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更換總統後,高官需要更換嗎?

所以套路


在美國,總統的內閣成員,可以稱得上“高官”。但是,這個所謂的“高官”,不只侷限於總統的內閣。最高法院大法官,參議院臨時議長,眾議院議長,參議院議員,參議院各委員會主席,眾議院議員,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聯邦部門的負責人,各州的行政主官,各州議會的議員,都可以稱之為“高官”。

這個群體,少說得有1000人,不可能全部更換。根據美國憲法規定,總統是聯邦政府的首腦,兼任軍隊總司令。

在理論上,凡是聯邦政府的僱員,總統都可以進行解僱。問題在於,聯邦政府的僱員有上百萬人,總統不可能單個管理,他需要依靠主管部門。因此,總統只需要管好這些部門的頭頭。除了內閣成員,再就是聯邦部門的負責人,但這些負責人又在理論上歸屬內閣。

例如,內閣中有個司法部長,他下面有個聯邦調查局局長,聯邦調查局又下屬很多分支機構,這些分支機構的負責人都是實權人物,也可以看作“高官”。假如有一個分支機構的負責人得罪了總統,可能用不著總統親自動手,司法部長已經責令聯邦調查局局長要求分管的副局長,解僱了這個得罪總統的分支機構負責人。這就意味著,總統只需要盯住內閣成員。

(圖:美國第45任總統特朗普,又稱“川普”)

關於美國軍隊,總統雖然是總司令,理論上可以撤換軍方的高級人員。

但是,美國軍隊有上百萬人,下屬機構數以千計,總統不可能各各都瞭解。在內閣中,有個國防部長,他就可以充當總統的大管家,來管理軍隊事務。假如某個軍方高級人員遭到了解僱,在大概率上也是國防部做出的決定,總統可能根本不知情。

關於美國國會的議員,總統是無權干涉的,他只掌握行政權,不掌握立法權,不掌握司法權,他能管的,只是聯邦政府自身。

國會議員,無論是參議員還是眾議員,時間到了,就自動卸任,如果想接著幹,可以繼續參選,議員沒有任期次數的限制。除非國會議員觸犯了聯邦法律,否則議員資格不能終止。國會內部,有個參議院臨時議長,還有眾議院議長,這兩個職位看起來很大,但其實沒有太多實權,而議員的當選與否,只與選民有關,與他們無關。

(圖:美國參議院,臨時議長主持會議)

國會內部各委員會的主席,原則是也是由各自提名選舉產生,只要不犯大錯,也不會遭到撤換。除非國會遭到洗牌,另一黨的議員佔據了多數,那麼原有的議員,地位肯定就保不住了。例如,原本是共和黨佔多數,後來換成民主黨,眾議院議長的位置,肯定就是由民主黨人擔任了。

美國各州的州長,與總統沒有任何關係。

美國憲法規定,總統和州長都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彼此不存在上下級關係,因此,州長的位置,只與各州選民有關,與總統無關。同理,各州議會的議員,既與總統無關,也與聯邦議會無關,只與各州選民有關。除此之外,最高法院的9名大法官,是屬於終身任職的,總統無權對其解僱,除非趕上了可以任命的機會,也可以看做與總統無關。


圖維坦


目前沒有硬性的說,一定要更換,不過一朝天子一朝臣,大部分都會換的,換也是很有必要性的。



首先,每個人競選總統,他都有屬於自己的競選班子,這些人為了讓他坐上總統的寶座,付出了很多,為了感謝這些人的付出,也會在白宮或者其它部門,安排一些職位給他們。

第二點,在一些位置上安插自己的人手,也有利於工作更好的展開,還是留下上一屆的人手的話,他們不一定那麼聽話。在關鍵位置插入自己的人手,也可以讓自己的權力更加的集中,讓自己少點麻煩。



第三點,美國總統大部分時間都是2個黨派的人輪流做,如果共和黨的人當選了總統,總不能還讓民主黨的人坐在各個部門的關鍵位置上吧,不然怎樣向共和黨的黨員交代,要不是他們的支持,還坐不上總統的寶座呢,總要留點位置給黨內人士吧,畢竟很多事情還需要黨派的支持。



第四點,一般來說,會給背後的金主留位置,例如小布什就給他的金主留了美國駐外大使的位置。當然,現任的特朗普是個例外,他自己就是個大金主,競選總統自己掏錢。特朗普要求在他上任的當天上屆政府的所有的大使必須全部離職,不給別人逗留的時間,一般來說,都會寬限幾周或幾個月讓大使們處理私事或處理交接事宜的,但他特立獨行,一分鐘都不多給,所以也怨不得美國精英階層不喜歡他。



