吃,再往湯里加也野菜煮了吃,這樣可以讓更多人吃點葷的,畢竟那會只要能吃飽就行了,就別要求吃肉什麼的了, 如果能有一頓打牙祭的,那就是天賜的食物,很難得的。

那會村子裡也是有一條河的,河水非常清澈,但是魚是比較少的。全都是那種小蝦米的魚,抓起來根本沒什麼用,因此也沒有人去抓這個吃,吃的最多的可能就是野菜了,那會我奶奶說他們基本上每天最長的時間就是去地裡找野菜,挖了滿滿一揹簍的野菜,非常不容易的,這樣就可以夠很多人吃了。其實雖然說是野菜,但是很多都是野草,為了充飢也沒有辦法,野草野菜夾雜在一起,用玉米麵烙點餅加在一起吃,或者就著大蒜、大蔥一起吃,這些都是很不錯的了。


其他的野味兒最開始還有點,到後來,基本都是被抓完了,野雞野兔、麻雀什麼的都被抓的差不多了,那段時間真的是苦啊。還好這個事件最終過去了。不過奶奶說,再也不希望經歷那段日子了。


你周圍有沒有人經歷過那段時間呢?都有什麼經歷嗎?


老王偵查記


抓不到哦,那時候這些東西也很少的,我奶奶跟我說,那時候吃不上東西,都是吃樹皮,吃草根,面水裡面放點鹽,就足夠了,有的時候逮到老鼠都會吃的。

印象最深的就是,聽奶奶說的,村裡的人,吃人。說是有個人的孫子發高燒去世了,然後村裡的人都餓得吃不上東西,也沒把小孩子給埋上,直接放在大鍋裡煮著吃了。這絕對不是我杜撰的,村子裡的老人都知道有這回事,但那個年代沒有辦法啊,就是吃不上,別說抓魚抓野雞了,就是能在地裡逮到和螞蚱,都是罕見的事情啊。

現在,人們的生活都好了,那個年代也一去不回,其中的心酸辛苦,也只有那個年代走過來的老人能懂,知道他們為什麼不捨得浪費糧食嗎?就是因為那時候餓怕了。

而且,就算有這些東西,也沒有工具什麼的能逮到它們啊,家徒四壁,難道還能空手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