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創造起步於家長對孩子的「童夢」追求

“人生最幸運的事莫過於從事自己有興趣和喜歡的職業。今天能把‘老師’‘校長’這個工作做好,是習慣成就了我。從小到大,從為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完善自我的行為方式,讓我能在管理崗位上更多為家長和老師著想。”上週五晚的2018“特級教師開課啦”公益講座上,上海市實驗小學校長、市特級校長、正高級教師楊榮,探討了“如何給童夢一個支點,讓知識創造未來”。

讓中國創造起步於家長對孩子的“童夢”追求

不少家長覺得:孩子不懂事、想得也不靠譜,所以不能由著他們。還有些家長會說:孩子還小,需要保護,家長可以為他們代言。其實,夢想是一種動力。楊榮說:“給童年一個夢想,人生因此而靈動;給夢想一個過程,讓生命因此而強大。”在她看來,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給孩子去嘗試解決問題的權利,哪怕是犯錯,也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收穫。

讓中國創造起步於家長對孩子的“童夢”追求

因為試錯,所以成長;因為碰壁,所以強大。父母真正應該做的,是允許孩子去體驗、去試錯,做兒童成長的協助者、支持者和守候者。給夢想一種態度,在堅持中就會夢想成真。成功教育始於習慣培養。成功首先要選準奮鬥目標,讓個人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根據目標進行學習,讓有限的精力得到充分利用。

讓中國創造起步於家長對孩子的“童夢”追求

什麼是教育?簡單地說就是養成習慣。孩子的成功教育從培養習慣開始習慣起於環境,源於生活,在於養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比如坐地鐵時有孩子說,“媽媽說過閘機時可以‘鑽’進去”。但就在“鑽”的一剎那,孩子會以為規則是可以被打破的。讓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應從守時、排隊、公共場合不大聲說話做起。“童夢是心中真實的悸動,稍縱即逝;童夢是人生永恆的接力,如影隨行;童夢是價值覺醒的原力,可能無限。”要鼓勵孩子有夢想、有堅持,讓追夢成為常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