第五點,不是所有的高官都會換,有些總統就換不了,例如大法官,大法官由總統提名,國會批准上任的,他們是終身制的,總統沒權解僱他們。還有聯邦儲備局的7名執行委員也是,他們的任期是14年,同樣的,總統也沒有權利解僱他們。特朗普不喜歡上任美聯儲主席耶倫,但是他拿耶倫沒辦法,耶倫就是不肯辭職,一定要呆到到任的那天。



第六點,雖然新政府容不下上屆政府的人,但是在總統下臺之前,一般都會安排好自己內閣高官或者重要人士的位置,會讓他們到其它職位上做其它工作,不會說總統下臺了,他們就會失業。哪怕他們真的失業了,也可以找到其它工作,就像小布什時期的國務卿賴斯,她就回去學校教書了。


廣四928


不完全換掉,但是要職肯定是要換的。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嘛!

美國兩黨——民主黨和共和黨的競爭實質上就是總統的競爭,因此美國也是實行總統制的國家。



總統競選的背後就是兩黨的競爭,奧巴馬也不例外,沒有民主黨的支持他是當不上總統的。所以當上總統後,其作為民主黨的最高代表,必須得為民主黨的政治利益作貢獻。直白點說,就是在高官要職上多安排民主黨,重組內閣。但高官裡面有些是“技術型”官員,他們的存在,可能無法取代,無論哪個黨派執政,都是需要他們的。所以就不存在讓他們下崗。


愛學習的學渣達人


一朝天子一朝臣,沒有例外。雖然不是皇權社會的世襲更迭,但是美國也是有民主和共和兩黨之爭。任何一個黨派上任,都會啟用一些符合本黨利益,並且在政見上趨近的人物就職重要崗位。


九微


美國實行總統選舉制。總統大選媚四年舉行一次。從美國不長的歷史來看,基本上都是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輪流坐莊,你方唱罷我登。而總統班子或者稱“內閣”常常要隨總統的變更而大洗牌。

如大家記憶猶新的川普總統。在贏得2016年總統大選後,入駐白宮前就有了一個新的頭銜,叫做“侯任總統”(president elect),這個時候的川普和他的團隊都住在紐約的“川普大廈”,而不能進駐白宮。

這邊川普團隊也沒閒著,必須組織起來“過渡團隊”,也就是川普的高級顧問或者幕僚如班農等人以及現在仍然沒有在白宮任職的女兒伊萬卡和女婿庫什納。

從2016年底川普贏得大選到2017年1月20日就職這段時間,奧巴馬的內閣就要忙著向“過渡團隊”交班了。而這個時候的川普就必須策劃並積極物色未來政府各個部門高官的人選了; 這個過程叫做“提名”。

川普宣誓就職後,馬上就要向國務院參眾兩院提交擬任命高級官員如國務卿,國防部長等人名單。

而議會在接到總統提名的名單後,就必須組織各個委員會的“聽證會”對準備上任的這些高官們面試,當然事先還有一系列的審查以確保對國家的安全不構成威脅。

面試通過後,總統簽發任命書,走馬上任。 當然,也並非所有白宮官員的任命都要經歷這麼多程序。必須由國會討論的官員人數集中於關鍵部門和駐外大使,簡單講,就是“部委”一級高官。 其它職務的任免程序簡單多了。

不過,由於川普做事與眾不同,時至今日,白宮高級崗位還有空缺。反正沒有一把手,下面的員工也必須幹活。

因此,川普政府內閣高官完全都是川普自己提名的,不可能有前任總統奧巴馬的人。這就是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


閒看秋風999


美國文官是指在美國行政部門工作的僱員,按照錄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為職業文官和政治任命文官。所謂職業文官也被稱為事務官,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官,在特定範圍內的職業文官包括經過公開競爭考試、錄用,擔負政府公務,受功績制保護的工作人員。他們不參加政黨競選活動,其工作不受大選情況的變化而影響政治任命文官,也被稱為政務官,政務官是總統根據政治需要,直接任命或者選舉產生,他們無需考試錄用,但需要與總統共進退

