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如何鑑玉 假玉是如何製造出來的?馬未都如是說

古玉器是人類古代文明裡中華文明所獨有的器物。因古代碾法已經失傳,以加工方式區分,用碾法制作的玉器均為古玉器,而凡使用電動金剛工具等現代技術加工的玉器稱為新玉。中國玉器自史前出現起,即是最高規格的器物,主要用作禮器和配飾。有祭祀天的玉璧,祭祀地的玉琮,有祭祀四方的圭、璋、琥、璜。史前典型的玉器見於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個人還是非常尊敬馬老師的。以下的內容是在他的著作中的的內容,對於有興趣瞭解馬老師和玉器收藏的“外場人”可以看看。小編認為這可算的一篇玉器收藏閒談篇。

要對玉有所瞭解,首先就要知道玉的產地。中國有多少地方產玉呢?現在有據可查的中國產玉的地方至少有幾百處,甚至上千處。我們瞭解一下最主要的幾個地方。

首推新疆和田。新疆和田玉是等級最高的玉。乾隆時期宮廷裡的玉,大部分都來自和田地區,比如擺件、器皿、玉牌子、如意等等,不勝枚舉。中國歷史上很多戰國的玉、漢代的玉,以及唐宋元明清很多優良的玉,都是從這個地方出產的。

新疆和田所處的地理位置海拔很高,氣候條件惡劣,一年能開採的時期就三四個月,非常短暫。和田玉有兩個來源,一個是所謂山料,一個是所謂籽料。“籽”是一個很通俗的說法,就是石頭籽。我們經常接觸的籽料,相對來說都比較小,其實有很大的也稱為籽料。籽料最早其實就是山料,由於地殼的變化或一些地質災害,使山料崩塌落入河床,經過河水億萬年的沖刷,把稜角全磨去了。因為水有滋潤作用,籽料往往都溫潤圓滑,光彩照人。

那些直接從山中礦藏開採出來的玉料,就是山料。山料沒有經過河水長時間的沖刷,所以一般情況下,籽料的質量要高於山料。但這不是絕對的,不是說籽料就一定比山料好,確實也有非常優良的山料。山料可以開採出大尺寸的材料,比如元代玉器的代表瀆山大玉海,還有清代的大禹治水玉山子,都是用兩塊巨大的新疆和田玉雕刻而成的。

“玉”如何鑑玉 假玉是如何製造出來的?馬未都如是說

鎮國玉器之首:瀆山大玉海

和田玉中的最高等級,今天稱之為羊脂玉。一說羊脂玉,大家就可以想象它的樣子。羊脂就是羊油,今天能看到羊油的機會不是很多,現在已經不怎麼吃動物油了。過去的人老用動物油來說事兒,比如形容德化白瓷是“豬油白”。我小時候家裡還經常熬豬油,能體會油的感覺。今天的年輕人可能都看不到動物油了,就沒有這種感覺。

“玉”如何鑑玉 假玉是如何製造出來的?馬未都如是說


那麼,比較肥碩的綿羊被宰殺以後,羊的脂肪部分露出來,這和最好的和田白玉是一種感覺。“羊脂玉”因此得名。因為新疆大量飼養羊,所以才能有這樣的比較。羊脂玉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非常油潤,這個感覺必須自己去找。羊脂玉中的白也有個度,不是千篇一律的白,它的顏色是從非常白一直過渡到青色。

關於玉的書籍只有四部

關於玉的書,歷史上出版的並不多。雖然玉文化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但我們對玉的研究卻非常弱。從宋代到清代,配有圖的關於玉的書,大概只有四部。

