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月蒸發近3000億,機構推高茅臺“下山”難

10个月蒸发近3000亿,机构推高茅台“下山”难

從2014年開始,貴州茅臺甩開大盤指數一路向上,一漲就是5年,市場都在預測這隻超級白馬股的極限。很多機構都在研報中預測,對於處於賣方市場的貴州茅臺而言,萬億市值只是時間問題。

今年1月18日,貴州茅臺總市值突破萬億大關,市場一片沸騰。不過,日中則昃月滿則虧的道理同樣也適用於貴州茅臺。今年10月29日,經年未嘗過地板滋味的貴州茅臺來了個一字跌停,第二個交易日也開出了509.02元的低價。經過幾天的調整,截至11月16日收市,貴州茅臺報收566元,總市值7034.71億。在10個多月時間,股王茅臺市值較高峰時蒸發了近3000億。

貴州茅臺為什麼會跌?分析觀點多認為,這和茅臺10月29日發佈的三季報有關係。數據顯示,貴州茅臺前三季度總營收549.69億元,同比增長23.56%;扣非後淨利潤為249.29億元,同比增加24.11%。這樣的數據怎麼會不達預期?但仔細分拆一下數據不難發現,貴州茅臺2018年第三季度營收同比去年僅增加了3.2%,淨利潤僅同比增加了2.7%。而去年同期,茅臺第三季度營收及淨利潤增長分別超過100%。

中金國際在10月31日發出的研報裡指出,茅臺增速環比大幅回落,明顯低於市場預期。財富證券11月1日研報稱,業績低於預期一方面是因為去年同期公司為了控價改變預收款制度,發貨量大幅提升從而導致基期較高;另一方面是2018年以來基酒供應偏緊、難以放量的緣故。

粗略統計,從今年6月到目前披露的30餘份研報裡,超過九成的機構給出的建議都是“買入”,“強烈推薦”的也不在少數,卻鮮有機構提示高股價風險。而茅臺的核心問題也正是股價。比如茅臺股價在580元左右,購入一手的成本價需要5.8萬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035元,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6426元。這就意味著,即便收入較高的北京市民想買一手貴州茅臺的股票也有些吃力。

那麼,炒貴州茅臺股票的又是誰呢?答案是,機構。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共有95家基金公司重倉持有貴州茅臺5176.99萬股,使貴州茅臺淪為當之無愧的莊股。

行情低迷時,機構和基金抱團取暖,為貴州茅臺股價保駕護航。業績不錯,券商看多,股價高企,散戶無力入局接盤,股票只能在機構之間傳導。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任何一個環節的鬆動,都可能成為推倒市值神話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一旦有機構看空茅臺業績或迫於壓力套現退出,而沒有新的批量資金接手,砸盤也就隨之而來。10月29日那場舉世矚目的跌停,就是活生生的慘案。

更可怕的是,上市公司司空見慣的減持,都能成為貴州茅臺的要害。今年9月1日,貴州茅臺公告稱,副總經理萬波減持700股,佔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0.000056%。區區700股,就被很多投資者分析為高管高位套現的證據。這種分析看似荒謬,但其帶來的市場恐慌值得思考。

群眾買不起的茅臺酒成就了散戶炒不起的茅臺股,機構和基金又幫助貴州茅臺實現了市值神話的傳奇。只不過,當走到山頂時,大股東和機構才發現,下山成了比上山更棘手的難題。

□胡一刀(產經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