。問題中所指的高官應該就是指這些你是任命的文官。

在1787年憲法制定的時候,對於文官的選用並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只是做了行政任命權,屬於總統的原則性規定。所以官員任命並沒有形成制度性安排,也沒有專門機構來考核官員。所以華盛頓總統在組織第一屆聯邦政府時提出了“適合”原則,在物色文官時,標準側重於名望和門第,同時兼顧地區分佈。而亞當斯和傑斐遜則重視“才氣”。這樣美國建國初期的政府官職就掌握在受過良好教育、門第高貴、社會地位高的人的手裡,所以這一時期的政府被稱為“紳士政府”。這些政府官員,一旦被任命就相當穩定,基本不會被更換。

但是文官這種一經任命,終身任職,除非觸犯法律,不能罷免的情況還是存在很大的弊端的。再加上美國政黨制度的發展,這種“紳士政府”逐漸為“政黨分肥制”所取代。事實上,即使是在傑克遜時期,已經在一定範圍內實行了政黨分肥制。確定美國最高法院的司法審查權的馬伯裡訴麥迪遜案與這種官員任命的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繫。政黨分肥制正式確立始於傑克遜總統。傑克遜繼任總統後,將原來的任命制改為按照“戰利品屬於勝利者”原則,開始實行政黨分肥制,也就是說,

選舉中取勝的政黨,把公職作為戰利品,分給該黨的支持者。政黨分肥制有它一定的進步作用,這是對貴族政治、官職私有的否定。但無論如何,政黨分肥制依據的是任職者對政黨的“忠誠”,而非能力。這樣,隨著美國領土的擴大,政府機構膨脹,行政官員日益增多,政黨分肥制的弊端就越來越大:第一,總統把公職作為對其政治門徒、親朋故友的酬賞,結果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不利於政府政策的連續性和官員經驗的積累;其次,在政黨分肥制下,投機鑽營、吹牛拍馬的人,甚至腐敗分子,非常容易進入政府各級官職。他們任職一開始,就是為了利用職權,貪贓枉法,中飽私囊(要把為了獲得這個官職所付出的代價弄回來),這嚴重損害了文官的形象和政府工作效率;第三,新總統一旦上臺,首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應對眾多的求職者,這也對總統施政,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在美國第20任總統加菲爾德被求職未遂者槍殺後,美國文官任命制的改革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188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

《彭德爾頓法》,這標誌著美國現代文官制度的建立。這樣除了總統政治任命的高級官員外,其他的事務官員的任職不受政府更迭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政治任命的文官,也就是政府中的高級官員,要與總統共進退。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聯邦政府高級官員都要與總統共進退,與總統共進退的,只是聯邦內閣部的高級官員和總統的決策機構的官員。獨立機構的高級官員,是由總統經參議院同意任命,但總統並不具備單獨免職權,也就是說,獨立機構的高級官員並不會因為總統的更迭而自動失去職務,他們只要沒有觸犯法律,沒有瀆職,或者總統經過參議院同意重新任命一位新的官員來取代他們,他們就可以一直任職到任期結束。


hording


美國更換總統後,高官的任命有以下幾種情況:

選舉產生。主要包括總統、副總統及參議院、眾議院議員;


總統任命。如果是同一黨派的人繼續執政,一般會有多名部長等高級官員留任,這主要取決於總統喜好。如果執政的黨派發生了變化,那麼高官往往要大換血。原因有兩個:一是總統要為在大選中出力的人提供重要崗位以報答他們在競選中的努力;二是總統要任命認可自己執政理念並忠誠執行命令的“自己人”。總統任命重要高官後要報參議院批准。

留任人員。美國的行政人員可分為政務官與事務官。政務官一般有上千名,一般要有總統任命。比如特朗普至今仍沒有全部完成這類官員的任命。事務官一般是通過公務員選拔進入行政系統的,這批人數量有260萬之多,權力不大,主要從事具體事務或技術性工作。一般情況下,如果他們沒有犯錯,政府不能輕易辭退他們。

聯邦法院的大法官如有空缺,由總統任命,參議院批准。


姜運倉


美國更換總統以後,在內閣任職的聯邦政府高官需要更換,其他大部分聯邦政府高官不需要更換。

一、美國總統內閣組成人員

實際上美國總統總領國家的行政權力,可以想象美國如此大一個國家,僅僅一個人根本無法治理。於是,作為總統就需要任命一批官員組成內閣,內閣官員輔助總統管理國家。雖然美國憲法沒有把內閣設立為法定機構,但是歷屆美國總統均設立內閣作為自己的助手管理國家。內閣人選由總統提交參議院批准後正式擔任。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擬定內閣人選,提交參議院批准