第一部是北宋年間出版的呂大臨的《考古圖》。《考古圖》我講過多次,它共有十卷,其中有一卷專門談玉器。這一卷裡的玉器是誰的收藏呢?宋代畫家李公麟。

“玉”如何鑑玉 假玉是如何製造出來的?馬未都如是說

《考古圖》


第二部是元代至正元年的《古玉圖》,原來是個手卷,到了明代以後被刊印成書。手卷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極特殊的裝裱方式,也是一種欣賞字畫的方式。它是一個長軸,打開一點一點看。過去文人將它鋪在黃花梨案子上,坐在圈椅上欣賞,是非常愜意的事情。

“玉”如何鑑玉 假玉是如何製造出來的?馬未都如是說

《古玉圖》

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出版過這樣一部書,特別有意思。這部書叫《古玉圖譜》,有一百卷,非常浩繁,但它被公認是一部假書。作者聲稱書裡收錄的都是宋孝宗的藏品,都是宋代玉器。出版這部假書的人叫江春,他自己寫了序,並出錢把這部書刊行了。

“玉”如何鑑玉 假玉是如何製造出來的?馬未都如是說

《古玉圖譜》

我們知道,盛世一定要修典,乾隆時期編纂的最重要的典籍就是《四庫全書》。當時《四庫全書》的總編纂是紀曉嵐,他也看到這部書了。但紀曉嵐多牛啊,翻了三頁,就把這書給扔出來了,定為偽作,書裡的玉器都是假的。這《古玉圖譜》就未能被收入《四庫全書》。那麼,乾隆年間就被宣佈為偽作的書,到了民國以後又被人重新刊行了,為什麼呢?因為圖多。當時大家也分不清楚真假,出版商為了蠅頭小利把它出版了。不僅重新出版,還配了彩圖。晚清的印刷業開始發達,可以配彩圖了,於是把這部偽書配了彩圖又出了一遍,害人不淺。

第四部書非常重要,叫《古玉圖考》,分上下卷,作者是著名學者吳大,在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刊行。《古玉圖考》在玉器研究界影響最大,書裡有大量考證。我們講過,乾隆皇帝不知道玉琮是什麼,管它叫“頭”。結果吳大考證出來了,這種玉器不叫頭,叫玉琮。還有玉斧,斧狀的玉器,在吳大以前沒有人知道它是幹什麼用的,過去很多書上都叫“藥鏟子”。中藥鋪裡也有很多工具嘛,人們就認為它是藥鏟子。那麼,吳大考證出來了,這叫玉斧,是古代的一種禮玉。

“玉”如何鑑玉 假玉是如何製造出來的?馬未都如是說

《古玉圖考》

但有一個現象是善良的吳大沒有想到的,晚清到民國時期的玉器作偽,大部分都依照這部書,包括玉器原有的瑕疵都能做出來。比如一塊玉璧上有一個小缺口,書上標明瞭,是後天的傷。作偽的人就會做出一樣的玉璧,還把這個傷磕碰出來。明白的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作偽的東西,但不明白的人則會信以為真。

五花八門的作偽

良渚玉器是作偽者比較感興趣的,因為喜歡的人多。良渚最多的是“雞骨白”的玉器,最簡單的作偽方法就是用火燒。什麼東西也經不住火燒,玉一燒就成“雞骨白”了。但燒過火了,玉就變得很脆,一掰就斷。

過去有一種說法,叫羊玉、狗玉。怎麼做呢?很不人道。作偽的人把羊或狗的後腿拉開一個口,把玉縫進去,擱上一兩年。這期間羊別被狼吃了就行。最後把玉再從動物的後腿里弄出來,它裡頭就含有血沁了。


有一種叫梅玉,把玉在梅子裡頭浸泡。今天超市裡有賣烏梅的,買上兩斤,回去裡頭擱一塊玉,過一段時間,玉準變色。還有一種叫風玉,把玉在高溫下煮,煮後拿出來往雪地裡一擱,風一刺,玉上面就有細如毛髮的裂痕,看上去像是年頭很久。再比如就是我過去聽老師傅講:油炸鬼,把玉下油鍋炸。估計也不是什麼好油,好油捨不得那麼炸。炸好長時間後拿出來,就叫“油炸鬼”。再有就是更下作的手段,比如把玉扔到糞坑尿池裡等等,五花八門。

