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少游悲情邵伯埭(揚州江都邵伯鎮)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遊,別號邗溝居士、淮海居士。進士出身,“蘇門四學士”之一,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高郵人。

邵伯埭作為南北舟車孔道,南距高郵僅60餘里。秦觀一生南來北往多次經行此地,曾受邀為江都令羅適撰寫《羅生祠碑記》,屢在邵伯鬥野亭與詩人賦詩唱和,面對邵伯湖吟詠說懷。然而,邵伯留給他的除了鄉情的溫暖與親切,更多的卻是刻骨銘心的傷感與悲情。

秦少游悲情邵伯埭(揚州江都邵伯鎮)

秦少游像

元豐三年(1080)寒食節前,秦觀恩師蘇軾的弟弟蘇轍(字子由)獲罪貶為筠州酒稅監,途經高郵。據秦觀《與參寥大師簡》:“子由春間過此,相從兩日,僕送至南埭而還。”儘管蘇轍這時已是待罪之身,而作為好友的秦觀,還是不避嫌疑,盡地主之誼盛情款待,並與其形影不離,相陪兩日。臨別時,秦觀又依依不捨,一再送到邵伯埭,才與蘇轍灑淚而別。蘇轍非常懷念秦觀,作《邵伯埭別秦觀》三首,盛讚秦觀的人才,表達了與他的深厚情誼:“濛濛春雨溼邗溝,篷底安眠晝擁裘。知有故人家在此,速將詩卷洗閒愁。筆端大字鴉棲壁,袖裡新詩句琢冰。送我扁舟六十里,未嫌罪垢汙交朋。高安此去風濤惡,還有廬山得縱遊。便欲攜君將船去,念君無罪去何求。”詩中感慨自己在患難之時得到秦觀的一片真情,同時表達了不忍離別,卻又不想牽連朋友故交的複雜心緒。秦觀也和了《次韻子由邵伯埭見別》三首,道出了送別蘇轍的思念和愁懷。其中一首寫道:“孤篷短榜溯河流,無賴寒侵紫綺裘。邵伯埭南春欲盡,為公重賦伴牢愁。青熒燈火照更深,逐客舟航冷似冰。到處故應山作主,隨方還有月為朋。冠蓋紛紛不我謀,掩關聊與古人遊。會須匹馬誰西去,雲獻風溪遂所求。”說是雖然春天將盡,但還是無端地感到陣陣寒意襲人,連身上的紫裘也抵禦不住。他還一語雙關地對蘇轍在政治上遇到的“風濤”排解憂慮:“你所去的地方,在邵伯之南,那兒氣候暖和,春寒對你來說,很快就要消失了。”(頭條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秦少游悲情邵伯埭(揚州江都邵伯鎮)

高郵文遊臺

紹聖元年(1094)秦觀因反對奸相章淳篡改新法,被視為“元祐黨人”而遭貶黜。他的結髮之妻徐文美在其放逐之時,從高郵家中送行到邵伯埭,自然是妝容不整,淚眼迷濛,傷心欲絕。將離邵伯埭,秦觀自知此去凶多吉少,恐怕再也踏不上家鄉的土地了,夫妻看似生離,卻無疑就是死別。他與夫人告別,“有《臨江仙》詞志其事”,詞雲:“髻子偎人嬌不整,眼兒失睡微重。尋思模樣早心忪,斷腸攜手,何事太匆匆。不忍殘紅猶在臂,翻疑夢裡相逢,遙嶺南埭上孤篷。夕陽流水,紅滿淚痕中。”詞中的“夕陽”、“斷腸”等詞眼,不禁使人想見其內心是何等的淒厲悲切。誰知,這真的成了詩人為夫人、為家鄉留下的訣別之詞。50歲生日時,他的祝壽方式竟是自作《輓詞》:“嬰釁徒窮荒,茹哀與世辭。官來錄我橐,吏來驗我屍。”臨卒前,秦觀哀傷慘淡地寫道:“家鄉在萬里,妻子天一涯。孤魄不敢歸,惴惴猶在茲。”其孑然飄零之苦,思鄉念親之悲,身經劫難之恨,盡在其中。

秦少游悲情邵伯埭(揚州江都邵伯鎮)

縱觀秦觀一生,都是坎坷崎嶇,鬱郁不得志。年輕時兩度應試,均命運不濟,名落孫山。他一度萬念俱灰,退隱高郵,閉門卻客,結果是貧病交加,幾乎喪命。後在蘇軾、王安石等人的一再勉勵下,三度應試,才於元豐八年(1085)37歲時登第。先任定海主簿,後轉蔡州教授,又遷國史院編修。這期間,由於舊黨內部的派別之爭,他多次遭忌者中傷、仇者彈劾,仕途也是迂迴曲折,曾經三起三落。紹聖元年(1094)新黨執政,舊黨悉遭罷黜,七年之中秦觀更是五次遠謫,輾轉遷徙。初出杭州通判,次貶處州酒稅監,繼削秩徙郴州,又移橫州編管,再遠謫嶺南雷州,以至除名,永不收用。直至元符三年(1100)放還途中,客死藤州(今廣西藤縣),身邊無一親人,走完他悲情的人生歷程,年僅52歲。所以,在風雨沉浮之中,秦觀每每經過邵伯埭臨近家鄉之時,心裡總是提不起歡愉與期望來,有的多是“歲月蹉跎,年華已逝”的傷感與“奔走道途,往來悠悠”的困頓。他曾在《還自廣陵》詩四首的一首中,概述了一生中經過邵伯埭時的心情:“南北悠悠三十年,謝公遺埭故依然。欲尋舊事無人共,臥聽鍾魚古寺邊。”這首追憶東晉先賢、觸情傷懷的詩,是何等的清冷與悽寂,又是何等的孤寞與落魄!(頭條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秦少游悲情邵伯埭(揚州江都邵伯鎮)

邵伯湖風光

如今秦少游的詩句被勒石於邵伯鬥野亭內,供世人參觀欣賞,他書寫的《羅生祠碑記》存於邵伯中學。 朱毓麒(毓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