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知識型”流動男青年擇偶時間:主動與被動的延遲

根據流動人口婚姻研究中的結構性同化理論可推出:當農村“知識型”流動男青年工作在城市,並在經濟條件上逐漸趨同於城市居民時,那他們的婚姻家庭觀念及行為也會隨之同化,二者之間的差異得消除。農村“知識型”流動男青年積極融入城市的表現可知他們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感很強,生活方式已逐漸被城市居民同化,所基於此設想他們的擇偶模式也會隨之同化,具備了現代化的特徵。但同樣因為這類群體的生存現狀依然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所以他們的擇偶模式中必然隱藏著許多與其自身意願相背離的表現。事實上調查的結果也是如此。

明確為什麼結婚之後,我們要了解的就是這類群體的擇偶時間,換句話來說;他們認為什麼時間找到對象是最令其滿意的。由訪談結果可知;農村“知識型”流動男青年的擇偶時間相對於“新生代農民工”而言總體上向後延遲,大約集中於27-30歲之間。主要有以下兩類表現:一類是主動地推遲;二是被動地延遲。


農村“知識型”流動男青年擇偶時間:主動與被動的延遲


1、主動地推遲

據調查顯示,這類男青年主動延遲擇偶時間是出於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從物質層面出發。他們認為自己雖然在城市中有了一份工作,但是因就業情況並不是很理想,所以經濟能力一般,況且沒有穩定的居住場所,因此並不想過早地考慮擇偶及婚姻問題。“剛畢業的時候每個月基本月光,連自己都只能溫飽,怎麼給人家姑娘帶來安全感呢?我弟還小,家裡情況也不是特別好,如果想在城市裡買房子只能靠自己,但估計要等很多年,可是沒房子別說城裡的女孩,可能就連鄉下的女孩都不願意嫁給你。”二是從精神層面出發,受現代化思想觀念的影響,感情追求在這類男青年的心中佔據愈來愈重要的位置,所他們期望找到的是“心靈”上的伴侶,而不再是“生活”上的夥伴。即使父輩一直認為通過相親找到一個能過日子的配偶結婚是最便捷且可靠的途徑,但是他們也都不願意將就。對於他們而言唯一的辦法就是不停地搜尋與等待,這必然會花費過長的時間,很明顯這與親代的觀點是背道而馳的。


農村“知識型”流動男青年擇偶時間:主動與被動的延遲


2、被動地延遲

由於受教育時間很長,所以擇偶時間自然而言就向後延遲了。“大學畢業的時候我己經24了,肯定比同村的男孩兒結婚晚許多了,那也總不能說剛畢業就立馬能找到女朋友,然後結婚吧。”“上了大學,我爸媽還天天說別老想著談戀愛要好好學習”。然而當他們步入社會之後,父母卻很少給予他們緩衝的時間,希望他們在找到工作後能夠立馬成家,所以就開始出現了“催婚”的現象。“結果我一畢業我媽就想讓我結婚,說我年紀太大了,可我都沒女朋友上哪結去,結果她要不就是在我沒回家的時間打電話催我,要不就是在我回家的時候找親戚幫我安排相親,弄得我快愁死了。”


農村“知識型”流動男青年擇偶時間:主動與被動的延遲


同樣流入到城市麼後,一是因這類青年群體正處於人生的重要階段,肩負著“成家”的社會化使命;二是因他們的行為習慣、思想觀念隨著他們的“知識型”屬性和流動經歷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總體上來看他們的擇偶模式呈現出很多現代化的特徵,例如他們擁有浪漫的愛情觀、擇偶時間向後延遲,崇尚晚婚、在擇偶標準方面更看重對方情感方面的特質,如性格、道德品質、價值觀、愛好等等、教育匹配程度受到其“知識型”屬性的影響。當然也有較為傳統的一面,例如對婚姻保持著積極的態度、為了滿足父母期待而擇偶、不太希望對方的教育水平高於自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