玉器作偽還有一個手段:改造。首先是大改小。在漫長的歷史當中,玉器很容易磕碰,或掉在地上摔掉一塊,找得著還能粘上,找不著怎麼辦呢?乾脆大改小。對於大改小的玉器,一般來說,要注意它的紋飾,注意它的基本制式。

第二,添字。一塊古玉本來是素器,素的沒有帶字的值錢啊!作偽的人就往玉上添字,添各種想象的詞。添字往往會在中國書法的演變、文字的歷史、文字的內容上露出破綻。

第三,就是增加紋飾。一看素璧不好看,這回不添字了,改在上面磨出來個西番蓮。這就壞了!西番蓮是明清以後的紋樣,露餡了。因為素器不如帶紋飾的值錢,所以商業上很多人會用此牟利。再有就是加深紋飾。古代玉器經過長久的時間,紋飾模糊了,工匠就按照它原來的紋飾加深一點兒。在紋飾原有的基礎上加深一點兒的玉器,讓人非常難分辨。

今天的作偽手段除了以上這些,又增加了一些過去古人沒有的化學方法。我見過作偽的人家裡跟化工場似的,都是各種試劑。再有就是利用高壓。自從有了壓力鍋以後,我們就知道高壓確實有效,對吧?平時燉雞得一個鐘頭,用高壓鍋二十分鐘,雞就爛了。在高壓下,可以很容易地作偽。比如,顏色可以很快地吃進玉里面。

我們常在玉器界聽到一個詞叫“提油”,是指做出玉的皮色。

到底“提油”怎麼做呢?本來是一塊沒有顏色的籽玉,要做上皮色。過去說西北的山裡有一種草,叫虹光草。用這種草的草汁浸泡籽玉,然後用火烤制,就叫提油。書上還有記載,說是用“烏木屑煨之”。煨,就是用火慢慢烤。用烏木屑煨,就是“提黑”;用紅木屑煨,就是“提紅”。這些說起來也叫提油。那麼相對於用虹光草的方法,這些算新提油。今天新提油的方法五花八門,非常多,各種招兒都能讓顏色染得非常像。但染的畢竟是染的,你化妝出來的臉色再好,跟自然的臉色還是有區別。我看見北京潘家園就有很多人手裡拎著白玉,上面帶大塊大塊的黃色,那全是提過油的。你要嚇唬他,除了說“油炸鬼”,還能用一句話:“你這提了油了吧!”

玉的天然缺陷

玉是一種天然物質,必然會帶有天然缺陷。第一,是綹。綹就是裂,綹裂。中國文人都比較酸,玩古董的時候,會把古董上所有的缺陷都儘可能地避免明說。玉器裂了,叫綹;瓷器裂了,叫璺。我們有一句老話叫“打破砂鍋璺(問)到底”,就是這麼來的。這個璺,指的是大的裂紋。象牙裂了,叫笑。過去老說:這象牙不錯,就是笑得太厲害。意思就是裂得太厲害了。

“玉”如何鑑玉 假玉是如何製造出來的?馬未都如是說

玉有一種很獨特的雜質,叫絮,指玉里含有的絮狀的東西。不是每塊玉都能看得清楚,最好的羊脂白玉里根本看不出絮狀物質來。但如果你能在玉里看出絮狀物,你就踏實了,證明板上釘釘這是塊玉。如果你看見裡頭有一個大氣泡,那瞎了,這是塊玻璃!


再有就是棉。棉,單指水晶中的雜質。水晶也是玉的一種。水晶裡的棉也非常難分辨,是絲綹狀的物質。等級越低的水晶雜質越多,看得清楚;等級越高的水晶越純淨,跟玻璃一樣,肉眼看不出來。如果能看見棉,一定是水晶;看不出來的時候,你就要小心,那可能是一塊透明玻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