現任美國內閣共25人,他們是:

總統:唐納德·特朗普
副總統:麥克·彭斯
國務卿:雷克斯·蒂勒森(已經被特朗普解除職務,由中央情報局局長蓬佩奧)
財政部長:史蒂芬·姆努欽
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
司法部長:傑夫·塞申斯
內政部長:瑞安·津克
農業部長:索尼·珀杜
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
勞工部長:亞歷山大·阿科斯塔
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長:湯姆·普賴斯
住房與城市發展部長:本·卡森
交通部長:趙小蘭
能源部長:裡克·佩裡
教育部長:貝齊·德沃斯
退伍軍人事務部長:戴維·舒爾金
國土安全部長:柯爾斯頓·尼爾森
白宮辦公廳主任:約翰·凱利
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
國家情報總監:丹·科茨
常駐聯合國代表:尼基·黑利
白宮預算辦公室主任:米克·馬爾瓦尼
中央情報局局長:邁克爾·蓬佩奧
環保署長:斯科特·普魯特
小企業局局長:琳達·麥克馬洪

二、內閣高官更換及其他高官不需要更換簡要解析

美國聯邦政府的官員可以分為兩類,選舉官與實務官。內閣官員屬於選舉官,他們是總統選舉結束後由當選總統任命,對總統負責,執行總統的意志。美國聯邦政府大多數官員則屬於實務官,他們是政府的僱員,負責處理具體行政事務。

選舉官與實務官的區別,也是美國式民主的一個特點。我們知道美國總統是由民主黨和共和黨輪流坐莊,兩黨都有自己支持人群和利益訴求。本黨總統候選人當選後也要考慮黨派和支持者的利益,要在本黨和支持者中選出政治精英進入內閣,幫助其執行符合黨派利益的政策,這就是選舉官的作用。但是選舉官有一個很大的侷限性,這就是具體的行政經驗可能不足,需要有經驗豐富的官員具體執行總統和內閣制定的政策。

更具體的來說,美國聯邦各部長是內閣成員,也就是選舉官,各部門副部長及其他官員是實務官。以美國交通部為例,現任部長華裔女性趙小蘭的專業是金融,不是交通方面的專家,不過沒關係。趙小蘭作為選舉官,通過交通部副部長及其他實務官來管理美國的交通工作。作為交通部長的趙小蘭只需要監督交通部的實務官們,保證交通部貫徹執行美國總統與內閣制定的交通政策。

美國現任內閣成員、交通部長華裔女性趙小蘭

結尾: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式的民主本質上換湯不換藥。不論是誰來當總統,不論內閣怎麼更替,執行具體政策的實務官都不會變化,最終的國家政策也必須符合資本家的根本利益。


美國觀察室


美國更換總統後,高官需要更換嗎,這個問題若不太清楚美國的情況,可以參照臺灣省來看,臺灣省弄的就是美國的微縮版。

美國有民主黨,共和黨兩大黨派,基本上是輪流坐莊,臺灣省也有民主黨和國民黨,兩黨你上臺我拆臺,導至還是輪流坐莊,(國民黨在野拆臺不力能否再執政難說)蔡英文勝選取代馬英九在接交前幾個月蔡英文的班子就搭好了,只等馬英九下臺,而馬英九下臺所有國民黨執政首腦機關都下臺,由蔡的班子取而代之,但在地方縣市,若地方選舉國民黨勝選仍由國民黨執政,但行政上由蔡英文管。

而美國更甚的是不但在兩黨之間,就算在黨內也有圈子,這圈子就是競選團隊,勝選後總統會論功行賞,除了確實不宜更換或暫不能換的職務之外,其它職務會馬換上自已的人,因為時間緊啊,若總統只任一屆,沒有獲得連任那麼只有區區四年的時間。


桶叔


沒有法律規定要更換,但是新總統來了以後,很多人都得走,因為總統身邊有一大堆人等著填各種空子,這個應該是從傑克遜時代開始的,歷史上叫分贓制,也就是你選舉時我支持你,給你拉選票和跑腿,成功了就得給我位子!部長,大使這些都是酬勞,但是辦事的人員很難換,只換主官,主官基本不做事,就是在那當個門面,比如駐很多國家的大使,日本荷蘭之類的,非常搶手,很多富豪捐款要這些風景好住著舒服的國家的大使職位,能得到這些大使職位的通常是在美國國內的位高權重或是影響力巨大的人,總統都要另眼相看,去了那些國家簡直就是不要太舒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