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聯在二戰前和二戰時代不建造航母?

近衛步兵師


我個人認為有幾點第一毛子臨海的地域非常少,二是毛熊一般崇尚大粗壯,喜歡搞大炮裝甲部隊,最後由於歷史原因二戰初期包括一戰,各國都是大炮主義,喜歡厚重裝甲多炮巨炮的戰列艦或是裝甲巡洋艦,對航母都不是很看中,二戰後期由於蘇聯本國被德國入侵,毛熊忙著收復國土都來不及,哪裡有時間金錢搞航母,就連幾個拿的出手的大艦都還是一戰或是沙俄的老古董。就是二戰結束了毛熊都沒有摒棄鉅艦大炮重火力思想,造出了諸如基輔級這種四不像的載機巡洋艦,就是最先進的庫茲涅佐夫,居然還裝了一堆垂髮的花崗岩,我表示非常不理解。


農民袍哥


雖然俄海軍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但航母在整個蘇聯時期卻始終沒有受到蘇聯海軍的重視!這既有戰略對象的影響,也受戰爭思維的支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蘇聯的戰略重心基本都在與其接壤西歐,從地圖上不難看出,蘇聯與歐洲的聯繫大都通過陸地相接,即便有水域也都面積有限!因此,作為遠洋重器的航母在這裡並沒有太多展示的空間;大力發展陸軍和空軍更符合蘇聯的對歐戰略。

在東北亞地區,日本也算是蘇聯的宿敵,兩國自沙俄時代就紛爭不斷。但蘇聯和日本在這一地區的海上博弈空間仍然十分狹窄,而且大多數時候雙方的較量都是以東北亞半島為平臺展開;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蘇聯對航母的需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冷戰隨即上演,此時的世界格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西歐成為美國海外軍事力量的大本營、繼承英法傳統介入中東、戰敗後的日本又被美國玩弄於掌股之中;蘇聯所要面對的挑戰瞬間從四面八方湧來……

經歷過太平洋戰爭後的美國愈發重視現代航母戰鬥群的建設,"埃塞克斯級"和"中途島級"都被美軍進行了現代化改建。此後,專注於充當"海上移動機場"的福萊斯特級、小鷹級常規動力航母也隨之問世,再到後來就是以企業號為代表的核動力時代正式翻開了美國海軍的新篇章……

這一時期,蘇聯雖然也建造了九艘常規動力航母並服役了其中的七艘,但它們從來都不是蘇聯海軍的戰略核心!當年,面對美國異軍突起的航母戰鬥群,時任蘇聯海軍總司令的戈爾什科夫提出"飽和攻擊"的作戰理念:以水面艦艇為載體,攜帶大量反艦導彈對敵航母編隊實施高強度、高密度火力打擊!

在這一作戰理念的指導下,蘇聯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應運而生!全副武裝狀態下的"基洛夫級"可攜帶多達400枚導彈,可以毫不費力的"砸"沉當時的任意一艘航母。整個冷戰時代,蘇聯生產並服役了四艘該型核動力巡洋艦,是蘇聯海軍的絕對核心。而那七艘航母主要擔負的則是艦隊區域防空的任務……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第一,鋼鐵全拿去造坦克飛機了;

第二,蘇聯與德國僅在陸地上接壤,海軍基本沒有作用;

第三,沒資源。

大概就這麼多,如有遺漏,敬請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